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吴刚
小引今年清明节前,我和老婆带着孙儿回故乡了!我们于3月25日下午14时29分,破天荒地乘坐青岛北至武昌的绿皮火车启程,一觉过后,次日凌晨5时准时到达武昌火车站。在武汉工作的姨侄子得知,好说歹说要我们在他家住几日后,再一起开车回老家插青。但是我们回老家心切,谢绝了姨侄子的盛情好意。姨侄子知道也没有什么办法能留住我们,只好叫上一辆商务车,把我们送回了老家——湖北监利周老嘴镇。
这次回老家愿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自己退休了,有时间到处转悠转悠了。特别是临近清明,很想念离世的父母及亲人。这让我想起“莼鲈之思”的典故。西晋的张翰在洛阳做官,秋风起时,他忽然想到了家乡的莼菜、鲈鱼,于是毅然辞官回乡。故乡对他来说,比功名利禄之类的东西重要得多。
生而为人,我们都是怀揣着无数梦想的飞鸟,注定要飞越万水千山去圆梦。古代交通不便利,尚且不能阻止人追梦的脚步。
何况今日我们去远方的交通工具更加便捷,可以说走就走。于是,我和老婆、孩子商议,清明节回到故乡去给离世的亲人插青,同时在故乡见见日思夜想的亲人,和他们叙叙旧,表达表达感情。从3月29日开始,我包上一辆小轿车,带上老婆孙儿,利用两天时间给逝去的亲人插完青后,开始按计划走亲访友,除此之外尽兴地把周老嘴镇古镇游了过遍。
周老嘴镇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古镇,它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且是红色旅游的经典景区。该镇以其红色历史背景而闻名,曾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重要首府。在这里,许多重要的革命活动和会议得以举行,包括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湘鄂西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等机构的驻扎地。
近年来,周老嘴镇不仅在保留其历史文化特色方面做出了努力,还积极发展旅游业,提供如红军剧场的沉浸式实景演出等服务,以吸引游客。此外,周老嘴镇还推出了农家体验项目,让游客能近距离感受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
总的来说,周老嘴镇是一个集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于一体的古镇,提供给游客一种独特的怀旧和体验之旅,也让我这个在外的游子特别是写作爱好者禁不住文思泉涌,写篇文章,表达我对故乡的赞美和对革命前辈、先烈的缅怀之情。
周老嘴镇的红色记忆与古镇重生,是一部融合历史厚重与时代创新的发展史诗。通过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创新文旅融合模式、推动产业升级,这座千年古镇实现了从革命热土到文旅名镇的华丽蝶变。
一、红色基因:历史底蕴的永恒底色周老嘴镇,我的故乡,得名于其独特的地理特征和人文历史。根据文献记载,周老嘴镇镇南面的西荆河迂回东流,形成了地形似“嘴”的地貌。同时,旧时此处有周姓老翁在此摆渡,因此得名“周老嘴”(亦称周家渡)。它位于监利市北部,洪湖西岸,东距武汉180公里,南距监利市区30公里。东与龚场镇相连,南与分盐镇交界,西与红城镇毗邻,北与新沟镇接壤。她南枕万里长江,东襟百里洪湖。因小荆河、胭脂河、内荆河、西荆河、龙潭河五条河流在此交汇,形成“五龙捧圣”的地理格局。号称五龙捧圣之地,红色首府之地,国脉厚重之地,名胜古迹之地,名人荟萃之地……
周老嘴镇享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百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发祥地、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等七大国字称号。
当我踏入周老嘴镇,漫步在铺满青石板的街道上,仿佛穿越回到了古代和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我沿着古老的街道漫步,两旁的古朴建筑和革命遗迹见证了岁月的沧桑。
西周时期,此地为州国都城;春秋时属楚,后许国迁入并改称“容城”;元末陈友谅曾在此收缴河湖税银,“胭脂河”因此得名。
明代商业兴起,形成老正街、沿河街等布局,青石板街道与古朴民居展现江汉平原建筑特色。明清时期南北商贾云集,成为区域商贸中心,发展为江汉平原重要码头,积淀了深厚的商贸文化。历史上曾为古容城国、华容县、监利县治所。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31-1932年),周老嘴是贺龙、周逸群、邓中夏、段德昌,崔琪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色首府,是湘鄂西省政府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位于湖南、湖北两省边界地区,包括洪湖、湘鄂边、襄、枣、宜、巴兴归等地。监利则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周老嘴是党政军指挥机关所在地。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苏维埃省政府等机构迁至此地,召开三次重要会议,部署反“围剿”斗争。在中国近代史上,谱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1984年成立县辖镇后,周老嘴镇持续推进城镇化,2005年获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并拥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3A级旅游景区等称号。近年来,周老嘴镇结合红色文化发展电商产业,推动乡村振兴。
