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罐车这事,某京报5月份就开始调查了,但直到7月份才报道出来,这中间足足隔了两个月,对新闻业有点了解的人都清楚,新闻抢的就是时效,一篇报道放了两个月才报道出来,是不是觉得怪异?
更怪异的是,某报明知道油罐车的去向,却故意不报道,而且还遮挡了油罐车的车牌,反而将矛头直指中储粮。
怎么样,怪异吧?觉得怪异就对了。
有殖人曾说,外事不决怪美帝,还真别说,这事还真跟美帝有关。
我们先来看一个会议。
2024年1月18日,中国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在华盛顿与美国农业部部长维尔萨克共同主持召开中美农业联委会第七次会议,重启中美农业合作机制。
是重启,因为9年前,这样的会议中断了。
这次重启的会议主要是谈的是:慧型农业、粮食安全、民间交流、贸易便利化等。
为了表达诚意,中方在这次会议上,决定购买美国的大豆,但数量不多,只有30万吨。
中国是全球大豆的主要进口国,进口量占到了世界总体大豆产量的三分之一,而美国一直是中国最大的大豆供应国之一。
中国作为美国大豆最主要买方,显然是美国农业产业的衣食父母,道理也简单:因为中国对美国大豆的需求,直接影响着美国农民的收入,和美国农业出口的总体表现。
然而,近年来,由于中美贸易战以及中美关系的磕磕碰碰,中国逐年减少了对美国大豆的采购,转而换成了巴西,巴西成了目前中国最主要的大豆来源地。
根据美国农业部数据,在2023年9月1日开始的2023至2024销售年度中,中国已经订购2020万吨美国大豆,这一数字比去年同期的2720万吨,低了整整700万吨,并不算是一个小数字。
这事一直让美国很不爽。
所以,为了安抚美国,在这次会议上,中方决定增加30万吨,这个数目很少,显然也是中方的一个态度,就是:如果美国放弃打压中国,我们可以增加采购量,否则,免谈。
而美国对中方这一采购量是不满的,认为买得太少,但他们又不可能放弃打压中国的政策,因为打压中国现在成了美国两党一致的国策。
美国既当又立,于是,决定搞事情。
所以,5月份,中国国内的媒体开始调查油罐车的事,矛头直指中储粮。那么,当时这篇报道为什么没放出来呢?
道理也简单,因为,6月份中美之间还有一次关于农业的圆桌会议。
2024年6月12日,以“粮食安全与农业合作”为主题的“2024年中美农业圆桌会议——智库对话会”在京召开。
在这次会议上,美方还不死心,再次向中方要求增加大豆采购量,但被中方拒绝。
这让美方的不满达到极致。
于是,到了7月初,油罐车之事被某京报报道出来,事件开始发酵。一些水军快速跟进兴风作浪,要求外国资本进入中国粮食行业,更要求调查中储粮的刑事责任。
一时间,中储粮成了千夫所指、众矢之的。
这件事引起了全国关注,因为某京报要的就是精准打击,要打击的就是社会痛点,那没什么比粮食安全更痛的痛点了。
这件事最终走向何处,不好妄断,国家层面已经联合各部门组成调查组开始调查了,等后续公报吧。
补充材料——
中储粮,全称是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是经国务院批准组建的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大型重要骨干企业。
中储粮受国务院委托,具体负责中央储备粮(含中央储备油,下同)的经营管理,对中央储备粮的总量、质量和储存安全负总责,同时接受国家委托执行粮油购销调存等调控任务。集团公司在国家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下,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集团公司主业范围是:粮油仓储、加工、贸易及物流,仓储技术研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