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部分内容,请参考吴越著作《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用古经方探索》书中第一篇《伊尹五脏补泻方在伤寒金匮中的运用》中的第五章《伊尹五脏补泻方的错杂运用》。
伊尹泻心(君)汤
伊尹小泻心(君)汤:龙胆草、栀子、戎盐
伊尹大泻心(君)汤:龙胆草、栀子、戎盐、苦参或通草(或木通)、升麻、淡豆豉或山茱萸肉。
吴越注:在张仲景方中,以这两个方为基础的加减变化方不少。相关内容见下文。
后世的龙胆泻肝汤、八正散中都有用到龙胆草、栀子。
龙胆泻肝汤:龙胆草、栀子、黄芩、木通、泽泻、车前子、柴胡、甘草、当归、生地。
八正散:车前子、瞿麦、扁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木通、大黄。
栀子类方
误治后虚烦: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
原文:
76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要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侬,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方
栀子 十四个(擘) 香豉 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甘草豉汤方
栀子 十四个(擘) 甘草 二两(炙) 香豉 四合(绵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生姜豉汤方
栀子 十四个(擘) 生姜五两(切) 香豉 四合(绵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77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78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吴越讲解:
本方的特点:泻补同用治“结”症。
发汗后,胃弱了不接纳,水药不得入口,入口即呕,这是逆证,要是再发汗,胃更弱了,大肠也虚弱了,于是会腹泻不止。
在发汗和吐下之后,会发生“虚烦不得眠”的情况。这里的虚烦,不是指阴虚的烦,而是指烦热不甚。
栀子是伊尹泻心汤的臣药,是栀子花的果实,形状像个小灯笼,象心脏。因为烦热不甚严重,所以用臣药来泻热就可以了,不必用泻心汤的君药龙胆草。
栀子泻热,豉是化味药,是补心包汤的化味药。泻补同用而能解结。
豆豉有疏散之性,能发散上焦的热,解表常会用到它;因为它是豆类发酵而成,略具和中滋养之性,却不滋腻温补,在这里恰好合用。
如果患者气虚,因为有作用相反的药同用于一方,所以需加上甘草这味“国老”以协调,同时甘草也能补中气。
如果呕逆,则加生姜。
这三个方子,都可以清心热,是以吐法发越心热。如果患者体虚,是不能用吐法的。这也说明本方证不属于虚证。
如果是阴虚阳亢的虚火,则需用生地、麦冬之类,这里是以热的实证,生地、麦冬这样的药物太滋补了,属滋养剂,会火上浇油。
栀子豉汤的方证还有“胸窒身热,心中结痛”,说明这个热是在胸中这个位置。这个方子治食管的病变也很有效果。食管连着胃,在胃的上面,病位正合。
胃虚而客气动膈引起心中懊侬:栀子豉汤
原文:
221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侬,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注解:
这是很特别的阳明病,不能发汗,不能用温针,不能用下法。
“脉浮而紧”,提示有阳明表证;“身重”是阳明有湿;“咽燥口苦”是阳明燥热;“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是阳明里实。这种情况如果发汗,人就会躁扰不安,心里头昏乱,谵语。如果用温针,就会惊怵烦躁睡不了觉。如果攻下,胃里头就虚了,邪气进入胸膈里头,扰动不安,心中郁烦不安,舌上苔厚。这是医误用了下法造成的坏病。综合分析,应是阳邪内陷,加上“客气动膈”,而郁结于心胸区域。这是栀子豉汤的适应证。
原文:
228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侬,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注解:
这一条与221条差不多,也是阳明病被误下造成的坏病。阳明病如果没有大便硬结,是不能攻下的。如果被误用了下法,出现了“其外有热”,“手足温”等症状,而且病人“不结胸”——如果结胸,则用陷胸汤来治。
病人“心中懊侬,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这种情况,病邪郁于心胸,但未结实,而且程度较轻,所以可用吐法。这是栀子豉汤的适应证。
(厥阴病)下利后虚烦:栀子豉汤
原文:
375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注解:
“下利后”,“更烦”,转变为心烦,并且用手按心下是濡软的,说明没有结滞,那就是不严重的烦热,“虚烦”,用栀子豉汤。
这里的下利,与误下而导致“虚烦”的机理差不多。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栀子厚朴汤
原文:
79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栀子厚朴汤方
栀子 十四个(擘) 厚朴 四两(炙,去皮) 枳实 四枚(水浸,炙令黄)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注解:
这个方也是属于“吐法”。伤寒,用泻下法之后,出现心烦,这是虚烦——不严重的烦,不是阴虚的烦,所以用栀子发越心之热邪。还出现了腹满,这是痞气的腹满,不是实物堵塞的腹满,所以用厚朴、枳实,不用泻实的大黄。