周老嘴镇以“因渡而兴”的古镇基因与“红色之都”的历史地位,成为荆楚大地兼具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的独特地标。
周老嘴镇老正街是一条延绵千余米,宽不过三四米的青石板街。我在老正街来回走了五趟,被眼前的砖木结构民宅和建筑迷住了,迟迟不想离开。老正街其风格古朴典雅而独具江南特色,集革命旧址群、古建筑群于一体,极富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革命纪念意义。据史料记载,周老嘴古镇老正街始建于清朝,至今已有近400多年的历史。
在老正街的这条青石板路蜿蜒曲折,如同一位沉默的老者,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那青石板在岁月的洗礼下泛着幽冷的光,每一块石板仿佛都被鲜血浸染过,踏上这片土地,仿佛一脚踩进了历史的洪流之中,那扑面而来的厚重感,让人的心不由自主地沉甸甸起来。
周老嘴的清晨,被一层淡淡的雾气笼罩着。青石板路在雾霭中若隐若现,宛如一条沉睡的长龙横卧在大地上。阳光艰难地穿透雾气洒下几缕光线,光影里的青石板路却丝毫没有暖意,因为这条路上曾经流淌过的热血,让它永远透着一种冷峻与庄严。
周老嘴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及旧址群位于周老嘴镇老正街,纪念馆内以图、文、物的展览形式,生动再现了贺龙、周逸群、段德昌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湘鄂西儿女浴血奋战的历史画卷,是历史资源和红色文化的精髓所在。老正街密集地陈列着座落在小街两旁的是中央分局和湘鄂西革命根据的机关,主要有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湘鄂西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省军委、红二军团总指挥部、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学校二分校、红二军军部、政治保卫局等旧址和湘鄂西第三次工农兵贫民代表大会会址以及段德昌、夏曦、贺龙、周逸群等人旧居共48处革命旧址,包括贺龙、周逸群旧居及柳直荀烈士纪念园,.是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周老嘴镇还以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色首府著称,这里有中共湘鄂西省委员会旧址、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军部旧址。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老嘴地处监利地区的中心位置。1931年3月,湘鄂西第二次工农兵贫农代表大会后,湘鄂西特委、湘鄂西联县政府迁移周老嘴,7月,省委机构工会、共青团、妇委和政府机构司法、经济、文化教育等部及军委机构相应设立。建有湘鄂西列宁学校、第一、第二医院。剅口、邓家庙为战略后方,建有红军总医院、兵工厂、被服厂、制盐厂、造纸厂、制币厂等,设有湘鄂西特委、监利县委等机构。这个50平方公里的三角红色区域,领导湘鄂西人民进行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斗争。
老正街这些砖木结构的古建筑精美,房屋鳞次栉比,石板街道沉稳幽深,飞檐翘角仰望天际。经五百年风雨,仍然容颜不改。岁月云烟,往事悠悠,陷在其中,镶嵌着泛黄的字迹。一字一句如樱珞敲冰,讲述着血泪斑斑的历史。每一栋房屋都是历史,每一块青砖满是沧桑,老街虽小可藏兵十万,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在这块英雄的土地上,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可歌可泣的乐章!
二、山河不忘烈士魂,浩气长存耀千秋回溯到那个烽火连天的革命年代,湘鄂西地区成为了红色力量的重要据点。而在众多闪耀的革命城镇中,周老嘴以其独特的地位脱颖而出,成为湘鄂西首府。这里的每一寸土地,尤其是那一条条青石板路,都见证了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它们是那段历史的忠实见证者,承载着无数英雄的热血与梦想。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大地处于革命的风暴之中。湘鄂西地区的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反抗压迫。周老嘴,这个原本宁静的小镇,被时代的浪潮推到了风口浪尖,成为湘鄂西革命的核心区域。当人们走进周老嘴,首先映入眼帘的青石板路就像一部无言的史书,翻开它,便是血与火的革命篇章。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在湘鄂西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虽然没有长征那样漫长的征程,但周老嘴的革命历程同样充满了艰辛与壮烈。这里的青石板路,就像长征路上的雪山草地一样,见证了革命先辈们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牺牲精神。
