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西山卫生歌》是南宋理学家真德秀创作的养生经典,以七言长诗形式系统阐述儒、道、医融合的养生思想,语言通俗且实践性强。

真德秀(1178-1235年),号西山,南宋理学大家,官至参知政事,师承朱熹理学体系。他结合《黄帝内经》理论、道家导引术及儒家修身观,撰成此歌诀,旨在通过日常调摄延年益寿,反对迷信丹药。此歌诀被《本草纲目遵生》《八笺》等典籍收录,成为古代养生文化代表作,其“少食多动”“情志平和”等理念至今仍有实用价值。
万物惟人为最贵,百岁光阴如寄旅。
自非留意修养中,未免病苦为心累。

【译文】世间万物中以人最为珍贵,人生百年如同短暂寄居的旅程。若不在日常修养中用心经营,难免被疾病缠身、忧思所累。
【解读】此四句以“人贵论”为起点,点明生命的珍贵与短暂,进而引出养生的核心意义。作者认为,人虽为万物之灵,但若忽视对身心的主动养护,便会在有限的百年光阴中饱受病痛与焦虑的困扰。所谓“修养”,既包含顺应自然的起居饮食、节制欲望的自我管理,也指向调摄情志、涵养德性的内在修炼。它并非高深的学问,而是将健康意识融入日常生活的实践智慧——通过饮食有度、劳逸结合、心态平和等具体行动,抵御外邪侵袭与内耗之苦,最终实现身心和谐、安享天年的目标。这种将生命视为“旅程”、视养生为“经营”的视角,既体现了传统中医“治未病”的预防思维,也暗含儒家“修身以立命”的人文关怀,至今仍是对现代人健康焦虑的一剂清醒良方。
何必餐霞饵大药,妄意延龄等龟鹤。
但于饮食嗜欲间,去其甚者即安乐。
【译文】何必吞食云霞、服食仙丹,妄想如龟鹤般长生不死?只需在饮食与欲望中,戒除过度的部分,便能获得安宁康乐。
【解读】此四句以反问破题,犀利批判了古代方士追求炼丹服饵、长生不老的虚妄行径,直言刻意效仿龟鹤之寿的荒谬。真西山先生并未否定延年益寿的追求,却将养生焦点从“向外求仙”拉回“向内修己”的务实层面。他强调,真正的安乐不在于吞服奇珍异药或模仿神物,而在于日常生活中对人性弱点的克制——饮食不过量、欲望不放纵,以“去甚去奢”的中道智慧维系身心平衡。这种“减法养生”理念,既暗合道家“自然无为”的哲学,又呼应儒家“克己复礼”的修养观,揭示了一个朴素真理:健康之本不在外物加持,而在对人性贪嗔的驯服与对生命规律的敬畏。这一思想对当下盲目追逐保健品、过度依赖医疗手段的现代人,仍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
食后徐徐行百步,两手摩胁并腹肚,
须臾转手摩肾堂,谓之运动水与土。
【译文】饭后缓步行走百步,双手按摩两胁与腹部,片刻后转手揉搓后腰肾区,这般活动被称为“运化水土”(调和脾胃与肾脏)。
【解读】此四句以简明口诀提炼出一套传统饭后养生法:缓行百步助胃肠蠕动,按摩胁腹以疏肝理气,搓揉后腰则温补肾阳。所谓“运动水与土”,借五行中“土”主脾胃、“水”主肾的意象,揭示动作背后的中医逻辑——通过外导内引,调和脾胃运化与肾气蒸腾,使饮食精微得以吸收、水液代谢归于平衡。看似简单的散步与按摩,实为调动人体气机流动的自然疗法:缓步消食可避免“久坐伤肉”,摩腹揉肾能激活任督二脉的气血循环。真西山先生将养生术融入生活琐节,既不求玄妙功法,亦无需珍稀补品,仅以“饭后微动”的举手之劳,便暗合“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的中医精髓,更以“水土相生”的朴素智慧,提醒后人:养护生命的密码,往往藏在触手可及的日常仪式之中。
