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廖惠尧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一年四季24个节气,是中华民族祖先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观察天象和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直到西汉时期才基本定型。这—对大自然科学的发现把几千年前,祖先的聪明才智表现得淋漓尽致,足见几千年前祖先是多么聪明睿智。
24个节气中有个清明,这节气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两大内涵,清明气温升高,正是春耕好时节。春天升温,万物复苏,天清地明,又是春际踏青好时节,久而久之清明这天便形成祭杞的节日。
在人们的印象中,每逢清明,多数天气阴沉沉,雨蒙蒙,细雨如丝,仿佛是天地间为逝世之人落下的眼泪,交织出一片哀伤与思念的氛围。自然想起唐代诗人杜牧写的《清明》,它传颂千年,经久不衰,人们耳熟能详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诗歌,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我们心怀敬畏,以感恩之心,缅怀中华民族祖先,追思华夏英烈与英雄,在岁月的长河中,探寻生命的意义与传承的力量。
祖先,是我们生命的源泉源头,是家族精神的根基。我们祖先在漫长岁月里,以勤劳的双手、坚韧不拔的意志,在广袤的土地上耕耘,在生活中坚守。那些古老的家规家训,口口相传,如同明亮的火种,照亮家族前行的道路。
清明祭祀,让我们有机会停下匆忙的脚步,回归血脉根源,感恩祖先给予的生命与庇佑。站在祖先的墓前,看着墓碑上的名字,回忆长辈们讲述他们的故事,那些为了家族繁衍不息而付出的艰辛努力,虽已远去,却如在昨日。他们面对生活的苦难不屈不挠,对家人的关爱无私深沉,这种精神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成为我们面对生活挑战时的底气与力量。中华儿女应该永远感恩自己的祖先,先辈们既有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伟大精神,又具有朴实、勤劳、聪明、智慧优秀品质,才有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民族传统文化。
全世界有四大文明古国,其它三个己倒下,唯有我大中华,仍然䇄立在世界东方。因为我们的祖先极为重视历史,几千年的历史记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从未有过间断,重视历史才是有希望的民族,因为他们留下的是无价之宝。
英烈,是民族的脊梁,是为国家独立、人民解放,民主自由而英勇献身的先驱。他们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赞歌。
值得子孙后代缅怀、纪念有无数英烈,仅从西汉时期起,有卫青、霍去病,宋代有岳飞、文天祥这样的将军提刀立马不怕死,从明朝有戚继光、郑成功,再到清朝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坚决果敢,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与敌人同归于尽的英勇无畏;从刘胡兰面对敌人铡刀时的大义凛然,到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奋不顾身,再有杨靖宇、赵一曼、江姐、黄继光,张自忠、佟麟阁……。还有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战斗在敌人心脏的隐敞战线数不尽的英烈,他们连真实姓名都没有留下,他们为了理想信念,为了人民,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不惜牺牲,舍生忘死,是这些英烈造就了无数中华民族儿女的光辉形象,是他们“唯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锤炼出无数中华儿女有骨气的华人精魂。
英雄,在时代的每一个角落,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以平凡之躯,做出非凡的贡献。
科技战线的科学家及科技工作者,他们不为名不图利,只为祖国的强盛而默默无闻地工作。把青春甚至生命献给了人民和国家。袁隆平、钱学森、于敏、钱三强、孙家栋、黄旭华、南仁东等。他们在各自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科技进步,产生深刻影响。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文明之师、精锐部队,军事实力为世界之最,他们长年累月守护边疆海岛,哪里有灾有难那里就有解放军。是党和国家及人民经得起考验以及让人民放心的钢铁长城。
疫情期间,无数医护人员白衣执甲,逆行而上,不顾个人安危,奋战在抗疫一线,与病毒展开殊死搏斗。
还有默默奉献的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用知识照亮孩子们前行的道路。用毕生精力为中华培育了无数的优秀人才。
那些扎根基层的公仆,为了乡村的发展与繁荣,不辞辛劳。
还有无数的英雄,他们都是我们身边的普道人,以责任与担当,诠释着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清明时节,我们怀着崇敬之心,祭扫烈士陵园,献上鲜花,寄托哀思。烈士们用鲜血换来如今的和平盛世,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如同璀璨星辰,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着光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缅怀祖先、英烈与英雄,不仅仅是在清明这一天表达哀思,感恩、敬畏他们。更是要将他们的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传承祖先的勤劳与智慧,秉持英烈的爱国情怀与奉献精神,学习英雄的责任担当与无私付出。在生活的道路上,无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都以他们为榜样,坚定信念,勇往直前。让他们的精神之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激励我们在人生的征程中,不断书写属于自己的壮丽篇章,让14亿中华儿女凝聚成精魂,为国家的繁荣昌盛、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 本文作者简介:廖惠尧,曾任职教师,后参军入伍,历任海军某高炮团战士、文书、书记,某基地政治部秘书处秘书,舰队秘书处秘书兼秘书科长,长期从事军队文字工作,后转业广州任某单位党委书记兼总经理,并兼任香港公司董事长,因工作为军队报刊杂志提供许多文稿,并予采用,先后印制书籍三部,深受官兵喜爱。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