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愿嫁布衣的豪门千金,比三个弟弟都长寿,活了100岁

紫荆斋 2025-02-14 11:00:24

15岁时,她的照片就登上了《大亚画报》的头版。后来,民国财神爷孔祥熙欲聘她为儿子孔令侃的媳妇,可年纪轻轻却很理智的她断然拒绝,还斩钉截铁地说:我要嫁就嫁给布衣。

这个拒绝嫁到孔家豪门,只愿嫁给布衣的奇女子就是张闾瑛。

张闾瑛是张学良和原配夫人于凤至生的第一个孩子,也是他们唯一的女儿。所以张闾瑛自幼备受张作霖及张学良宠爱。这从她的名字就可以看出。

《尔雅》中有这样一句话:“东方之美者,有医巫闾之珣玗琪焉。”

医巫闾是山名,在辽宁,而东北王张作霖就是在医巫闾山发迹的。

1916年,喜当爷爷的张作霖以“闾”和“瑛”二字为长孙女命名,可见其对她的重视。闾,即代表医巫闾。瑛,是“玉的光彩”之意。

后来,张学良与于凤至连着生了三个儿子,张作霖根据《尔雅》中的那句话,依次为他们起名闾珣、闾玗、闾琪。

张闾瑛在8岁上小学之前,已经从少有才名、博学睿智的母亲那里接受了很多启蒙教育,后来她之所以斩钉截铁地宣布“要嫁就嫁布衣”,大概也是冷眼旁观母亲与父亲的婚姻模式后作出的理性决定。

后来,张闾瑛依照自己的心愿嫁给普通人,夫妻二人不但一直琴瑟和谐,白头到老,还共同致力于教育事业,都成为了著名学者。

而且,张闾瑛比三个亲弟弟都长寿,一直活了100岁,她陪伴了老年丧子的于凤至的晚年,并为母亲送了终,也为张学良送了终。

当初,张闾瑛从奉天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曾经表示很想到国外留学。当父亲的虽然并没有立刻安排,但其实已经把女儿的心愿纳入了考虑范围。

1933年,张学良带着老婆孩子到欧洲考察了一番,最后他把张闾瑛安排在意大利罗马读大学,并拜托莫索里尼的女婿齐亚诺照顾女儿。

1936年,意大利选择支持日本后,和日本有杀父之仇的张学良,就让张闾瑛离开罗马到英国读书。就是在英国时,张闾瑛遇到了自己的另一半陶鹏飞。

陶鹏飞是辽宁凤城人,是大名鼎鼎的清代摄政王多尔衮的后裔。陶鹏飞还是张学良亲手创办的东北大学的第一届毕业生。

陶鹏飞就读于东北大学时,不但文化课很优秀,还担任着校篮球队的队长,因此曾经受到过校长张学良的接见。

陶鹏飞从东北大学毕业后,后来还曾到德国、美国留学深造,最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任教。

而张闾瑛也曾在哥伦比亚大学读硕士学位。

1941年,张闾瑛和陶鹏飞举行了婚礼。婚后,张闾瑛也从事教育及科研工作。

1961年,蒋介石在台湾搞了一个“阳明山华裔学人研究会”,广邀海外华人精英回台。而陶鹏飞、张闾瑛夫妇也在被邀请之列。

自1934年张闾瑛留学海外起,她就不曾再与父亲见面。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学良被囚禁,父女相见更是难比登天。

如今,张闾瑛作为被蒋介石邀请的海外精英回到台湾后,与父亲近在咫尺,怎能不勾起思父之情?

于是张闾瑛郑重地向当地政府提出面见父亲的请求。

当地政府和蒋介石大概都没有想到,回国参会的学者名流中竟然有张学良的亲生女儿,他们最初对张闾瑛的请求置之不理。

张闾瑛一面借助媒体的力量为自己发声,一面积极寻找各种社会关系出面斡旋。后来,她求到国民党元老张群门下。张群曾是张学良的好友,又曾是青年蒋介石的结义兄弟。

最后,蒋介石给了张群一个面子,让张闾瑛和囚禁中的张学良见了一面。

1934年父女在欧洲分别时,张学良还是英武的将军,张闾瑛还是鲜花一般的少女。时隔28个年头再见,张学良已经是满头白发,而张闾瑛也已是人到中年。

父女相见,欲语泪先流。抱头痛哭之后,擦干眼泪,似乎还没有来得及说什么,一个多小时的见面时间已到,不得不再次分离。

1966年,张闾瑛与丈夫陶鹏飞在美国旧金山创办了旧金山中华联谊会,为团结在美华人、传播中华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72年,张闾瑛从教学岗位上退休,除了把更多的精力用到了中华联谊会的工作之上,她还陪伴着自己的母亲于凤至。

于凤至生了三个儿子,最小的儿子闾琪早在1931年就因肺结核而死;她的二儿子闾玗1958年因车祸去世;大儿子早年精神失常,后来病情时好时坏,于1986年去世。

所以晚年的于凤至只有女儿张闾瑛陪伴。

1990年,在于凤至去世数月后,张学良获得了自由。

张闾瑛也陪伴并慰藉了父亲的晚年。

张学良于2001年去世。

2016年2月,张闾瑛在100岁上去世。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