仰面仍呵三四呵,自然食毒气消磨。
醉眠饱卧具无益,渴饮饥餐犹戒多。
【译文】仰头缓缓吐气三四次,体内积滞的浊气便自然消散;醉酒倒头酣睡、吃饱立刻躺卧皆有害无益,即便口渴饮水、饥饿进食,也须谨记不可贪多。
【解读】此四句以具体生活场景切入,揭示“动静有度”的养生智慧。前两句借“仰面呵气”这一简易动作,展现古人调息排浊的日常保健法——仰头舒展咽喉、深长吐气,既能疏通肺气、缓解食后脘腹满闷,又暗合中医“气行则湿化、浊降则清升”的理气之道。后两句则直指常见误区:醉饱后昏沉睡卧,看似舒适,实则阻滞脾胃气机,酿生痰湿;即便看似正当的“渴饮饥餐”,若不加节制,亦会反伤脏腑。真西山先生以近乎白描的笔触,将养生化为“呵气戒卧”“饥渴有节”的细微实践,其核心在于破除“补益依赖”与“放纵惯性”,以主动干预的姿态维系气血动态平衡。这种既重导引吐纳之“术”、更重自律克己之“道”的养生观,如同为现代人提供了一把钥匙:无需奢求秘境仙方,只需在呼吸俯仰、饥饱醒醉的寻常片段中,以敬畏之心叩响生命自我修复的力量。
食不俗粗并欲速,宁可少餐相接续。
若教一饱顿充肠,损气损脾非是福。
【译文】饮食不可粗糙急吞,宁可少吃多餐分次进食;若为图一时饱足而强塞填胃,反会伤气损脾,绝非养生之福。
【解读】此四句聚焦饮食细节,直指“慢”与“分”的养生精髓。真西山先生以“粗速”二字点破饮食大忌:食物过于粗粝易伤脾胃,狼吞虎咽更阻消化;而“少餐相接续”的智慧,既避免脾胃突遭重负,又维持气血持续化生。中医视脾胃为后天之本,暴食骤饱如同以蛮力压榨脏腑,短期致气滞食积、痰湿内生,日久则元气衰微、百病丛生。这种“损气损脾”之害,恰与现代医学中过饱引发胰岛素抵抗、代谢紊乱等机制暗合。作者将儒家“过犹不及”的中庸之道化入箪食瓢饮,倡导的不仅是饮食方式,更是一种敬畏生命节律的态度——正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养护脾胃亦需如涓流滋养,在节制与规律中唤醒身体自愈之力。这对当下快节奏社会中“快餐式生存”的现代人而言,无异于一记警钟。

生食粘腻筋韧物,自死禽兽勿可食。
馒头闭气不相和,生冷偏招脾胃疾。
【译文】生冷黏腻、筋韧难化的食物莫入口,自然死亡的禽兽肉不可食;馒头类发酵面食易滞气碍脾,生冷饮食最易招致脾胃疾病。
【解读】此四句从食物选择与加工角度提出禁忌,深植于中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的核心理论。生冷黏腻之物如未煮熟的糯米、筋腱,其性阴寒凝滞,食之如淤泥壅塞河道,迫使脾胃以“文火”艰难运化,久之耗伤阳气,酿生湿浊;自死禽兽则因死因不明、腐败蓄毒,暗藏“秽浊之气”,食之如同引邪入体,与古人“忌食怪异”的饮食卫生观一脉相承。而看似平常的馒头,因发酵产生“闭气”之弊,提示饱食后需防气机壅滞,当以适量运动或配伍行气之品(如陈皮、萝卜)化解;至于生冷之害,更直指脾胃“喜暖恶寒”的生理特性——寒凉直中犹如冰封灶火,消磨其腐熟水谷之力。真西山先生以寥寥数语,将饮食风险从“有形之毒”拓展至“无形之性”,其警示不仅关乎南宋人的餐桌,更穿越时空叩击现代人的饮食盲区:工业时代冰饮泛滥、快餐至上的生活方式,恰与“养护中土”的中医智慧背道而驰,重读此句,方知古人慎饮慎食的敬畏之心,实为对生命最质朴的守护。
