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繁荣背后暗藏危机,北宋灭亡的征兆,南宋破不了的局

覃仕勇来说史 2025-03-15 18:16:34

你看那张《清明上河图》,真的是咱们中国特别有名的十幅古画里的一个。这画挺宽的,有24.8厘米,长度更是不得了,达到了528.7厘米。听说这画是北宋时候的张择端大神画的,现在它就安安静静地躺在故宫博物院里,等着大家去欣赏呢。

它的特别之处,不光是创作手法新颖,用了长卷的形式,还采用了散点透视的方法来构图。更重要的是,通过这幅大作,咱们现代人能隔着九百多年的时光,好好感受中国十二世纪的城市风貌。

散点透视,这是画画还有其他造型艺术里常用的一个说法。

一眼望去这幅画,你可能会这么想:汴京真是太热闹了,城里人的生活明显比村里多彩多了。汴河两边忙得不可开交,街上人来人往,店铺一个挨着一个。瞅瞅那汴桥上挤成一堆的人,简直能和广州上下班高峰时天桥上的场景相媲美。反正,整幅画的感觉,跟中古时候威尼斯的那个味儿挺像的。

不过,有个事儿咱们得正视,这部大作是在北宋徽宗那会儿弄出来的。徽宗和钦宗那会儿,北宋已经是走到头了,也是最烂、最黑的时候。

北宋快结束的时候,国内叛乱四起,像河北的田虎、江南的方腊、山东的宋江,还有淮西的王庆,他们都是那时各地起义的头头儿。《水浒传》里头写的宋江、方腊起义,讲的就是宋徽宗那时候的事儿。同时呢,北宋跟辽、西夏、金这些国家也是打来打去,没完没了。特别是金军,老想着往南打,最后在1127年,他们真的把北宋的首都汴梁给攻破了,这个存在了168年的北宋王朝就这么没了。这么说吧,那画里头画的那些繁华景象,不就跟北宋快要灭亡时的最后一点光彩似的嘛?

结果,有学者在这幅内容丰富的大画里瞧出了一些不对劲的地方。这画里头人多得很,船啊、亭子楼阁啥的也不少,可动物就少多了,特别是马和羊,几乎没咋出现。要知道,马在古代那可是出行必备,战场上骑兵更是厉害,优势大大的。羊皮呢,常用来做帐篷、军装啥的,也算是军用东西。但在这幅画里,这两种家畜却很少见。所以,有学者琢磨,《清明上河图》里头可能藏着北宋的军事小秘密:北宋战马不够用。

这种说法不是凭空捏造的,它有实实在在的历史背景支撑。宋朝从一出生,就被周边的少数民族烦得不行。北边先是辽国,后来又是金国占了地盘,西北则是西夏的地盘,再后来蒙古也强势崛起。作为唯一一个汉族政权,这种复杂的政治局面,让宋朝注定逃不掉战争的命运。

宋朝从建国开始就很看重养马这事儿。宋太祖那时候,就照着以前的规矩,搞了个左飞龙院和右飞龙院,专门管马的事儿。到了真宗咸平元年,也就是998年,又弄了个估马司,专门负责买马。再到景德四年,1007年,又设了个群牧司,让枢密院副使当头儿,也就是群牧使,全权管马政。

太祖那时候,对战马那可是特别上心。每年啊,他都会派人到边州去买马,而且还特地在那些地方设了买马司或者买马场来管这事儿。要是碰到紧急时候,连老百姓家的马都会征用来呢。

然而,跟宋朝长期对立的辽、金、西夏这些政权,不光常常阻止战马流进宋朝,打起仗来还老爱抢宋军的战马。

《辽史》里头写了,跟宋朝做买卖那会儿,马和羊是不让带出国境的。宋辽金元那会儿,在几个民族政权交界的地界,虽说也开了些互市的榷场,但马是不让买卖的。

宋朝刚开始那会儿,买马的地方主要就是河东、陕西还有川陕这三个地方。招揽马匹呢,主要靠的是吐蕃、回纥这些民族,还有党项、藏牙族、白马族、象家族、保家族、名市族等等好多蕃族。

党项羌族的夏州政权在宋朝管理时,宋朝的战马大多是从河西那边弄来的。可到了真宗那会儿,西夏占了河南,西夏羌族的战马供应就少了很多。等到仁宗景祐元年,也就是1034年,西夏建国,跟宋朝对着干了,宋朝从河东、河西得到的西夏战马就几乎没了。

