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桑退黄射、濡须独将兵、武昌哭社稷、临江设疑城,徐盛竟这么牛

岁月静好人 2024-12-19 18:30:29

我是三国路人甲,专注三国史。跟着我,一起聊三国

三国大魏吴王黄武三年(225年),曹丕率军南征孙权。安东将军徐盛献计,在建业周边百里筑起围墙,建起篱笆,在墙篱上设假城楼,在江中设浮船。曹丕大军到广陵,看到绵延数百里的“城墙”,不禁感叹:“我大魏虽有千队骑兵,可奈江东如何啊?”于是引军退去。

电视剧《三国演义》徐盛照

一、柴桑破敌

徐盛,字文向,琅邪莒县(今山东莒县)人。琅邪(或作琅琊)国在汉末,属徐州刺史部辖下。

汉末三国时分,说起琅邪,很容易想起兄弟三人分仕三国的诸葛家族。而起于汉魏、确立于晋、延至唐末五代的琅邪王氏,这时还没有达到鼎盛。

徐盛年轻时,遭徐州兵乱,避居吴郡(治吴县,即今江苏苏州)。在这里,他以勇气闻名于世。

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开拓江东的孙策遇刺身亡(参见孙策篇),孙权继其位,他拜徐盛为别部司马,授其兵五百,并以其为柴桑(今江西九江)长,在此拒敌黄祖。

黄祖是荆州牧刘表所署的江夏(治西陵,即今湖此武汉)太守,他和老孙家之间有解不开的疙瘩:献帝初平三年,孙策、孙权之父孙坚攻荆州时,被黄祖部下射杀(参见孙坚篇)。此后,他在江夏,阻止了孙策、孙权的数度进攻,扼住了其西进的的门户。

在徐盛驻防柴时,黄祖长子黄射曾率数千人,沿长江而下进犯。当时徐盛手头兵力不足二百,但他仍率领这些人与黄射激战,杀伤黄射部属千余人。然后他乘势大开城门,主动出击,一举大败黄射,此后黄射再不敢前来侵犯。

后孙权又以徐盛为校尉、芜湖(今安徽芜湖)令。秦汉县级长官,万户以下称长,万户以上称令,所以徐盛由柴桑长改任芜湖令,虽为平调,其实是小升。

徐盛守柴桑以拒黄祖

在这里,他又因讨临城(今安徽青阳)南阿山贼有功,升为中郎将,并督校兵。

按唐·杜佑《通典》:“凡立军,一人曰独,二人曰比,三人曰参,比参曰伍,五人为烈,二烈为火,五火为队,二队为官,二官为曲,二曲为部,二部为校。”一校有兵八百,则此时徐盛统八百人。

二、濡须独进

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趁曹操出征汉中(治南郑,即今陕西汉中)张鲁,率十万大军发动第二次合肥之战,徐盛随行。

此战,合肥守将张辽以八百军突入孙军,江东士兵猝不及防,五校督陈武战死(参见陈武篇),徐盛受伤,长矛坠地, 其与宋谦军队溃散。

对于徐盛此次溃败,《三国志·贺齐传》记作“徐盛被创失矛”,唐·虞世南《北堂书钞》、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则作“徐盛失牙”。但无论是失矛(长矛),还是失牙(牙旗),都说明徐盛军已丧失战斗力。亏得武猛校尉潘璋赶来,连斩宋谦、徐盛军两名逃兵,才逐渐约束住队伍。奋武将军贺齐此时也赶到,奋中兵拒击,并拣回徐盛所失长矛或牙旗。孙权不得不退走。

孙权合肥攻张辽,徐盛失矛(牙)军溃

撤退时,孙权在逍遥津(在今安徽合肥)再次被张辽突袭,亏得右部督凌统、折冲将军甘宁等拼死保护,才得以脱险(参见张辽篇)。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发动第二次濡须(在今安徽含山)之战,徐盛又随孙权御敌。因曹军初据居巢(今安徽巢湖),故此战又称居巢之战。

由于天气恶劣,风雨交加,曹军一时无法攻克濡须坞,于是改走历阳(今安徽和县),试图转攻横江(在今安徽和县东南),徐盛与诸将前往迎击。当时孙军所乘蒙冲(一种顶部蒙牛皮的攻击艇)被大风吹到曹营岸边,众将都心中恐惧,不敢出战。徐盛单独率兵,上岸砍杀敌兵。曹军有所损失,一时退走。

风停后,徐盛退军,孙权深感其勇壮。

由于风大,此战孙将董袭、魏将孙观都殁于战阵(参见董袭篇)。后孙权不敌退走,遣使向曹操请降。时刘备攻汉中,曹操于是应允退军。

第二次濡须之战中,董袭船覆人亡

三、武昌忿愤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趁关羽北攻襄阳、樊城(均为今湖北襄阳)之机,背后捅盟友刀子,袭杀关羽,夺得荆州(参见关羽篇)。为防止刘备报复,他积极向曹操靠拢。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魏王位,并于同年篡汉建魏,改元黄初,史称曹魏。次年,刘备也于成都(今四川成都)称帝,改元章武,国号仍为汉,史称季汉或蜀汉。