鲊酱胎卵兼油腻,陈臭腌藏皆阴类。
老年切莫喜食之,是借寇兵无以异。
【译文】腌鱼酱料、动物胎卵与肥腻之物,久存发臭的腌渍品皆属阴寒之食;老年人切莫贪恋此类滋味,这等饮食无异于引贼入室、自招病祸。
【解读】此四句以凌厉笔锋直指传统饮食中的“美味陷阱”——腌制发酵的鲊酱暗藏盐毒,动物胎卵(如鱼籽、鸡子)与肥膏厚味滋腻缠滞,久贮霉腐的腌菜腊货更生湿浊,此类食物在中医理论中皆归为“阴类”,其性沉寒、其质秽浊,如阴云蔽日,最易损伤老年人本就虚衰的脾阳。脾胃为后天之本,年高者阳气渐微,若沉迷咸腥陈臭之味,如同主动为“湿、痰、瘀”等致病之寇敞开城门,任其盘踞中焦、阻塞气机,轻则脘痞纳呆、痰嗽晕眩,重则诱发消渴、中风等顽疾。真西山先生以“借寇兵”为喻,将不当饮食的危害提升至“资敌叛己”的伦理高度,既凸显其对老年人养生“防微杜渐”的苦心,也暗含“饮食如用兵”的中医哲学——择食之道,贵在明辨寒热攻守,使五谷为养、五味调和,方能为羸弱之躯筑起坚固的生命防线。如今观之,这种对高盐、高脂、变质食物的警惕,恰与现代营养学倡导的“低盐少腌、控油限脂”不谋而合,印证了传统养生智慧超越时代的洞察力。
炙煿之物须冷吃,不然损齿伤血脉。
晚食常宜申酉前,间夜须防滞胸膈。
【译文】烧烤煎炸的热食须待冷却后食用,否则易损牙齿、伤及血脉;晚餐宜在申时到酉时(下午3点至7点)之前完成,深夜进食须防食物积滞胸膈。
【解读】此四句从食温与时律两个维度,揭示饮食与人体生理节律相谐的智慧。炙煿之物(烧烤、油炸食品)性燥热,若趁烫急食,火热之毒直攻口腔与血脉——轻则牙龈肿痛、齿釉受损,重则灼伤食道、扰动血热,暗合中医“热邪伤津动血”之论。待其冷却,虽不减其燥性,却可缓其暴烈之势,此为以“时间”化“火毒”的朴素辩证法。而“申酉前”用晚膳的倡议,既顺应古人“日落而息”的作息(避免睡前脾胃仍负重劳作),亦契合子午流注中“戌时(19-21点)心包经当令,宜静养”的时辰养生观。至于“防滞胸膈”,更点破现代人常见的“夜宵文化”之弊:深夜阴气盛而阳气敛,脾胃运化之力衰微,强塞硬食如同将湿泥淤塞于炉灶,非但难化精微,反成痰瘀之巢。真西山先生以“冷热有度、饮食守时”为纲,将看似琐碎的餐桌细节,升华为对自然律令与生命节奏的敬畏——这份千年前的叮嘱,恰似一盏明灯,照亮现代人迷失在快餐速食与熬夜狂欢中的健康归途。
饮酒莫教饮大醉,大醉伤神损心志。
酒渴饮水并吃茶,腰脚自兹成重坠。
【译文】饮酒切莫放任至酩酊大醉,过度醉酒会损伤精神、耗损心志;酒后若因焦渴而狂饮冷水、猛灌浓茶,腰腿便会从此如灌铅般沉重难行。