抗金老将李纲,他曾经历过两个朝代,说过这么一句话:“金兵就靠铁骑打胜仗,咱们步兵跟他们干,很容易就被打散。”到了靖康末年,金兵攻破了京城,头一件事就是下令抢马,谁敢不听,全家都得掉脑袋。这么一来,他们抢到了上万匹马,京城里的马几乎都被抢光了。

说白了,宋朝的战马供应真的挺受限的。因为地理条件和政治上的那些事儿,两宋朝廷要想搞到战马,那可是难上加难。

宋朝为了解决战马不够用的问题,想了个法子,在西南地区跟吐蕃等民族搞起了茶马贸易,简单说就是用茶叶去换马。这种贸易啊,是宋朝官府在四川、陕西、甘肃还有青海这些地方,专门跟吐蕃等民族做的,别人想做还不行,得官府来。这么做不是为了多赚钱,主要是为了确保军队里战马够用。

早在唐朝那会儿,茶叶就已经传到了咱们西北的兄弟民族那边,吐蕃和回纥的人们也都爱上了喝茶。到了宋朝,边疆的民族地区,不管是高高在上的王公贵族,还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每天都得喝上几杯茶,简直到了“一天不喝茶就难受”的地步。

边疆的少数民族商人老爱去边境买茶叶,他们拿马、羊、牛、骆驼还有好多当地的土特产,去换宋朝的金银财宝、丝绸绢帛、茶叶这些日常用品。就连宋朝每年固定给契丹、西夏和女真那边送的“岁纳”、“岁赐”礼物里,茶叶也是不能少的一样东西。

边疆的少数民族非常需要茶叶,他们几乎每天都离不开茶。同时,宋朝也非常依赖马匹来维持国家运转。这样一来,宋朝和西南地区的吐蕃等民族之间,就出现了茶马交易,这种贸易方式就这么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简单来说,就是有了茶马贸易。

宋朝为了让茶马贸易一直进行下去,并且独家掌控茶叶买卖,就定了个规矩:少数民族得在指定的地方买茶,私下交易那是绝对不允许的。要是发现有内地的商人偷偷把茶运到少数民族地区去卖,不光茶会被没收,还得按法律来判刑呢。

宋朝这么做,就是想让少数民族地区没法自己种茶树,只能一直靠宋朝官府给茶叶,然后用马来换茶。这样一来,宋朝就能靠着控制茶叶,稳住对少数民族的统治,还能确保战马的来源。到了神宗熙宁年间,宋朝还特地设了个直属中央的机构,叫茶马司。从这就能看出,宋朝对战马的事情有多上心。

不过,茶和马之间的交换比例,会因为供需情况和民族间的交往这些事儿而变动,所以说,这种贸易方式注定没法长久保持下去。

比如说,北宋神宗皇帝之后,熙河这块地方就归宋朝管了。那时候,住在甘肃、青海那片的吐蕃人,特别喜欢喝茶,家里牛羊成群,茶就特别贵,马反而便宜了,得用上一百斤茶才能换一匹马。特别是南宋时期,中原地方虽小,但熙河、陕西那边丢了,买马的路也给断了,买马的地方就少了。这样一来,茶和马的价格就倒了过来,马贵了,茶贱了。马的数量越来越少,南宋没办法,只好跑到广西去找新的买马地。

看来啊,战马这事儿,真是宋朝军队的一块心病。没战马就意味着没骑兵,战场上没了骑兵,那就矮人一截,打败仗的风险可就高了。两宋的皇帝们为了这事儿,那是想尽了招数,可到头来,还是因为各种原因,战马问题一直没搞定。这事儿吧,不光是北宋灭亡的一个信号,也是南宋一直解不开的难题。

北宋挺过了辽国的威胁,但最终没能抵挡住金人的进攻。南宋呢,虽然挺过了金国,可最终还是败在了元朝骑兵的铁蹄下。不管是北宋还是南宋,跟那些擅长骑马的民族打仗时,缺少战马都是它们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说实话,宋朝真的很厉害,尽管一直被少数民族追着打,但它还是硬撑了319年,时间长度仅次于汉朝。不过,宋朝的地盘却是汉人一统王朝里最小的。而且啊,北宋到南宋的过渡,跟西汉到东汉那种王莽篡位的情况不一样,它们是直接一脉相承下来的。说真的,宋朝在中国历史上,绝对算是个特别的角色。

总的来说,看一幅画就能瞧出一个国家的难处。《清明上河图》里头,虽然画的是热闹景象,但北宋的麻烦其实都藏在那些细节里。画家悄悄地把国家要垮的苗头给画出来了,这事儿后来还真就成了南宋解不开的结,最后这个国家就这么没了。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