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40年,我国的森林绿化面积实现了翻倍,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离不开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有数据显示,自2000年以来,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的四分之一都是由中国贡献,贡献比例居世界首位。
从西南到西北,我国有计划地营造了带、片、网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在国内诸多的造林工程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当数河北塞罕坝林场,这也是目前全球面积最大的人工森林,被称为世界奇迹。因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的卓越贡献,他们还在2017年获得了联合国颁发的“地球卫士奖”。
塞罕坝的前生今世
在蒙古语中,塞罕坝意为“美丽的高岭”。在元朝、清朝曾是皇家的后花园。在更早的辽金时期,这里森林成片,鸟兽繁多。到了清朝末年,随着人口的增多,加上清政府开围放垦,这里的森林植被遭到了严重的砍伐。此后,再加上战乱,到了建国初期,这里已经彻底荒漠化,不复草木朦胧、云蒸霞蔚的胜景。
从地理位置看,塞罕坝地处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此地距离北京的直线距离只有180公里。在上世纪50-90年代,每到春季,塞罕坝区域风起沙涌,黄沙漫天,直扑一百多公里外的北京城,使得北京的天空也昏黄一片,每年的沙尘天数接近60天。
1962年2月14日,林业部塞罕坝机械林场正式组建,艰苦卓绝的种树治沙工作就此拉开序幕。60年代的塞罕坝,隆冬时节气温零下40多度,滴水成冰。每年六级以上大风天气接近80天。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塞罕坝人不相信命运,不断探索、总结植树育苗方法,克服高寒、高海拔,造林成活率逐年增加。1964年,塞罕坝开创国内机械栽植针叶林的先河,成活率达到了90%以上。
就此,塞罕坝进入了大范围造林的时代,由每年春季造林发展到春秋两季造林,最多时一年造林达到8万亩。
造林成果成绩喜人
从2012年开始,塞罕坝人启动“二次创业”,向石质荒山和秃丘沙地上攻坚造林。完成攻坚造林面积超10万亩,全场石质山坡全部实现绿化,造林成活率达到98%。
现在塞罕坝林场的森林面积,由60年代建场初期的24万亩,增加到115.1万亩,折合800平方公里,比新加坡的面积还大。走进林场,一排排落叶松苍劲挺拔,一片片云杉连绵成海,森绿覆盖率超80%。
一项粗略的数据预估,作为世界最大的人工森林,塞罕坝有4.8亿棵树木,排起来可以绕地球12圈。每年可为滦河、辽河下游地区涵养水源、净化淡水2.84亿立方米;每年防止土壤流失量513万吨;每年可固定二氧化碳86万吨,释放氧气60万吨,森林的生态服务价值超过150亿人民币。如果把木材的经济效益也算进去,整体效益超过1000亿元。
如今的塞罕坝,林海滔滔,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你很难想象,60多年前,这里还是黄沙蔽日、遍野荒芜的寥落之地。中国人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气与毅力,让奇迹发生了!预计到到2040年,林场将再增加24.4万亩混交林,让森林生态系统更加稳定、更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