【解读】此四句以酒为镜,折射出传统养生对“度”的极致追求。真西山先生并非全盘否定饮酒,却以“伤神损志”直指醉酒之害——酒性辛烈,少饮可通血脉、畅情志,然狂饮无度则如引火燎原,灼伤肝阴、扰动心神,轻则精神涣散、决策失当,重则痰迷心窍、神昏谵妄。更微妙者,在酒后调摄之法:酒热本已耗伤胃津,若以寒水冷茶骤降其热,反致水火相激、湿浊内聚,循经络下注腰膝,酿成酸重痹痛。此中机理,暗合中医“酒为湿热之毒,其性上行;水饮寒凝,其势下趋”的气化理论,揭示酒后调理需以温和生津之物(如蜂蜜水、米汤)徐徐润燥,而非粗暴以寒制热。此诫不仅关乎饮酒本身,更隐喻一种生命哲学:对欲望的驯服需刚柔并济,既不可纵情逞快,亦不可矫枉过正。今人观之,这恰是对现代“酒桌文化”与“解酒偏方”的双重警示——健康之道,终究在于对人性弱点的清醒觉知与对自然法则的谦卑顺应。
尝闻避风如避箭,坐卧须教预防患。
沉因饮后毛孔开,风才一入成瘫痪。
【译文】自古听闻“避风当如避箭般警惕”,坐卧起居皆须严防风邪;只因酒后体热毛孔舒张,稍有不慎风入经络,顷刻可致瘫痪之疾。
【解读】此四句以“风邪”为靶,将养生化为一场无声的防御战。真西山先生以“避箭”喻避风,既道出风邪致病之迅疾凶险,亦暗含“未病先防”的生存智慧——风为“百病之长”,其性善行数变,趁虚而入时或成寒热之表症,或为痹痛之顽疾。酒后体热蒸腾、腠理开泄,本为气血外浮之态,此时若贪凉迎风,无异于城门洞开迎敌寇,风邪挟酒湿直窜经络,轻则肢节酸楚,重则半身不遂,恰如中医所言“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此诫不仅揭露酒与风这对“隐形杀手”的合谋之害,更深层指向古人“天人相参”的生命观:人体如同微缩的城池,饮馔作息皆为城防工事,须以敬畏之心守其开阖之机。今人于空调冷风、酒后夜行的日常场景中,尤当铭记这千年前的警示——健康从来不是与疾病的短兵相接,而是于细微处构筑防线的持久修行。
不问四时具暖酒,大热又须难问口。
五味偏多不益人,恐随肺脏成残咎。
【译文】莫因贪杯四季常饮温酒,酷暑时更应忌口少沾;五味偏嗜过度终伤身,恐随肺脏受损酿成病祸。
【解读】此四句直指“酒与五味”的养生双刃剑,以中医“因时制宜”“谨和五味”为纲,警示盲目饮食之害。温酒虽可散寒通络,然若不分四时滥饮,尤以盛夏酷暑为甚,则如抱薪救火——暑本属阳邪,人体腠理开泄以顺应天时,此时强灌温酒,反助内热蒸腾、耗伤津液,更与“夏宜清补”的时令养生法则相悖。而五味本为滋养五脏之源,然偏嗜某一味(如过辛、过咸)则打破五行生克平衡,尤以肺脏为甚:肺属金,主气司呼吸,过食辛热则灼伤肺阴,过咸则肾水凌肺,终致咳喘痰壅之疾。真西山先生以“残咎”二字点破放纵之果,将饮酒与五味之忌融入“天人同构”的宏观视野——人体如四季轮转,需顺时调摄;脏腑如五行相生,贵在调和。这对今人盲目进补、无节纵欲的饮食风尚,恰似一剂醒脑汤:真正的养生不在刻板教条,而在敬畏自然节律与生命内在秩序的谦卑践行。
视听行藏不必久,五劳七伤从此有。
四肢亦欲尝小劳,譬如户枢终不朽。
【译文】目视、耳听、久坐、久立皆不可过度,否则易生“五劳七伤”之疾;四肢应当常适度活动,正如门轴因转动不歇而免于朽坏。
