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重生 宗功永继
——记普宁燎原街道光南村陈氏聚祖祠“崇德堂”
作者:林悦文
(系普宁市作家协会主席)
一、喜瞻崇德焕崇光
诗曰:“北枕铁山天际高,东瞻练水滚滔滔。人文百载并称美,祖德宗功卓自豪!”
广东普宁市燎原街道光南村,位于普宁市区东北4公里处,背靠铁山,遥对练水;南通汕尾,北连揭阳,东接汕头,西贯河婆,省道1930线横穿而过,此诚交通发达,四方拱护之宝地。
山川灵秀,必然钟于人物。如果把光南村比作普宁东北方向上的一座花园,那位于光南村下尾(六联)、为了供奉陈氏十二世祖熙聚公而建造的“陈氏聚祖祠”,无疑就是花园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株花卉。
站立于“聚祖祠”前,放眼望去,可见建筑者用“三山门”的外在形式来体现祠堂的总体格局,中门正上方(这个位置谓之“门楼额”)“陈氏聚祖祠”五个溜金大字以及龙门、虎门(也称文武门)“户对”拱托的“桂茂、兰芳”,笔走龙蛇,苍劲灵动;金光耀眼,寄意深长,显见笔者把对祖宗的无限敬仰、怀思和感恩尽寄于银钩铁划之中。正壁“壁肚”用金字行书为“崇德堂”冠首,“龙畔”(也称文畔)冠的是“崇行有成谋,华阀宏开致孝思,于高曾昭假烈祖。”“虎畔”(也称武畔)冠的是“德操能煦物,堂基美奂重祀典,挂宗庙佑启后人!”两外侧壁溜金大字:“崇敬先祖,德垂后人!”同样是以冠首的形式来表达后人对先祖的尊崇和缅忆。
步入内三山,回头上望,正门上方是“太邱家风”四个绿色大字。陈氏先祖陈宴,官居太邱长,是以宴公后世子孙皆自称“太邱陈氏”。也就是说聚祖一支是太邱长陈宴之延脉。“太邱家风”自然是“纯朴端正、文修武备、光前裕后、肯构肯堂”之良风。“龙畔”(文)上方为“绍基”,意谓“继承基业”“虎畔”(武)上方为“赞绪”,意谓“事业开端”。
“外三山”也谓“前三山”,以溜金字为主体装饰;“内三山”也谓“后三山”,字体则着以绿色、蓝色,这是为什么?“绿”者“玉”也。以上装饰谓之“祠堂品”,所以前着金后着绿,意谓“前品金,后品玉”。“未登高堂,先品金玉”,以此来显示祖宗的富贵高雅。什么是中华祠堂文化?“陈氏聚祖祠”如此设计、如此体现的就是。(大字为绿小字为蓝,意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聚祖祠”整体的“分金字向”是“子午兼壬丙”,内在布局为一进厅、两廊抱印。“拜亭”上赋“双载托架”,架上的“镇梁金狮”“浴水金蟹”是为匹配“天盘屋脊厝头”的“金木水火土”布局而设计,所以要有这样的布局,意谓“五气均衡”“四季平和”。“拜亭”最高处,最为显眼的是“双凤托财丁”了。这显示的是建筑者对聚祖后世子孙“财丁兴旺”的深深祝福,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美妙之所在。
“崇德堂”是“陈氏聚祖祠”的主体建筑。“崇德”者,意谓“崇尚道德”“推崇道德”。陈氏族人以“崇德”为堂号,体现了聚祖后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先进时代理念。
