据相关数据显示,清代时期,诸城刘氏家族在科举领域成绩斐然。该家族共计涌现出11位进士、42位举人以及149位监生。若将秀才一并统计在内,获得各类功名者总计达261人。据刘氏族谱记载,至清末,刘家男性人口仅822人,获科名者占家族男性总人口比例近32%。如此辉煌的科举成就,实难有其他家族能与之比肩。
在诸城刘氏家族中,声名远扬者首推刘统勋、刘墉父子。然而,鲜有人知的是,刘统勋胞弟刘纯炜,同样于乾隆年间,以清正廉洁、政绩卓著而名载史册,堪称彼时著名的清官廉吏。
【刘纯炜其人】
在清代,刘棨堪称教子有方的典范。作为刘统勋之父,他育有十子,依次为:缙炤、綋熙、绶烺、綎煜、统勋、组焕、维焯、纯炜、绂焜、经焘 。
在科举之途,缙炤、綋熙、绶烺、綎煜与绂焜荣膺举人功名;统勋、维焯、纯炜则拔得进士头筹。组焕学业亦佳,然因其时刘棨官居二品大员,依制组焕可凭借荫庇之制,免试获取荫生身份。至于年幼的经焘,以监生身份进入国子监修习课业。
刘统勋与其九位兄弟,皆非庸碌之辈,俱为才华横溢之人。彼时,众人对刘棨赞誉有加,以“十子成才”之语,高度肯定其教育成就。
经御史详查诸多史料,颇为遗憾的是,刘统勋兄弟具体信息未能寻获。仅明确其皆踏上入仕之途,至于所任具体官职,尚无确切资料可考。据大致推断,除却刘统勋与刘纯炜,其余兄弟在官职级别上恐相对较低。
刘纯炜,排行第八,诞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七年,较其兄长刘统勋年幼八岁。至清世宗雍正四年,年方十八的刘纯炜于科举乡试中脱颖而出,考中举人。迨至清高宗乾隆四年,时年三十有一的刘纯炜在会试与殿试中再度折桂,高中进士。由此可见,刘纯炜在科举之途顺遂畅达。
刘纯炜,官至二品,因职位尊崇,留存资料颇丰。据文献所载,其学识渊博且深厚。彼时,刘纯炜之侄刘墉尚处幼年,而刘墉之父刘统勋常奉旨离京执行公务。鉴于此情形,刘纯炜毅然肩负起对刘墉的教育职责。
【清廉且能干】
刘纯炜,于乾隆四年荣登二甲第三十五名进士之列。依彼时科考惯例,以此佳绩,于朝考之中本极易崭露头角,进而入选庶吉士。然而,命运无常,在其考中进士未几,其母竟因病溘然长逝。时刘统勋任职刑部侍郎,与刘纯炜一道,依据相关规制,须回返原籍,恪守丁忧之制达三年之久。
此次变故,致使刘纯炜无缘踏入翰林院,其仕途轨迹亦随之转向。守孝期限届满,于吏部铨选之际,刘纯炜被铨定为山西壶关知县。然而,在引见环节,经乾隆御批,其任职之地转至江西分宜,改任分宜知县。
于分宜任职期间,刘纯炜展现出卓越的理政能力。甫一到任,便雷厉风行地推行一系列举措。一方面,严令禁止县衙以低价强购物资、仗势欺压民众等行径;另一方面,果断废止此类搜刮民脂民膏的不当行为,其作为对当地政务风气的改善成效显著。
分宜县常平仓,作为民办粮仓,彼时管理状况堪忧,贪腐现象泛滥。刘纯炜履新后,采取有力举措,对度量器具斗斛进行统一规范校正,从根本上封堵了胥吏营私舞弊的途径,使常平仓管理走向正轨。