【解读】此四句以动静平衡为纲,揭示“过用则废,小劳方健”的养生至理。真西山先生将“视听行藏”等日常活动纳入审视——久视耗血、久听伤精、久坐气滞、久立损骨,此类“五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与“七伤”(喜怒忧思悲恐惊对脏腑之害)皆因过度消耗而生,暗合中医“形神合一”的整体观:人体如弦,绷紧易断,松弛则废,唯张弛有度方可奏生命之音。反之,“四肢尝小劳”之诫,以“户枢不朽”为喻,点破适度运动之妙:筋肉关节需如流水不腐,以微劳促气血流通,既可防痿痹之患,又能助阳气升发。这一思想既与现代“用进废退”的生理学原理相通,亦为久坐少动的当代人敲响警钟——真正的健康不在“绝对静止”的逃避,而在“动态平衡”的智慧:让身体如门轴般在规律活动中保持活力,让精神在劳逸交织中觅得安宁,方是抵御岁月侵蚀、焕发生机的不二法门。
卧不厌缩觉贵舒,饱则入浴饥则梳。
梳多浴少益心目,默寝暗眠神晏如。
【译文】睡卧不嫌蜷缩但以舒展为贵,饱食后不宜沐浴、饥饿时可多梳头;勤梳头、少沐浴有益心脑明目,静默就寝、暗室安眠可使神志安宁。
【解读】此四句凝练古人寝居养生的精微之道,将睡眠姿势、洗浴时机、头疗技法、眠卧环境统摄于“形神共养”的框架之下。真西山先生以“卧缩”与“觉舒”辩证开篇——蜷缩虽可敛阳护气,但舒展方能令气血周流无碍,暗合道家“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的体态哲学;而“饱不浴、饥宜梳”之诫,则深谙人体气血分配之理:饱食后气血聚于中焦以助运化,沐浴耗气行水易致脾胃虚冷;饥饿时气血偏衰,梳头通络可提挈清阳、醒神益智。所谓“梳多浴少”,实为以木梳为针砭,借头部百脉交汇之利(如督脉、胆经),以“小劳”激发阳气上达,反衬过度沐浴(尤其热水久泡)耗散真阳之弊。末句“默寝暗眠”更将养生升华为对自然节律的臣服——静谧避光的环境,既减少心神扰动以敛藏魂魄,又暗合现代科学“褪黑素分泌需黑暗”的生理机制。这一套从形骸到心神的寝居法则,如同为现代人绘制了一卷“夜养生”的东方秘图:在电子屏光侵扰、夜生活无度的今天,重拾“以梳代沐”“以暗助眠”的朴素智慧,或许正是对抗时代性焦虑与亚健康的一剂良方。
四时惟夏难将摄,伏阴在内腹冷滑。
补肾汤药不可无,食肉稍冷休哺啜。
【译文】四季中唯有夏季最难调养,阴寒之气伏藏体内致腹中冷痛、滑泻不止。此时补肾温阳的汤药不可或缺,即便食用肉类也需忌凉,切莫贪食生冷。
【解读】此四句直指夏季养生之悖论——外有酷暑煎灼,内伏阴寒隐患。真西山先生洞察“夏月伏阴”的中医至理:人体为顺应暑热,阳气外浮肌表以发汗散热,反致中焦虚冷如空城,脾胃运化之力骤减,稍食生冷便腹冷泄泻,此即“阳极生阴”的物极必反之象。补肾汤药非为滋水,实借“肾阳为命门之火”以暖土生金,如附子、肉桂类温药可破内伏阴霾,佐以生姜、大枣调和营卫,既防暑邪外侵,又杜寒湿内生。而“食肉忌冷”之诫,更揭破古今通病:暑热催人贪凉饮冷,然冷肉冰饮如同雪覆残炉,徒耗脾胃残阳。此段警示犹如为现代人量身定制——空调房中的“人造寒冬”、冰镇啤酒配烤肉的酣畅,恰是暗合“外热引内寒”的致病陷阱。养生之要,不在与时令蛮力对抗,而在顺应阴阳消长之机,以温药为盾、忌冷为矛,于盛夏烽火中守得一方丹田暖意。

心旺肾衰何所忌,特忌疏通泄精气。
卧处尤宜绵密间,宴居静虑和心意。
【译文】心火亢盛而肾气衰弱时最需警惕什么?最忌强行疏通、耗泄精气;卧处尤其需避风保暖、环境安谧,闲居时静心涤虑以调和心神。