以丸药大下后,有热微烦:栀子干姜汤
原文:
80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栀子干姜汤方
栀子 十四个(擘) 干姜 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注解:
这个方也是属于“吐法”。
伤寒病,医生用了丸药“大下”,出现了“身热”、“微烦”,这也是不严重的心热,用栀子可清。
干姜走表之力比生姜弱,温中力量较强,可兼治“身热不去”,并反佐栀子,以大下后脾胃过于寒凉。
大病瘥后劳复:枳实栀子豉汤
原文:
393 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
枳实栀子豉汤方
枳实 三枚(炙) 栀子 十四个(擘) 香豉 一升(绵裹)
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棋子五六枚,服之愈。
注解:
这个方不是“吐法”。
大病之后,如果劳累过度,病又复发,这叫“劳复”,包括房劳、食劳等。劳复后,会产生不太严重的热,肝与心会相对亢奋,所以用枳实泻肝,用栀子豉汤去“虚烦”。如有宿食则加少许大黄。
不适宜使用栀子汤的情况
原文:
81 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注解:
如果“病人旧微溏”,就是体质素来脾寒的,就不适合使用栀子鼓汤。栀子是清泻心热的,心火生脾土,脾寒者确实不适合使用。这也进一步说明了栀子鼓汤类是治实证的,而不是治虚证,不是补虚的。
炎黄学者民族医生吴越
2024年12月29日
郑重提示:文中如出现医疗处方,请勿轻易使用,需求医诊治。
中医博大精深,本文只是发表了笔者感悟的一点点所知所见而已。一篇短文,也不可能表达所有的思想,还需联系笔者的其他文章和著作来理解。文章多是在理论层面展开论述,但不等于笔者只崇尚空谈而不重实践,希望读者诸君理解,在其它合适的场合我们可以探讨各种医学实践问题。
经方是中医的核心,而学习中医经方,从伊尹经方开始着手则最为容易!想要学习更多更深的中医知识,特别是想深入学习伊尹经方与张仲景经方的朋友,请关注笔者的其他著作、文章和课程。
炎黄学者民族医生-吴越心愿:提炼中医理论,完善经方体系!为想学中医又不得其门而入者提供一个完整的中医学习阶梯,为学医多年而不能突破尚有很多疑问难解者提供系统明析的透彻解惑,为从医多年而自感不能再提升难以应对疑难痼疾者提供以医入道的升华指引。愿中医弘扬世界,广济众生!
附1:炎黄国医著作总目录
第一系列:“炎黄国医”经方破解系列著作(逻辑严密,阶梯递进,须按顺序学习):
C1、《“伊尹经方体系”课程讲义(汇编)》(对《伤寒论》之前的经方起源的准确破解)——有配套讲解视频:“伊尹经方课程”(破解伊尹经方体系,掌握中医真正核心)。
C2、《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用古经方探索》(用伊尹经方理解伤寒金匮如同数学规律般明晰)——有配套讲解视频:“仲景经方课程”(理解仲景经方运用,提升中医实践技能)。
C3、《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用古经方探索(续)》(继续运用伊尹经方理解伤寒金匮其它药方,至此,伤寒论113方与金匮要略262方全部破解完毕)
C4、《从经方中归纳用药规律》(从伊尹经方体系和仲景经方体系中,归纳出100多种中药的用药规律)
C5、《从经方中归纳用药规律(续集)》(加深讲解伊尹经方体系和仲景经方体系的经典用药,另外非经典用药100多种加以讲解)
第二系列:略
第三系列:略
附2:炎黄国医课程体系
第一类:经方课程
一、《分类讲病(经方体验)》
二、《经方易用(经方入门)》
三、《经方直用(经方晋阶)》
四、《经方逻辑(经方研修)》——特别系列:经方体系底层逻辑
第一部分、《伊尹经方课程:破解伊尹经方体系,掌握中医真正核心》(共五单元)
第二部分、《仲景经方课程:理解仲景经方运用,提升中医实践技能》(共十一单元)
五、其它经方课程
第二类:针灸课程:略
第三类:特别课程:略
第四类:普及课程(公益免费):略
……
哇.中医好历害的活用。药決定能不能治病。药量更是決定病好的快慢。但中医连決定病好的快慢這么重要的因素都说不出來自己如何定药量还在说能治病。 现在把问题拿出來。中医回答不了恼羞成怒 只能说些什么汉奸、造谣、日本人.收钱、帮外国人、黑中医之类。來安慰中医那顆脆弱的玻璃心(比如小和尚、andy、中医是道西医是刀、梦幻、用户13xxx92、雪尘、390155483、用户70xxx16、依然像昨天)。 中医己经做啦5000年的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己经上瘾啦 认为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那才叫医者父母心。中医还想把这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的医者父母心再传承5000年.当然啦。中医这种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的的心态是如何来的 难道中医很小时候生病啦 中医父母开心的开酒庆祝
没有哪种医学是完美的!过敏性疾病,妇科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脾胃疾病,慢性疾病,非器官性疾病,西医药治疗方式大多以抑制缓解症状,让人长期服药为主,各种副作用及并发症,套娃式坑钱!看众得分清治疗症状和治病根本,拖到最后严重了,不是割一刀的事儿,人财两空啊!各位,身体才是最根本的,身体好,百病消……小病别拖到后期,用中医的理论“治末病”,防范于未然!如果已经得了大病重症请去正规医院,中医也不是全能的,科技医疗对于症状缓解,急症,生物病毒类,重症吊命等还是不错的……祝各位用好各种优势的医疗技术,长命一百二十岁[哈哈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