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十二寡妇西征,穆桂英最惨,被万箭穿心,仅有一人得以善终

饭团历史啊 2025-01-08 14:23:14

杨家将十二寡妇西征,穆桂英最惨,被万箭穿心,仅有一人得以善终

世人皆知杨家将的悲壮故事,却鲜有人知,在杨业父子战死陈家谷后,还有一支由寡妇组成的女子军队继续为国征战。她们是杨家将的遗孀,是佘太君带领的巾帼女将。令人唏嘘的是,这支女子军队的结局竟比男将们更为惨烈。

十二位出征的寡妇女将,除一人善终外,其余皆战死沙场。其中最令人扼腕的,便是那位"挂帅"的穆桂英。这位威震边关的女帅,最终却在一次偷袭中被万箭穿心。究竟是什么样的时代际遇,让这些弱质女流不得不披甲上阵?又是什么样的变故,让这支传奇的女子军队落得如此悲惨的结局?

杨门女将的由来

宋太宗年间,陈家谷一战的消息传回汴京,朝野上下无不震惊。杨业将军与七子尽数战死,这支抗辽的中坚力量就此覆灭。消息传到杨府,佘太君正在堂前教导儿媳习武。

"啪"的一声,佘太君手中的令牌跌落在地。这位年过六旬的老妇人双手颤抖地接过军报,目光在上面逐字扫过。堂下的七位儿媳和三位女儿屏气凝神,直到看见佘太君缓缓抬起头来。

"夫君与七个孩儿,都...都战死了。"佘太君的声音异常平静。

堂下顿时响起了压抑的啜泣声。然而佘太君却站起身来,捡起地上的令牌,用力一拍案几:"哭什么!杨家儿郎为国捐躯,我等岂能在此痛哭流涕!"

正在此时,一队官兵进府,送来了朝廷赐下的抚恤金。佘太君毫不犹豫地将银两分发给将士家属,又将府中值钱的物件变卖,用来招募新兵。

"我杨家儿郎既已战死,我等女眷更当继承遗志!"佘太君抬手指向北方,"辽人犯我河山,杨家血海深仇未报,我等岂能坐以待毙!"

就这样,在佘太君的带领下,杨门女将开始了艰苦的操练。她们将府邸改造成军营,在后院搭建箭靶,在前庭设置沙盘。这些养尊处优的闺阁女子,开始日日与刀剑为伴。

其中杨七郎的遗孀薛金莲,原是江南大户人家的千金。初到杨府时连针线活计都不会做,如今却能舞动百斤重的银枪。四郎媳妇李秋芸,更是在三个月内便掌握了骑射之术。

佘太君亲自教授兵法,将杨业生前留下的《兵机八阵图》、《六韬》等兵书,一一传授给这些儿媳女儿。每到夜深人静,府中依然灯火通明,女将们围坐在堂前,听佘太君讲解阵法要诀。

不久,一支由女子组成的军队初具规模。她们不仅操练精熟,更继承了杨家将的血性。一日,佘太君率众女将来到太庙,向天地立下重誓:若不能为夫君报仇、为国效力,誓不回府!

消息传到朝廷,满朝文武议论纷纷。有人说女子上阵有违礼制,也有人担心她们难堪重任。然而宋太宗却被这支特殊军队的决心所感动,特准佘太君率军出征,并赐下"巾帼将军"的封号。

当杨门女将整装待发之时,谁也没想到,这支由寡妇组成的军队,即将书写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传奇。只是眼下的她们,还不知道前方等待着的,将是比丈夫们更为悲壮的命运。

巾帼从军的艰辛

杨府的训练场上,每天天还未亮就响起了刺耳的号角声。十二位女将身着重甲,顶着寒风操练。佘太君虽年过花甲,却总是第一个出现在校场上,她手持令牌,严格要求每一个动作标准。

"刀要举过头顶!"佘太君的喝声响彻校场,"弓要拉满月!"这些原本娇滴滴的小姐们,此刻个个汗流浃背,铠甲下的衣衫早已湿透。常常有人累得摔倒在地,却又咬牙爬起,继续操练。

训练最为刻苦的是穆桂英。作为杨宗保的妻子,她本就出身将门,武艺高强。即便如此,她仍然每天天不亮就开始练功,直到深夜才休息。有一次练习骑射,她的马突然受惊,将她重重摔在地上,右臂当场骨折。可第二天,她便用左手持刀,继续操练。

为了筹集军饷,杨府的珍宝几乎变卖一空。就连佘太君陪嫁的金簪玉钗,也都换成了军需物资。杨四郎的遗孀李秋芸,更是将出嫁时带来的整箱珠宝尽数捐献,只换来了三百副铠甲。

募兵之事也并不顺利。起初,没有人愿意跟随一群女子出征。直到有一天,杨府在城外演武,十二位女将各显神通,或是飞马射雕、或是舞刀弄枪,精湛的武艺让观者惊叹不已。从那以后,前来投军的将士络绎不绝。