【解读】此四句以“心肾不交”之证为切入,揭示“敛藏守静”的养生真谛。中医视心火与肾水为生命阴阳交泰之本:心火过旺则煎灼肾阴,肾阳衰微则难制心火,二者失衡则虚阳外越、精气涣散。此时若误用“疏通”之法(如剧烈运动、过度发汗、房事无度),如同对将倾之烛猛扇其焰,加速精元耗竭。真西山先生以“绵密”喻指居所避风保暖、隔绝喧嚣,既为外护阳气筑起屏障,亦为内守心神创造禅境;而“宴居静虑”更将养生升华为一种心灵修为——在静默中观照杂念起落,使躁动之心渐归平和,终达“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之态。这种“以静制动”的智慧,恰是对治现代人“高压熬夜耗肾精、焦虑亢奋扰心神”的一剂古方:当科技文明将人类推入永不停歇的竞速赛道时,或许唯有重拾“慎泄精、守静笃”的东方生命观,方能在喧嚣浮世中护持身心不坠于“燃烧殆尽”的深渊。
沐浴盥嗽皆暖水,卧冷枕凉皆勿喜。
瓜茄生菜不宜食,岂独秋来多疟痢。
【译文】洗漱沐浴皆宜用温水,贪恋冷枕凉席切莫欢喜;瓜果茄类与生冷菜蔬不宜多食,岂止秋季才需严防疟疾痢疾。
【解读】此四句以“防寒护阳”为纲,构筑起一道抵御内外寒邪的生命防线。真西山先生洞悉“阳气为生命之根”的中医真谛:温水沐浴盥漱,非仅为体肤之暖,实是以温和之气护卫体表卫阳,避免寒邪循孔窍内侵;拒卧冷枕凉席,则因睡眠时阳气内敛、卫外之力薄弱,稍受阴冷即易致寒凝经络、夜半痹痛。而瓜茄生菜之忌,直指其性寒滑利——夏日虽渴,若以冰镇瓜果、凉拌生蔬为快,无异于向本就因暑热外浮而虚冷的脾胃再泼冷水,轻则腹痛泄泻,重则湿浊蕴结、伏邪暗生,待至秋日外邪引动,疟痢之疾便非偶然。末句“岂独秋来”更点破养生误区:世人常将寒邪致病归咎于秋凉,实则夏日贪凉积寒方为病根。此段箴言犹如为现代人量身定制的“反季养生指南”——空调房中裹毯饮冰、沙拉代饭的“伪健康”风尚,恰与古人“守阳忌冷”的智慧背道而驰。养护生命,当如呵护烛火:外以温水为屏拒风霜,内以温食为薪续火种,方能使阳气周流不息,抵御四时邪气侵袭。

伏阴在内三冬月,切忌汗多阳气泄。
阴雾之中勿远行,暴雨震雷宜远避。
【译文】三九寒冬体内阴寒深伏,切忌剧烈运动致大汗淋漓而耗泄阳气;阴冷雾霾之日莫要远行,暴雨雷电时更应远离险地以求安泰。
【解读】此四句以严冬为镜,映照出“闭藏守阳”的终极养生哲学。真西山先生深谙《内经》“冬三月,此谓闭藏”之旨:隆冬时节阳气蛰伏于肾,如同大地冰封下涌动的暖流,需以“藏”为纲——汗为心液,若逆时令而剧烈运动、汗出如浆,则如凿冰取火,强泄命门真阳,致春生之气匮乏;而阴雾弥漫之日,寒湿交织如无形枷锁,远行则令体表卫气与邪气缠斗不休,暗合“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的古训;至于暴雨震雷,既是自然界的阴阳激荡,亦为人体神志的扰动之源,避其锋芒不仅为防外伤,更为守心神之静定。此段箴言将养生化为对天地律令的虔诚遵循:冬日的“伏阴”非敌非害,恰是生命轮回中蓄势待发的能量宝库,唯有以慎汗节劳、趋避天灾的敬畏之心,才能护持这点燃生命火种的“先天元气”,待春风化雪时,方有破土而出的蓬勃生机。这对沉迷于冬泳马拉松、雾霾中晨跑的现代人而言,不啻为唤醒生命本能的远古钟声。
道家更有卧生旨,第一令人少嗔恚。
秋冬日出始求衣,春夏鸡鸣宜早起。
【译文】道家另有一套睡眠养生要旨,首要便是教人减少嗔怒怨恨;秋冬季待日出后方才添衣起床,春夏季闻鸡鸣便该早早起身。
