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大阪世博会中国馆盛大启幕:“绿色画卷”向世界讲述中国未来故事

乐锦看世界 2025-04-14 16:20:01

大阪梦洲岛的晨雾还未散尽,排队入场的游客已经蜿蜒数百米。人群中,来自名古屋的大学生佐藤翔太举着相机,镜头对准远处那座层叠错落的建筑——它的轮廓像一册半开的竹简,表面流动着青山水墨的光影。“这就是中国馆吗?和宣传片里一样震撼!”他的惊叹声淹没在周围此起彼伏的快门声里。

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外立面效果图

开馆首日:3500平方米的“生态交响诗”

上午9时整,中国馆青铜色的大门缓缓开启。第一批游客踏入序厅,脚下突然亮起蜿蜒的光带——这是条以黄河、长江为原型的“生态脉络”,随着步伐延伸,两侧墙面投影出从青藏高原到东海之滨的实景影像。来自上海的退休教师王丽娟蹲下身,指尖轻触地面泛起涟漪,一群虚拟江豚突然从“水面”跃出,引得孩子们欢呼雀跃。

“我们用了18台激光投影机打造这个空间。”现场工程师李昊的制服后背已被汗水浸透。他指向头顶悬浮的1200片亚克力叶片,这些叶片随着馆内温湿度变化自动开合,模拟出竹林随风摇曳的沙沙声。“你听,现在湿度升高,叶片间隙变大了。”

人形机器人招手

“会呼吸”的展馆藏着多少黑科技?

二层“创新之路”展区飘来阵阵茶香。日本主妇田中由纪子正对着茶桌上一盏发光“茶杯”犹豫——这是全球首款可降解电子显示屏,播放着西湖龙井采摘的全息影像。“请用旁边的茶壶倒水。”志愿者话音刚落,水流触碰到杯底传感器的瞬间,屏幕立刻切换成茶叶碳足迹追踪图。“中国每年通过数字农业减少12%的农药使用?”田中瞪大眼睛,把数据拍下来发给了经营农场的丈夫。

拐角处的“氢能城市”沙盘围满了人。大阪工业大学教授中村健二俯身观察微型加氢站模型,突然发现沙盘边缘有块不断生长的“绿洲”。工作人员解释:“这是实时连接内蒙古库布其沙漠的卫星数据,每出现一个新光伏电站,沙盘就会新增一片绿植。”中村掏出笔记本疾书:“必须带学生来现场教学!”

内蒙古库布其沙漠

非遗工坊里的“反差萌”时刻

下午三点的“文化客厅”炸响一阵笑声。景德镇陶瓷大师陈建国正用3D打印笔“拉坯”,日本网红“松本酱”戴着VR设备手舞足蹈——她眼前是虚拟的敦煌壁画,手指划过空气就能给飞天仙女“描金”。角落里,苏州绣娘林芳的银针引着发光纤维,在透明丝绸上绣出动态的《千里江山图》。“这线里编入了光纤?”法国游客皮埃尔凑得太近,鼻尖差点碰到绣绷。

最热闹的属AI书法台。东京上班族山本拓也写下“和平”二字,机械臂立即将其转化为篆、隶、楷三种字体,末了还盖上一枚会绽放樱花的电子印章。“明明是最古老的汉字艺术,却用最潮的方式呈现。”他举着作品连拍二十张自拍,“这才是文化传承的正确打开方式!”

千里江山图

“馆中馆”的意外走红

谁也没想到,B1层的“绿色生活实验室”成了隐藏爆款。排队通道里,新加坡游客林美琪正往手腕贴传感器——接下来半小时,她喝咖啡用的玉米杯、试穿的藻类纤维T恤都会被换算成碳积分。“刚才用共享充电宝赚了5分!”她向身后德国情侣炫耀手机里跳动的银杏叶动画。

更衣室门口,工作人员小王嗓子已经沙哑:“这是用回收渔网做的防晒衣,您摸这个透气孔……”话音未落,试衣间传来尖叫。原来意大利游客玛利亚发现衣服内衬遇汗会显现大熊猫图案。“太犯规了!这叫人怎么舍得脱下来?”她裹着衣服直奔扫码购买区。

非遗展示设计效果图

夜幕下的中国答案

闭馆前两小时,顶层露台突然亮起星光。2800枚微型太阳能板组成的“银河”逐一点亮,与大阪湾的夜景交相辉映。北京来的摄影师老张调整三脚架:“这个装置白天储能,晚上发光,据说灵感来自故宫的‘金砖墁地’。”

深圳参展商赵颖靠着玻璃护栏啜饮普洱茶。她脚边放着的“智能盆栽”正在大屏上实时显示:今日吸收二氧化碳23克,相当于为展馆节省0.017度电。“日本观众总问这些技术何时商业化。”她笑着指向盆栽底部二维码,“其实扫这里就能预购,但海外版要明年才能发货。”

结语晚上9点的闭馆广播响起时,还有游客趴在“电子签名墙”前不肯离开。那面墙正将今日所有访客的留言转化为一片动态森林——每多一条环保承诺,枝头就多绽一朵花。

“六天后再来!”佐藤翔太对着渐暗的中国馆挥手。他手机相册里新增了137张照片,而朋友圈最新动态是一张抓拍:光影交织的展馆外墙,恰好映出富士山的轮廓。配文只有三个字:“未来已来。”

采写后记

截至发稿,中国馆首日接待游客超1.2万人次,创单国展馆纪录

明日将迎来“四川主题日”,三星堆AR体验区提前三天预约爆满

场外花絮:展馆纪念品商店的“可食用筷子”两小时售罄

0 阅读:25

乐锦看世界

简介:简单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