正如一位诗人所说:“历史是什么?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当我们站在周老嘴的旧址前,看着那血染般的青石板路,仿佛听到了历史的回声,那是湘鄂西革命先辈们的呐喊声、枪炮声和胜利的欢呼声交织而成的宏大乐章。
柳直荀,1898年11月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高桥镇中兰村,其父柳午亭学贯东西,曾执教日本陆军士官大学。自幼柳直荀得到父亲严格系统的指导,1912年考入长沙广益中学,后考入雅礼大学预科。期间,结识了进步人士杨昌济,以及毛泽东、何叔衡、张昆弟等人,在毛泽东等人影响下开始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1920年10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2月,经何叔衡等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经杨开慧介绍,1925年与李淑一结婚。1926年任湖南省农民协会秘书长,参加过南昌起义。早年参加新民学会。曾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中共中央长江局秘书长和中央军委特派员。
1932年9月,柳直荀在湖北监利因"肃反"运动被夏曦杀害,时年34岁。
1945年4月,中共中央给柳直荀平反昭雪,追认为革命烈士。
1945年4月,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柳直荀平了反。1957年2月,李淑一把她写的纪念柳直荀的一首《菩萨蛮》词寄给毛主席。
1957年5月,毛泽东给李淑一复信,并附《蝶恋花·答李淑一》词一首,表达对柳直荀的怀念之情。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柳直荀烈士纪念园内词碑上的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脍炙人口,至今仍广为传颂。
1979年,监利县人民政府在柳直荀烈士殉难处——周老嘴心慈庵修建了柳直荀烈士纪念亭,撰文立碑,以志其生平,永留纪念。
柳直荀烈士纪念园是2009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的省级重点纪念设施保护单位,其扩建改造工程是国家红色旅游建设项目之一,是省级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纪念园建设占地面积80亩,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主体建筑有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词碑,柳直荀烈士雕像、纪念亭、烈士墓,湘鄂西革命烈士纪念广场、纪念碑、浮雕、英名墙、湘鄂西苏区红色首府纪念馆等。
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旧址的青砖灰瓦间,可见革命先辈运筹帷幄的痕迹;柳直荀烈士纪念园内毛泽东词碑庄严肃穆,年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成为红色教育的重要阵地。
坐落于周老镇鲁桥村的五显庙,南襟古胭脂河东方堤,北枕章华台,左倚“容城八景”之一的“璇台涌月”故址,右临喻家渊。五显庙有着光荣的革命战斗史。1931年7月,湘鄂西省委、省苏维埃政府从瞿家湾迁到周老嘴。距镇西南二里地的五显庙,便成了保卫红色首府的桥头堡。一次,红三军军长贺龙到鲁桥一带考察地形,见五显庙房舍较大,又临湖边,芦苇丛生,是个打游击的好地方,便将警分卫师师部设于庙内,在此期间,寺僧们热情救治50多名红军伤员,直至伤愈归队。抗战时期,新四军挺进监利,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周老是中共监利县委机关所在地,当时县委秘密建立了许多地下交通站,五显庙站即是其中之一。解放战争时期,五显庙是人民解放军支前队驻地和基干民兵训练场所。2010年,县文化局、县民宗局等部门在此举办“湘鄂西省革命军事委员会警卫师遗址”授牌仪式,红色土地抚育的五显庙,成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44年5月,时年20岁的“飞虎队”队员格伦·本尼达驾驶战机执行攻击日军汉口基地任务,被多架日军战机包围。他的战机被击中,坠落在监利县(现改为监利市)周老嘴镇的下凤湖(原属罗家村,现改为飞虎队村)。本尼达身负重伤,跳伞逃生,所幸被当地村民发现。经历近60天“生死救援”,他终于安全回到部队。
从珍珠港事件爆发到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组建,再到飞虎队与中国军民并肩作战,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中国人民与美国飞虎队之间的友谊传奇在湖北监利县罗家村显得尤为感人。为纪念这段有意义的历史,监利县在2017年将罗家村和其他两个村庄(七台村、长河村)合并,将其更名为“飞虎队村”。这个村庄河湖交叉,盛产农作物,素以鱼米之乡闻名。与此同时,监利市周老嘴镇也计划打造一个红色景区,规划蓝本中包括建设飞虎队纪念园。
这些历史遗存不仅承载着"家家住红军,户户设机关"的峥嵘岁月,更成为传承红色精神的鲜活载体。
三、文旅融合:传统与现代的交响从章华台遗址到红军树,再到周老嘴镇的连线,不仅是一段历史的回顾,也是楚韵与红色基因文化的传承。这一旅程将带您穿越时空,感受楚国的古老韵味与革命精神的深刻内涵。