最终,一支五千人的军队组建完成。这支队伍虽然人数不多,但个个精锐。佘太君亲自挑选,凡是能入选的,都要过七关考验:箭要百步穿杨,刀要一劈两段,马上要能拾铜钱。

首战定在了霸州城下。当时辽军正在城外扎营,准备攻城。杨门女将趁着夜色,分兵包抄。穆桂英率领骑兵从正面突击,其他女将则分别从两翼包抄。这一战,斩首三百,活捉敌将一名,一战成名。

朝廷得知这个消息,立即下旨嘉奖。可佘太君却说:"杨家儿郎们的血仇,才刚刚开始清算。"她命令全军即刻启程,往更北边进发。

就在这时,一个意外的人物出现了:杨六郎的遗孀,那个在成亲当晚就永别丈夫的张月娥,挺着八个月的身孕来到军营。她说:"我虽不能上阵杀敌,但愿在军中照料伤员。腹中的孩子,也该从小听听战鼓声。"

这支特殊的军队就这样壮大起来。她们不仅有女将,还有女军医、女军需官。在行军途中,她们要面对的不仅是敌人的嘲笑和轻视,更要克服女儿家的种种不便。但这些困难,却丝毫没有动摇她们继续北上的决心。

辽国朝廷已经收到了消息,这支奇特的军队正在向他们逼近。当年在陈家谷伏杀杨家将的大将完颜晏,听到这个消息后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杨家的女人,比杨家的男人更可怕。"

出征路上的磨难

永兴元年的春天,杨门女将的军队向北推进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连日大雪封山,粮草补给迟迟无法到达。佘太君下令就地驻扎,却不料这一停就是半个月。

军中的存粮所剩无几,将士们开始每日减少口粮。佘太君带头示范,将自己的口粮减至寻常将士的一半。其他女将纷纷效仿,但军中的形势依然日益严峻。

正在危急时刻,杨五郎的遗孀王玉兰带来了一个惊人的发现。她在巡查军营时发现,每晚都有一支神秘的车队悄悄离开营地。经过暗中跟踪,发现这支车队居然是将军粮运往辽军大营。

原来,朝廷派来的运粮官赵德贵暗中与辽军勾结。他不仅中饱私囊,克扣军饷,更是故意将补给道路告知敌军,导致粮草迟迟不能抵达。这个发现让佘太君勃然大怒,当即下令将赵德贵捉拿归案。

审讯过程中,赵德贵供出了一个更大的秘密:军中还藏有辽国的细作。这些细作专门打探军情,并且一直在寻找机会刺杀佘太君和穆桂英。

为了清除内奸,佘太君连夜召集众女将商议对策。她们决定放出假消息,说要趁夜偷袭辽军大营。果然,当晚就有几个可疑人物偷偷溜出营地,想要通风报信。早已埋伏的女将们一网打尽,抓获细作十余人。

然而,粮草短缺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就在此时,杨七郎的遗孀薛金莲想出了一个主意。她发现附近的山坡上长满了野菜,而山脚下的溪流中有不少鱼。于是,她带领一队将士上山采集野菜,又组织人在溪流中捕鱼,总算解决了眼前的危机。

度过难关后,佘太君立即调整行军路线。她命令全军化整为零,分成小股部队,走不同的路线北上。这样一来,即便遭遇敌军的伏击,也不会全军覆没。

在这期间,最令人动容的是那些普通将士们的忠诚。有一次,一名小卒生了重病,其他将士纷纷凑钱给他买药。当佘太君得知此事后,立即下令在军中设立医疗营,专门救治伤病将士。

张月娥生下的孩子在军营里慢慢长大,将士们都把这个男婴当作杨家的希望。每当行军途中这个孩子哭闹时,粗犷的士兵们也会轻声细语地哄他。这支军队,早已不仅仅是一支作战部队,更像是一个守望相助的大家庭。

就在军队准备继续北上时,探马带来了一个震惊的消息:辽军主力正在集结,准备对这支女子军队发动总攻。一场更大的考验,正在等待着杨门女将。

战场上的惨烈牺牲

永兴元年深秋,在一个寒风凛冽的夜晚,佘太君突然召集众女将议事。她拿出一封密信,这是刚刚截获的辽军文书。信中详细记载了辽军的部署:三路大军已经形成包围之势,准备对杨门女将发动总攻。

就在议事的当夜,佘太君突然咳血不止。多年的征战操劳,让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终于支撑不住。她将众女将召到榻前,将杨家祖传的《兵机八阵图》交给穆桂英,又将统帅大印交给了大儿媳王桂英。