【解读】此四句以道家“道法自然”为魂,将养生凝练为“调心”与“顺时”的双重修行。所谓“卧生旨”,非独指睡卧之术,实是以睡眠为镜,照见道家“清静无为”的生命哲学——嗔恚如火,焚心灼肝,唯有泯灭怨怒、涤荡躁气,方能使神志如深潭映月,波澜不惊。而四季起居之法,更暗合阴阳消长之机:秋冬阴盛阳衰,迟起避寒以护微阳,如同为将熄的炉火覆上灰烬;春夏阳气勃发,闻鸡起舞以应天时,恰似借破晓的朝霞点燃生命之火。这种“心与时偕行”的智慧,既超越机械的作息表,又深植于“人秉天地之气生”的古老信仰,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范式——在996的焦灼与报复性熬夜的漩涡中,或许唯有学会“秋冬迟起蓄精,春夏早起焕神”的时令韵律,修炼“少嗔恚”的豁达心性,方能在钢筋森林里重拾与日月同频的安宁。
子后寅前睡觉来,瞑目叩齿二七回。
吸新吐故毋令误,咽嗽玉泉还养胎。
【译文】子时后至寅时前(凌晨1点至5点)醒来静修,闭目叩齿十四次;呼吸吐纳需分清浊勿出差错,吞咽口中津液更能滋养丹田元气。
【解读】此四句浓缩道家“子午流注”的时辰养生秘法,将夜半觉醒化为培补元气的黄金时刻。子时一阳初生,寅时肺经当令,此时段静卧醒神、闭目内观,恰似以身心为鼎炉,采天地将萌未萌之清气;叩齿二七(十四次)既应合“地二生火”的易数,又以齿为肾之余,借震动激发肾气上达,调和任督二脉。呼吸吐纳之要,在“吸新”以纳天阳、“吐故”以排浊阴,暗合“天入地中、地升天上”的乾坤交泰之理。而“玉泉”(唾液)乃肾液上潮所化,徐徐咽下如以甘露灌溉丹田,既润五脏而生津,更助“胎息”(先天元气)氤氲生长。这种将睡眠间隙转化为修炼契机的智慧,实为对现代人“熬夜耗精、晨昏颠倒”生存模式的无声拷问——古人于星月未褪时便以叩齿咽津唤醒生命原力,而今人却在电子蓝光中放任精气溃散,两相对照,方知养生真谛不在追逐奇术,而在对自然节律的臣服与对细微之处的珍重。
摩热手心熨两眼,仍更揩擦额与面。
中指时将摩鼻频,左右眼耳擦数遍。
【译文】双手搓热掌心熨贴双眼,继而擦拭额头与面颊;时常用中指按摩鼻翼两侧,左右眼耳皆需反复揉擦。
【解读】此四句以“外修内养”为轴,将道家导引术化为晨昏间的微末仪式。搓热手心熨目,既借劳宫穴(属心包经,主泄热宁神)之火温煦肝窍,又以掌温为媒介,仿若为疲目覆上一层无形的“气血纱帘”,暗合“肝开窍于目,血足则视明”的中医观;拭额摩面,实则疏通阳明经(多气多血之脉)在头面之络,如春风拂雪,化开凝滞的气结。中指独摩鼻侧(迎香穴所在),乃因中指通心经,以心火温肺窍(鼻为肺之门户),既可宣通鼻塞,又能提挅清阳;而眼耳之交汇处(如耳垂、太阳穴),暗藏全身反射区,轻擦如拨动生命之弦,激荡起三焦气化的涟漪。真西山先生将这套晨起“醒神操”化繁为简,其精妙在于以手为针、以热为灸,将经络学说融于举手投足——现代人或许难解“子午流注”之玄,却能在搓手熨目的暖意中,触摸到古人“以形引气”的智慧:养生不必深山寻道,晨起对镜拭面时,便是与千年传承的性命之学温柔相拥的刹那。
更能干浴遍身间,按䏶时须纽两间。
纵有风劳诸冷气,何忧腰背复拘挛。
【译文】更可做干擦按摩遍及全身,按压大腿时需配合扭动腰胯。纵有风寒湿邪与劳损之气侵扰,又何必担忧腰背僵痛拘挛难舒?