“崇德堂”所以端庄大气,是因为建筑者采取了“三载托架”来承载主体大堂的建筑形式,托架整体装饰为彩绘,用心细数,“龙、虎(文武)畔”各23幅主体画作。这是为什么?算作“22”和“24”行不行?回答是否定的。这个答案是由托架上下的饰件决定的,你看托架下梁楚花上雕刻有“荣华(文)富贵(武)”字样。“23”者,“易生”也,上下对应,称之为“易生荣华”、“易生富贵”。也称为“予生荣华、予生富贵”,即“我一生很容易就可以荣华富贵”。
用特别的建筑风格来体现“我生富贵”这种寓意的,“崇德堂”中还不只一处,拜亭上方用两载托架,正堂用三载托架,除了建筑所需要,同样也用此来寄意“易生一切美好愿景。”这样的装饰寓意,充分体现了聚祖儿孙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良好祝愿,也体现了后世俊彦对勤劳致富的充分信心。
“两廊抱印沐春风,后玉前金气势雄。从此儿孙温燕翼,于今仁里仰宗功。”“陈氏聚祖祠”谢家宝树,孟氏芳邻;耕读共卷,文蕴精深,令人一见顿生报本返始、光耀祖德之心。这样的一座宗祠,它始建于何时?经历了什么?它还有哪些不为人知之处?这些,在有形与无形之间,催促着陈氏后人继续着应该的探究——
二、聚祖宗祠伤历劫
光南村曾名“江南乡”,是处自古以来地少人多,水土贫瘠,在以农耕为主的年代,这些先天的不足限制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村民大多贫困。“江南乡”远没有江南应有的鱼米之乡的富裕景象。“应该光大江南乡发展,壮大其经济规模,造福江南百姓。”因为有着这样美好的愿望,村民遂把“江南乡”更名“光南村”。
光南村陈氏12世祖讳际会,字其云,号熙聚,陈氏11世祖皇佑公之长子。宜人惠修妈郭氏,普宁果陇人。12世祖在生时,发奋图强,勤劳致富,敦亲睦族,扶贫助弱,弘仁善政,垂范乡里,在光南村有着崇高的声望。国有所需时,聚祖官拜清廷“武德骑尉”。聚祖公,无疑是颖川衍派的骄傲和光荣。
为了纪念、供奉聚祖公,其裔孙倡议建造“崇德堂”。据聚祖后世子孙记载:“陈氏聚祖祠始建于民国16年丁卯年(即1927年),其时族中房老及理事团结一致,互尊互信,尽心尽力,勤俭办事,点滴归公,排除困难,齐心协力,决心把祠堂建成。民国16年腊月动工,次年冬季竣工,择吉进祠晋主。理事人员,堪称楷模,流芳千古。”
叙述虽然简单,却可见建设之不易,过程之艰辛。“聚祖祠”建成之后,除了供奉12世祖考妣,也供奉“暨依次历代祖考妣。”
应该感谢列祖列宗的灵应,使得“陈氏聚祖祠”历经动荡的上世纪20年代、30年代,平安祥和地进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新时代。
新的时代赋予了陈氏后人更加美好的期许,儿孙们相信祖宗的香火必将更加旺盛,祖宗德泽必将更播更广。在这样美好的遐思中,时间来到了1958年公社化,顺应时代潮流的光南村成立了公共食堂,大搞“集体养猪”。
有食堂要养猪就必需有场所,可贫穷的光南村没有资金来满足这样的必需,于是,“破四旧,立四新”的人们拆除了“聚祖祠”上的神龛,抛弃列祖列宗的牌位,把“聚祖祠”改造成了猪圈,大厅及两侧房间都改建成猪舍,据说“养了十多头大猪”。“祖宗祠内养大猪”,如此景观,可谓空前绝后。
现在的“聚祖祠”,可见抄手两廊的前端有两道“子孙门”和两处每间约5平方米的库房,这布局和当年的“聚祖祠”是一样的。“大跃进”的人们在西面走廊筑了大灶,用柴火和谷壳作燃料,熬煮猪饲料。东畔“子孙门”被人用“塗角”封堵起来,不再让“子孙”出入。祖宗漠视,子孙何畏?言及于此,斯痛何如?