刘纯炜于分宜知县任上虽履职时日有限,然其凭借出色治理手段,使彼时治安状况紊乱的分宜县,迅速恢复稳定秩序。在此情形下,当地民众亦随之重获安宁生活,得以安心从事生产、生活各项事务,社会秩序井然。
在分宜任期结束后,刘纯炜获调至浙江平湖出任知县。平湖县于县域规模上属大县范畴,尽管其行政级别并未产生变动,然而,在官场晋升体系中,从相对较小的县调任至大县这一举措,往往被视作一种升迁表现。
平湖地区经济富庶,然民众负担极为沉重。彼时,田赋苛繁,官府频繁征调人力,强征壮丁服各类劳役之象屡见不鲜,民众苦不堪言。刘纯炜履任此地后,旋即革除既往弊端,此举措深得民众拥戴。
清乾隆二十年,刘纯炜擢升至杭州知府之位。杭州彼时作为省城,政务繁杂且诸多问题处理颇具难度。鉴于刘统勋的影响,刘纯炜于杭州知府任内政绩斐然。仅仅历经两载,当地民众便为其建立生祠,以表敬颂。
在清代的政治生态中,各级官员面临着诸多政务考核与监管机制,受处分的情形屡见不鲜。据相关史料记载,乾隆二十三年,官员刘纯炜便因在职责范围内未能履行审慎查察之责,而遭致免官的惩处。
依据相关规制,官员遭免官处置后需归返原籍。刘纯炜自入仕起,宦海沉浮近二十载,岂料遭遇仕途变故落难之际,竟至囊空如洗之境,甚至连归返山东祖籍的盘缠亦无力筹措。
浙江巡抚对刘纯炜极为赏识,经其运筹安排,刘纯炜获任主持书院事务之职。
于刘氏家族而言,水利乃其世代承袭之独门要诀。自刘棨始,家族便频繁涉足水利领域。其中,刘统勋于水利建设层面建树斐然,而刘纯炜在该领域同样展现出卓越才能,丝毫不逊。
乾隆二十四年,浙江海塘工程面临严峻困境。彼时,杭州将军与浙江巡抚因缺乏水利专业知识,于尖山、塌山之间修筑石坝。此举致使潮汐径直冲击坝基,给海塘工程带来极大隐患。
刘纯炜秉持这样的观点:若石坝遭受破坏,其周边的七个县便会陷入极度危险的境地。基于此,他倡导对坝身长度进行精确测算,并在石坝周边周密设置竹篱,以此来抵御潮汐所产生的冲击力。
浙江巡抚施行此举措后,仅历经四十日,便圆满达成目标。实践有力地验证了刘纯炜所提方案的可行性。该方案成功阻断了潮汐与钱塘江大潮的侵袭,使长期饱受水患困扰的海宁等县,免遭严重损失。
乾隆二十七年,乾隆帝南巡之际,着重对海塘工程予以巡察。于视察过程中,刘纯炜主持修筑的海塘工程令乾隆帝大为赞赏。旋即,乾隆帝赏赐刘纯炜绸缎、貂皮等物,并擢升其为东塘同知。
时隔三载,乾隆帝再度巡幸浙江。彼时,乾隆帝颁下谕旨,召见刘纯炜并设宴款待,且赐予貂皮等珍稀物件。旋即,刘纯炜获授海宁道一职,旋又擢升为浙江布政使。此一系列举措表明,刘纯炜凭借在海塘工程中的出色表现,于乾隆帝心中留下深刻且良好的印象。
刘纯炜于任内,不仅政绩斐然,其在社会层面亦颇具声望。秉持着爱民恤民之理念,刘纯炜在地方履职期间,始终心系民众。每至任期届满、即将离任之时,当地民众皆自发相送,足见其深受百姓爱戴。
乾隆四十三年,刘纯炜因病溘然长逝,享年七十一岁。于刘氏家族的谱系脉络中,刘纯炜地位尊崇,仅亚于刘统勋、刘墉与刘镮之。然刘统勋父子声名远扬,影响力颇巨,相较之下,刘纯炜的声名便略显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