章华台遗址是楚国的重要文化遗址,反映了楚国的繁荣与辉煌。站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可以想象到楚国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体验到那个时代的风华与变迁。这里的每一步都是历史的见证,每一片残垣断壁都在诉说着往日的辉煌。
随后,红军树作为一处红色教育基地,承载着革命历史的厚重。树旁静立的红军雕塑群,以及刻在树干上的“红军树”三个大字,都深深烙印着红军的英勇与牺牲。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缕气息,都充满了革命的热情与坚定的信念。
当您漫步在周老嘴镇,这个充满楚韵的小镇更是将历史与现代巧妙融合。古老的街道上,青石板路铺就着时光的痕迹,而两旁的店铺则展示着当地的文化特色与民俗风情。在这里,您可以品尝到楚地的传统美食,感受到楚韵的浓厚氛围。
当楚韵的深沉与红色的激昂交织在一起,周老嘴镇成为了这一传承的交汇点。这里的人们不仅铭记着历史,更在续写着新的历史。他们的生活中,渗透着楚国人民的智慧与坚韧,也融入了红军精神的无私与奉献。
随着全域旅游的兴起,古镇上下紧紧围绕打造“特色古镇、旅游名镇、生态新镇、产业大镇、经济强镇”的发展战略,以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为载体,以“保护中活化”为原则,突出城镇规划、建设与管理,融入文化元素,传承红色基因,持之以恒,真抓实干,城镇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城镇品位不断提升、城镇面貌不断改观。走出了一条城镇建设与历史文化古迹保护相结合、红色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工业增长与农业发展相结合的路子。努力创新打造多元文旅体验:
沉浸式场景还原:红军剧场通过身着红军装的演员再现历史场景,让游客在艺术演绎中触摸红色记忆;老街青石板路上,"九宫格"特色早餐与农家乐原生态美食,构建起舌尖上的乡愁纽带。
文旅业态创新:引入"红色剧本杀"项目,将革命故事融入互动体验;改造闲置老屋打造网红民宿,年均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实现年旅游综合收入3.2亿元。
文化IP开发:以"五龙捧圣"传说为核心,推出系列文创产品,其中"红色记忆"系列手账本年销售额突破200万元,让历史符号转化为市场价值。
从章华台遗址到红军树,再到周老嘴镇的旅程,不仅是一次地理上的移动,更是一次精神上的穿越。它让我们深刻理解到,楚韵与红色基因并非两个独立的部分,而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统一体。这种独特的文化融合,正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文化的重要体现。通过这一旅程,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欣赏到楚文化的韵味,更能够深刻感受到红色基因所带来的精神力量。
四、产业升级:乡村振兴的实践样本古镇重生更需经济内生动力:借助多种渠道进行营销推广,提高古镇景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如电视、报纸、网站、社交媒体等,进行广告宣传和活动报道;另一方面,要加强与旅行社、在线旅游平台等合作,拓展销售渠道,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游览。通过与各大旅行社合作,推出特色旅游线路和产品,同时在社交媒体上开展线上推广活动,争取吸引大量游客前来体验。
电商赋能传统农业:鲁桥村文创电商孵化园培育出90后返乡创业团队,通过直播带货将藕粉、虾稻米等特产销往全国,2024年全镇农产品电商销售额突破1.8亿元。
农旅融合新业态:3万亩虾稻共作基地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年产小龙虾1200吨、再生稻2000吨,形成"红色旅游+绿色产业"联动发展格局。
遗产活化利用:将17处古建筑改造为红色主题展馆、非遗工坊,其中周老嘴农村电商孵化中心获评省级非遗传承基地,年接待研学团队超200个。
周老嘴镇的成功实践表明,红色记忆的传承不是简单的历史回溯,而是需要以创新思维激活文化价值,以产业升级支撑可持续发展。这座古镇正以"历史为魂、文旅为脉、产业为基"的发展模式,续写着新时代的江汉传奇。正如其千年古街的青石板仍在诉说,历史与未来在这里交汇出永恒的生命力。
☆ 本文作者简介:吴刚,曾用名吴绪承,男,湖北监利人,先后毕业于大连海军政治学院人事管理大专班、大连舰艇学院人事管理本科班、解放军理工大学(现改为陆军工程大学)研究生班。历任大队伞勤主任,军、师、团、大队政治部(处、办)干事;团飞行大队副教导员、教导员,师、军宣传科、处副科长、副处长,某炮团代政委,军后勤部政治处正团职主任,公安调研员、二级高级警长等职,先后被授予海军上校军衔,公安三级警监警衔。曾被《解放军报》、《人民海军》报聘为特约记者。自由撰稿人。闲暇时喜欢写一些通讯、小说、散文、诗歌、随感;数十年来,有3000余篇作品散见于军内外报刊杂志、广播电台及微信公众号,其中有百余篇荣获军内外新闻奖、优秀征文奖。代表作:通讯《蓝天磨刀石》荣获《中国青年报》举办的“太阳·大海·水兵”征文比赛一等奖;通讯《瞄准二十一世纪的较量——记海军功勋飞行员、某飞行团副团长张军生》《战鹰有我无伤痛——记高级工程师杨瑞欣自觉践行“三个代表”的事迹》《挑战大洋的四星团长——记海军功勋飞行员、北航某舰载机团团长政佃祥》,先后被《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等40多家中央和地方新闻媒体在头版头条刊登,被海军评为优质稿。在部队和地方工作期间,先后七次荣立三等功。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