"我去见你们的丈夫和公公了。"佘太君说完这句话,便闭上了眼睛。这位驰骋沙场的巾帼英雄,就这样在军营中走完了她传奇的一生。

佘太君去世后第三天,辽军果然发动了总攻。杨门女将按照佘太君生前的部署,分兵三路应战。穆桂英率领主力正面迎敌,王桂英率军守卫左翼,其余女将分守各处要地。

战斗异常惨烈。杨三郎的遗孀李三娘在守卫一处隘口时,遭遇敌军主力突袭。她带领三百弟兄死守关卡,最终全军覆没。临死前,她将杨家的令旗紧紧绑在身上,宁死不让敌军夺去。

王桂英在左翼遭遇辽军精锐骑兵。她率军奋战三天三夜,终因寡不敌众,在一次冲锋中被对方的神箭手射中咽喉。临终前,她将统帅大印交给了赶来支援的穆桂英。

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杨门女将一个接一个地倒下。杨二郎遗孀张凤英在强渡一条河流时被敌军包围,她指挥军队死战不退,最终与全军一同沉入河底。杨四郎遗孀李秋芸在突围时中伏,被乱箭射死。

穆桂英在接任统帅后,立即调整战术。她命令部队收缩防线,集中兵力防守要道。然而,辽军的进攻越来越猛烈。在一次夜袭中,杨家三位女儿杨其、杨颖、杨珍姐妹三人同时战死。

最后的决战在一个雪夜。穆桂英得知辽军主帅完颜晏就在前营,决定孤注一掷。她带领最后的三千精锐,趁着风雪掩护发动突袭。然而,这竟是完颜晏设下的陷阱。

穆桂英率军冲入敌营后,四面八方突然亮起无数火把。密集的箭雨从四面八方射来,穆桂英身中数箭却依然奋力厮杀。最终,一支穿心箭结束了这位女帅的生命。她倒下时,手中的杨家令旗依然高高飘扬。

当朝廷得知这个消息时,举朝震惊。皇帝立即下令派大军前往支援,却已经太迟。十二位女将中,除了因伤提前返回的杨其外,其余十一人全部战死沙场。她们用生命续写了杨家将的传奇,也完成了对丈夫的承诺。

女将们的结局

永兴二年春,杨其带着最后一面杨家令旗返回汴京。这位因伤提前返回的女将,成为了杨门女将中唯一的幸存者。当她走进皇宫复命时,满朝文武无不为之动容。

宋太宗在得知杨门女将悲壮结局后,立即下诏褒奖。诏书中说:"杨门女将,忠烈传家。夫亡从军,义薄云天。"皇帝特意追赠佘太君为"忠烈夫人",其余战死的女将们也都被追赠了相应的官职和爵位。

朝廷还专门在汴京城外修建了一座"杨门忠烈祠",祭奠这些为国捐躯的巾帼英雄。每年清明时节,当地百姓都会自发前往祭拜。香火之盛,竟超过了当地的城隍庙。

唯一幸存的杨其在返回故里后,将杨家的遗物整理收藏。其中最珍贵的,是佘太君生前留下的《兵机八阵图》和那枚统帅大印。这些珍贵的遗物,后来被朝廷收入宫中珍藏。

张月娥在军中所生的那个男婴,被杨其带回汴京抚养。这个男孩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杨文广,他继承了祖辈的武勇,长大后也成为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将领。

永兴三年,朝廷派人在陈家谷为杨门女将立下功德碑。碑文记载了她们的战绩:三年征战,转战千里,大小百战,斩将无数。即便在最后的绝境中,她们依然坚守阵地,没有一人投降。

当地百姓传说,每到月圆之夜,陈家谷的战场上仍能听到马蹄声和刀剑碰撞的声音。据说那是杨门女将的英灵仍在巡视战场,守护着这片她们用生命捍卫的土地。

多年后,一位辽国降将在投降时说起了当年的往事。他说完颜晏在生命最后时刻曾感叹:"杨门女将虽败犹荣,我辽国虽胜亦败。"这句话后来被记入史册,成为了对杨门女将最好的评价。

杨其在晚年时,常常会来到杨府旧址,看着那些早已斑驳的训练场。她将杨门女将的故事一一记录,编成了《杨门女将传》。这本书后来流传民间,成为了千古传诵的佳话。

几百年后,杨门女将的故事依然在民间广为流传。她们的事迹被编成戏文,在各地演出。那些慷慨悲壮的唱词,让无数观众为之落泪。

而在汴京城外的杨门忠烈祠中,十二位女将的画像至今仍然清晰可见。她们的目光永远朝向北方,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征战岁月。祠堂的匾额上,"巾帼英魂"四个大字熠熠生辉,诉说着这段惊天地、泣鬼神的传奇。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