孙权再向曹魏称藩。黄初二年(221年),曹丕派太常卿邢贞到武昌(今湖北鄂州),赐孙权九锡,封其大魏吴王、大将军、领荆州牧,节督荆、扬、交三州军事(参见孙权篇)。

孙权出都亭(都邑中传舍)恭迎邢贞。邢贞自以为天朝上卿,入门不下车。军师张昭对邢贞说:“你妄自尊大,以为江东无行刑之刀吗?”徐盛也十分震怒,回头对同僚说:“我等不能奋身搏命,为国家夺许洛之地(指曹魏)、吞巴蜀之土(指季汉),以致我国君与邢贞这样的人盟誓,这真是天大的耻辱啊。”说罢涕泗横流。

邢贞听了,急忙下车,并对随行人员说:“江东文武如此,终非久居人下啊。”

邢贞过江东,张昭、徐盛愤其不礼

后来,徐盛又升为建武将军,封都亭侯,领庐江(治舒县,即今安徽庐江)太守,并以临城为其食邑。

吴王黄武元年(222年),刘备进军夷陵(今湖北宜昌),徐盛随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抵敌。后陆逊以火攻大破刘备军,是谓三国三大战役之夷陵之战(参见刘备篇)。战中,徐盛攻取刘备多处营寨,颇有战功。

刘备军退白帝(今重庆奉节),徐盛等又上书孙权,说前进必可擒获刘备。但陆逊与昭武将军朱然等却认为,曹丕包藏祸心,有可能趁我追击刘备从后偷袭,孙权于是下令停止追击。

事后魏军果然出兵侵扰,证明陆逊、朱然是对的。只是他们已去战机,无所斩获。

四、疑城退曹

黄武元年(222年),曹丕以孙权并非真心归附,兵分三路南犯,以曹休督张辽、臧霸、贾逵、王凌等二十余军出洞口(又作洞浦,在今安徽和县),以曹仁攻濡须坞,以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攻南郡(治江陵,即今湖北江陵)。是为第三次濡须之战,而东线战斗又称为洞口之战或洞浦之战。

孙权以前将军吕范督领五军,率徐盛和偏将军全琮、扬武将军孙韶等水师拒曹休,以濡须督朱桓敌曹仁,以左将军诸葛瑾、平北将军潘璋救南郡。

洞口之战,徐盛对战“千里驹”曹休

一天夜里,吕范军遇大风,船被吹散,漂落江北,曹休趁势出击,江东水师损失惨重。徐盛收拾残军,与曹休夹江对峙。曹休以臧霸渡江,烧江东攻城车,徐盛以少拒多,臧霸无法攻克而退军。徐盛、全琮发起追击,斩杀魏将尹卢,杀敌数百。

在中路濡须战场,曹仁带兵数万,却被朱桓五千守军大败,魏将常雕、诸葛虔被斩,王双被擒,魏军溺毙、被斩千余人,被俘三千余人,损失惨重,被迫撤军。

由于西线曹真也没有取得实质性战果,曹丕下令全线退军。孙权重新称臣纳贡,双方再次言和。曹仁返回,一个月后羞惭去世(参见曹仁篇)。

战后,徐盛升为安东将军,封芜湖侯。

黄武三年(224年),曹丕再率大军南征,意图渡江进犯。徐盛献计,在建业(今江苏南京)周边百里筑起围墙,建起篱笆,在墙篱上设假城楼,在江中设浮船。众将认为这是无益之举,但徐盛坚持己见,孙权就听从,所以百里假城一夜建起。

曹丕大军到达广陵(治广陵,即今江苏扬州),看到绵延数百里的“城墙”,心中惊愕,不禁感叹:“我大魏虽有千队骑兵,可奈江东如何啊?”于是引军退去。众将这才明白徐盛有先见之明,纷纷拜服。

疑城退曹丕是徐盛最辉煌战绩

黄武年间(222—229年)的某一天,徐盛去世,其子徐楷袭爵领兵。

五、讳败表功

在如今网络自媒体上,徐盛因《三国志》的记载,常被吹为江东第一猛,甚至称他为三国兵圣,这其实是大有问题的。

徐盛被赞为兵圣孙武,出自毛批三国“徐盛有穰苴、孙武之风”。但其依据是《三国演义》中疑城退曹的加戏“破曹丕徐盛用火攻”,所以这个当不得真。

我们知道,史家记事,本传记功,他传记过。如果想对一个人全面了解,就要综合参考诸传。比如合肥之战徐盛“被创失矛(牙)”全军溃散的记载,在《三国志》徐盛本传就找不到,只能到《三国志·贺齐传》《北堂书钞》《太平御览》中去找。

史家记事,本传记功,他传记过

《三国志·徐盛传》中记载徐盛的其他功绩,如果参考他传,也会发现虚头很大:柴桑退黄射时,建昌都尉太史慈驻在海昬(又作海昏,今江西永修),黄射也许更忌惮的是太史慈;第二次濡须之战,孙权事实上是惨败请降;夷陵之战,徐盛的战略眼光,被证明不如陆逊、朱然;洞口之战,按《三国志·曹休传》《三国志·曹仁传》,吕范所督五军已被击破,而徐盛击退的只是南渡长江的臧霸军……这就出现了前线溃败,独徐盛一路表功的怪现象。

福建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罗肇前在其《三国征战史》中,就认为徐盛的战功、资历多有夸大,不能与其他十一虎臣并列,不当单独立传、只是因为他武昌一哭,才有了这个资格。个人觉得,这个观点,非常有见地。

我是三国路人甲,一个铁杆三国迷。跟着我,一天学一点三国知识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