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刘邦的玉璧,汉武帝的玉衣,玉器在汉朝到底有多重要?
刘邦逃出鸿门宴的时候,手里没拿刀,没带兵,只有一对玉璧和一双玉斗。
而汉武帝死后,裹着的不是锦缎,而是一整套金缕玉衣。
从生到死,玉器在汉代权贵的生命里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仅是一块漂亮的石头,而是政治、信仰和生死观的象征。

为什么一块玉,能决定生死?
鸿门宴上的玉璧,保命的敲门砖
公元前207年,天下大乱,秦朝轰然倒塌,刘邦和项羽成了争霸天下的两位主要选手。
刘邦手快,先一步攻入秦都咸阳,立了一个“先入关中者为王”的大功。
但问题是,项羽带着四十万大军杀过来了,对他这个“先到者”极度不满。

有人在项羽耳边吹风,说刘邦已经打算自己称王,甚至要让秦王子婴当丞相,还独吞了秦国的珍宝。
项羽一听,怒火中烧,打算直接干掉刘邦。
刘邦慌了,赶紧找人求情,最终得到了项羽叔叔项伯的帮助,获准去鸿门赴宴,解释清楚自己的“无辜”。
但鸿门宴哪是普通的酒席?席间,项羽的谋士范增多次暗示项羽动手,甚至让项庄借舞剑行刺刘邦。
千钧一发之际,刘邦以“上厕所”为借口,借机溜走。

可他不能空手跑,还得给项羽和范增“赔个不是”。
于是,他派张良回来,送上一对玉璧和一双玉斗,算是“压惊费”。
项羽见到玉璧,心里一松,觉得刘邦还是个懂规矩的人,没起疑心。
但范增拿到玉斗后,勃然大怒,直接拔剑砸碎,说:“项羽这人不行,天下迟早是刘邦的。”果然,五年后,刘邦打败项羽,建立了汉朝。
换句话说,这对玉璧,某种程度上,成了刘邦日后的皇位定金。

和田玉进京,丝绸之路的隐秘前身
汉朝建立之后,玉器的重要性不降反升,甚至成了国家政治的一部分。
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
但很多人不知道,在丝绸之前,先被大量运进中原的,是和田玉。
和田玉,产自今天的新疆和田一带,质地细腻,温润如脂,被认为是天赐之宝。

早在秦汉之前,这种玉石就已经通过河西走廊流入中原。
秦始皇、汉高祖都曾珍藏这种玉,而到了汉武帝时代,和田玉更是成为皇室的重要象征。
有学者认为,早期的“玉石之路”,其实就是后来丝绸之路的雏形。
这条路从新疆出发,穿越河西走廊,进入关中,再流向各地。
玉器不仅是商品,更是一种政治信物。

西域诸国向汉朝进贡玉石,表示臣服;汉朝以玉赏赐功臣,彰显恩宠。
一块上好的和田玉,可能比黄金还值钱。
刘苍的玉璧,身份的象征
到了东汉,玉器的政治意义更进一步。
东平王刘苍有一次入朝庆贺,按照规矩,他应该手持玉璧入殿。

但负责发放玉璧的少府故意刁难他,迟迟不给,让他在朝堂上尴尬至极。
幸好,刘苍的手下朱晖机智,从少府主簿手中骗来了一块玉璧,让刘苍顺利完成了朝拜。
事后,刘苍感慨地问朱晖:“先生和蔺相如相比,怎么样?”言下之意,他把这次事件比作赵国蔺相如保璧的故事,可见玉璧在汉代人心中的分量。
玉,不只是装饰品,而是身份的象征,甚至是政治斗争的工具。
一个王侯,没有玉,就像现代人没带身份证,连正式场合都进不去。

汉武帝的玉衣,生死之间的执念
如果说活着时,玉是身份的象征,那么死后,玉更是皇帝们执念的寄托。
西汉时期,皇帝和王侯死后,要穿上用玉片缝制的玉衣,认为这样可以保尸身不腐,灵魂长存。
最著名的玉衣,出土自河北满城的西汉中山靖王墓。
这是汉武帝的哥哥刘胜的陵墓,墓中出土了一件完整的金缕玉衣,由两千多片玉片缀成,光是制作,就需要玉工十年以上的时间。

刘胜生前挥霍无度,生了一百多个孩子,但死后,依然享受了顶级的玉衣待遇。
汉武帝去世后,也有一件极其奢华的玉衣,据说玉衣上的金缕还雕刻成蛟龙、凤鸟、龟麟等神兽图案,显然是想在死后继续做“天命之子”。
然而,玉衣并不如传说中的那么神奇,刘胜的墓被打开时,里面只剩几颗牙齿,尸骨早已化为尘土。
玉衣的终结,曹丕的一纸诏令
汉代统治者相信玉能护尸,但到了三国时期,这种奢侈的丧葬制度遭到了魏文帝曹丕的强烈反对。

他觉得两汉的厚葬风气不仅劳民伤财,还引来盗墓贼的觊觎。
于是,在公元222年,他下令废除玉衣制度,推行薄葬。
从此,玉衣退出了历史舞台,玉器的意义也开始从神圣向世俗化转变。
汉朝人信玉、崇玉、用玉,玉器不仅见证了权力的更迭,也承载了他们对生死的理解。
从刘邦的玉璧,到汉武帝的玉衣,再到曹丕的禁令,玉的命运,与王朝的兴衰紧密相连。

有人说,玉是汉代帝王最后的体面,也是他们对永恒的幻想。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