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先生高寿102岁,何以如此之长寿?
有人说,因为待遇好、生活好、医疗条件好,有人说,因为娶了个年轻、温柔的小媳妇,照顾得好,有人说,因为他爱运动,健康饮食,有人说,因为他基因好,命里注定的,如此等等。
这些话有道理,但只是外人之言,权威性的、有说服力的,得听杨先生自己说。自己最了解自己,自己是自己最好的保健医生。
请听听杨先生自己谈长寿之秘诀,也许对读者特别是对老年读者有点参考价值。
杨先生认为,他的长寿,受益于以下四条:
第一条,科学精神,点亮生命的明灯。
他认为,对科学的执着和热爱,不仅推动着他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行,也为他带来了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而这正是他保持长寿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二条,乐观心态,抵御岁月侵蚀的盾牌。
哲人说:“乐观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悲观的人,在每一个机会中都看到一种忧患。”
杨先生用行动告诉人们,乐观的心态,是抵御岁月侵蚀的最佳盾牌,是通往长寿之路的精神支柱。
第三条,适度运动,为生命注入活力。
“生命在于运动。”这句古希腊名言,在杨振宁教授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尽管年事已高,但先生依然保持着运动的习惯,他每天坚持散步,享受着阳光和新鲜空气,也感受着运动带来的活力和愉悦。
第四条,高质量睡眠,为生命积蓄能量。
“良好的睡眠,是最好的休息。”
杨先生为了保证睡眠质量,坚持早睡早起,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睡前避免过度用脑,保持情绪稳定;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保证卧室安静、黑暗、温度适宜。
看了杨先生以上四条,想想自己,对比对比杨先生,以求健康长寿。
前三条,科学精神、乐观心态、适当运动,没问题,我注意了。
我不是科学家,是媒体人,作为媒体人,退休后,依然放不下笔,虽说写“豆腐干”“火柴盒”般的鸡零狗碎,毕竟也是执着和热爱。文章随写随发,赞了该赞之人,骂了该骂之人,说出了该说之话,喜怒哀乐表达之。
看看读者留言之美誉,算算读者打赏之厚赠,精神物质双丰收,心花怒放。
有了热爱,有了乐趣,就想继续活下去,继续心花怒放。
我也有乐观心态。
想想年轻时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风风雨雨,沟沟壑壑,活到今天,吃穿不愁,小有成就,小有名气,有种奋斗者的陶醉。
还想到几个可爱的小孙子、小孙女,长大了,上学了,上大学了,跟爷爷够“铁”。为了看到他们成家立业,爷爷怎能不乐观地活下去?
我也适当运动。
买菜、遛弯、看朋友、下饭馆、跑医院、晒太阳,每天差不多走三五千步,这也算运动吧!
还是有点懒,不愿多动弹,一回家,就想卧在沙发上,躺在床上。
最大的差距是第四条。
杨先生为了保证睡眠质量,养成了良好的睡眠习惯,坚持早睡早起。
我做不到,几十年的老“夜猫子”,每天睡得很晚,还要服两片安眠药。
我经历的事有杨先生经历的事多吗?我想的事有杨先生想得大吗?没有,远远没有。他是天,我是地,他是树,我是草,他睡得着,我怎么难以入眠呢?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杨老入梦乡,老李夜难眠。
没办法,这也许是上班时熬夜写评论落下的职业病。
年轻时,只知劳不知逸,只知张不知弛,傻!话说回来,穷小子别无资本,别无选择,贱命一条,奔前程,图生存,只有把命搭上。
不少穷小子把命搭上了!搭上了也就搭上了。
人跟人不一样,老李头难比杨先生,102岁的高龄,就像他老人家诺贝尔奖之珠穆朗玛,我想都不敢想。
至于怎么活着,各人有各人的活法,各人有各人的生死观,怕死也得死,想活也难活,“人的命,天注定”,命中有主观愿望,也有自然规律,不服不行。
杨先生是个极为罕见的典型,成就难以企及,高寿也难以企及,普天之下,能有几人?
不说他了。
日前,看到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关于生与死的一番论述,他说的,正是我想的。
本文最后,引用王教授两段文字以飨读者。
他说:“害怕死亡没有意义,焦虑死亡之前的日子也没有意义,最高级的生死观,就是不想死,不怕死,认真活。死亡在的时候,我们不在,不管他多么狰狞或者残酷,都和我们无关。我们在的时候,死亡不在,只管经营好活着的每一个日子,不辜负每一段生命,不黯淡每一寸时光。”
他还说:“死亡之后的世界深不可测,超出了人类的思考范围,那我们就听从上天的安排,该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该怎么着就怎么着,顺其自然,随遇而安,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这些话,说得不错。
想通了,看透了,无论像杨先生那样长命百岁,还是如常人六七十岁、七八十岁,无所谓了。
让我们不想死、不怕死、认真活吧!“只管经营好活着的每一个日子,不辜负每一段生命,不黯淡每一寸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