【解读】此四句将道家导引术的精髓凝于“干浴”二字——以双手为熨斗、以肌肤为画卷,通过干擦按摩唤醒沉睡的气血。真西山先生以“按䏶纽间”为例:掌根压揉大腿外侧胆经(风市穴所在),辅以腰胯旋扭,实为以形导气,借肌骨开阖之力荡涤风、寒、湿三邪滞留筋膜的“冷气”;而“干浴遍身”更如为体表敷设一层无形的“阳气膜”,令营卫之气周流不息,使外邪无隙可入。中医视“拘挛”为筋脉失养之兆,其根在气血滞涩、阳气不达,而干擦按摩恰似以血肉之手行“微型刮痧”,既免药石之繁,又避针艾之痛,仅凭皮肤与手掌摩擦生热,便能激发经络自愈之力。这种“以手为药”的智慧,于今尤具启示:现代人久坐少动、空调房中腠理闭塞,何妨效法古人,于工间歇息时搓热掌心熨贴后腰,会议间隙悄然揉捏肩颈,让千年前的导引术化作指尖流淌的温热,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为自己筑起一道抵御时代病的灵动防线。

嘘呵呼吸吹及呬,行气之人分六字。
果能依用力其间,断然百病皆可治。
【译文】嘘、呵、呼、呬、吹、嘻六字吐纳法门,修习行气之人以此六音调摄气息。若能笃实践行此法,百病皆可断然祛除。
【解读】此四句揭开道家“六字气诀”的终极奥义——以音为钥,启脏腑气机之锁。嘘(肝木)、呵(心火)、呼(脾土)、呬(肺金)、吹(肾水)、嘻(三焦),每一字皆对应五行脏腑,其声波振动如无形银针,直抵经络深穴:嘘声舒肝郁,呵音降心火,呼调健中土,呬清肃肺金,吹固摄肾元,嘻通利三焦。真西山先生将这套“以音治气”的秘术化繁为简,其精髓在于以特定发音的唇齿舌喉之形,引导内气定向流转——如“呬”字齿间细长吐气,恰似秋风吹散肺中浊热;“吹”字撮口深长,如暗泉涌动温煦命门。现代科学印证,此类呼吸调控可激活副交感神经,调节内分泌,与中医“气为血帅”之论不谋而合。所谓“百病皆治”,非言其能起死回生,实谓通过重塑呼吸节律这一生命原初动力,使人从“气乱”归于“气顺”,重建脏腑生克平衡。当世之人沉溺于浅促胸式呼吸,若能每日晨昏依六字诀吐故纳新,便是以最古老的智慧修复最现代的文明病——在雾霾焦虑与信息过载中,让每一口呼吸都成为调和阴阳的梵唱。
情欲虽云属少年,稍知节养自无愆。
固精莫忘伤神气,莫使苞羽火中燃。
【译文】情欲虽常被视为青春躁动的专属,稍懂节制调养便可免于祸患;固守精气时切莫忘却护养神气,莫让生命之火在欲念炽燃中化为灰烬。
【解读】此四句以“水火既济”之道破题,将情欲管理升华为一场生命能量的淬炼。真西山先生正视情欲的自然属性,不似腐儒讳言,却以“节养”二字点破关键——年少者阳气鼎盛,肾精如薪,情欲似火,若任其燎原,虽享片刻炽烈,终将焚尽精元,致神气涣散如灰。中医视“精、气、神”为人身三宝,纵欲之害非独在肾精亏耗,更令心火无制、肝魂不宁,如《内经》所言“亢则害,承乃制”,唯有以“稍知”的自觉调控欲火,使肾水上行济心火,心火下潜温肾水,方成坎离交泰之象。末句“苞羽火中燃”之喻尤具警醒:苞羽本为雏鸟初生的稚嫩绒毛,喻指人体脆弱的元阳,若置于欲火中炙烤,顷刻焦枯。这对今人更具深意——信息时代的情色诱惑无孔不入,年轻人沉溺虚拟快感而透支精气,恰似以数码之火炙烤生命之羽。养生之道,不在灭人欲如苦行,而在驯心火为慧灯:让情欲如烛照暗室,明亮而不灼人,温暖而不焚身,方是中华养生智慧对现代性焦虑的慈悲回应。
有能操履长方正,于名无贪利无竞。
纵向邪魔路上行,百行周身自无病。
【译文】若能持守端正品行、处世方正,于名利无所贪求、不竞不争;纵使身处邪祟横行的歧途,周身百骸亦自然安康无病。
【解读】此四句将养生之道的终极密钥归于“养德”,以儒家“修身正心”为盾,道家“清静无为”为剑,构筑起一道抵御病邪的精神长城。真西山先生视道德为最高阶的“正气”——品行端方则肝气舒达,淡泊名利则心火不亢,如此五脏之气和顺如春水,纵使外有邪魔风露侵袭,亦难撼“精神内守”之态。中医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在此被升华为一种生命哲学:贪竞名利引发的焦虑、算计滋生的郁结、欲望灼烧的虚火,实为比风寒暑湿更伤元气的“内邪”;而恪守良知、不为外物所役的澄明心境,恰似为脏腑经络注入无形的“免疫真炁”。这对汲汲营营的现代人而言,不啻为醍醐灌顶之诫:真正的健康不在体检单的数值完美,而在面对诱惑时能持守“长方正”的定力,身处浊世而保有“无贪无竞”的淡泊——此等境界,便是最上乘的“百行周身自无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