农耕少不了水,可当年的光南村“水利建设”非常落后,更没有抽水机,农田的用水工具是木制水车。水车的体积可不小,露天放置也不行,风吹日晒,没多久就坏了,得放置在室内。放置于何处好呢?完全没有了祖宗敬畏心理的人们就把下尾村的十几部水车吊挂在“聚祖祠”的后厅即现在的神龛位置上。任谁都没有想到,抽水工具却引来一场大火,最终吞没了“陈氏聚祖祠”。
当时大坝镇掀起了大修水利的热潮,全村的青壮劳力全部调往大坑口修水库。隆冬时节,风高物燥,没有青壮劳力在村的光南,当此时防火最为重要。可就在这样的骨节点上,一天夜里,西廊上的炉灶失火了。
现在的“聚祖祠”前有一水塘,当年也一样。这个水塘不叫“水塘”,因为“水主财”,所以是处谓之“聚财海”,意为“祠前有大海,财源滚滚来。”
得益于水塘的方便,“聚祖祠”的失火,如果有人及时发现,用水扑救,火是可以迅速扑灭的,更何况此时的祠堂内没有多少可燃物。遗憾的是起火时正当半夜,更有阵风吹送,将火苗送到了后厅。
看过《三国演义》的你一定知道“诸葛亮火烧藤甲军”的故事。经历了无数次水浸又风干,风干又水浸的、吊挂在后厅上那十多部木制水车,其性质和藤甲军身上的藤甲是一样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聚祖祠”内的火势将如之何?下面引述聚祖后世子孙对当年境况的描述:“……半夜过,北风凛冽,大火燃上了水车,顷刻间,屋顶楹角着火,杯水车薪,无法救火。屋顶都烧塌了,有人把门仔(即子孙门)的塗角拆掉,里面的猪有的跑了出来,一口气跑到了杭溪。连厅的石柱都烧断了,不堪忍睹。仅存断墙残壁和前三山。”
翻开《辞海》,可见有这样释条:“祠堂,是先祖灵魂栖息之处,是族人的根,是传统中国人心中血缘崇拜的圣殿,是后辈保持与先人心灵沟通的桥梁,是沐浴后人成材之圣地。”当年的人们,将“陈氏聚祖祠”这样的一处圣洁场所改造成猪圈,尽管是大势所趋,却也是令人诟病的。所以在当时就有人私下议论:这场大火,是聚祖公愤怒之火,是对后世子孙警示之火。可就在人们需要警醒的时候,劫后的“陈氏聚祖祠”再次遭到分割,成为了三个生产队的队址。别以为“队址”是“政治场所”,除了先前的养猪,后来生产队的牛也拴在里面,各处收集起来的草木灰也堆放于此。用“脏乱差”来形容当时的“聚祖祠”当不为过。还是引用聚祖后世子孙的话:“那真是时代的悲哀!”一声叹息,两行清泪!这哪里仅仅是时代的悲哀!祸及往祖,这是人伦的悲哀,是传统道德的悲哀。且喜,这仅仅是短暂的悲哀,阴霾终将散去,“陈氏聚祖祠”终将迎来——春满人间。
三、浴火重生聚祖祠
春雷响,天地变,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人间,吹遍了普宁光南。勤劳智慧的陈氏子孙,走上了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致富道路。聚祖后世裔孙,足迹遍布世界各地,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地皆有侨居者。内外裔孙约二千人口。不论身居何处,裔孙们都不忘祖宗,心系桑梓,重修聚祖公祠一直是裔孙们的愿望,他们在等候一个良机,一个节点。
1984年下半年,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联合下发了“国档会字[1984]7号”文件。文件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文管会、档案局、北京图书馆、各高等学校配合地方修复因种种原因而损坏的族谱、宗祠,恢复这些传统文化载体应有的功能、作用。这个文件,无疑使“四旧”一说成为历史云烟,随后,各地传统文化的建设、恢复风起云涌。
聚祖裔孙是否看过这个文件不得而知,但他们一定看到周边无数在“特殊时期”遭受破坏的宗祠在纷纷重建,这些对他们一定起到触动作用。一九八八年,时任光南村侨委会主任的陈家安先生,卓有远见,召集聚、万祖两个祠堂的理事成员,倡议共同修复两座祠堂。
一九八九年,满怀报本之心的聚祖裔孙,在陈家安先生的带领下,向广大宗亲发出修复“陈氏聚祖祠”的倡议。一时间山呼海应,雀跃叫好,首先得到泰国华侨陈板丰、陈明华、陈板豆等贤达的大力支持,裔孙们“出钱出力、同心同德、各尽所能”,于1989年(农历己巳年)初夏动工,同年冬季竣工并择吉于农历十一月初九(公历12月6日)晋主。
“祖祠重光,克昌厥后,敦睦团结,互敬互让。”至今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九,居住于光南村内外的聚祖裔孙,无论远近都置办祭品礼物,虔诚祭拜先祖。“祖祠也几经装修,容光焕发,明亮整洁,雕梁画栋,流光溢彩,每项工程都有芳名榜,激励后辈子孙,团结一致,继往开来,为祖争光。”
现在的“陈氏聚祖祠”,明堂向日,龙光射斗;山墙坚固,聚气藏风。丈二神龛巍峨,六角祭床精巧,新修的子孙门通畅,通体漆金的一对“瓶头狮”,威武地立于神龛之前,为聚祖祠、为列祖列宗作永远的平(瓶)安守护。
好一处聚祖英灵遥顾之所,好一处子孙缅怀先祖之地。每临是处,无不教人肃然起敬而心生无限敬畏,相信在未来的春秋中,聚祖祠将紫气时来,神光永护,将永远沐浴在“慈祥、大爱、圣洁”的春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