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继儒,字仲醇,号眉公、麋公,松江府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中国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擅长墨梅、山水,画梅多册页小幅,自然随意,意态萧疏。论画倡导文人画,持南北宗论,重视画家修养,赞同书画同源,有《梅花册》《云山卷》等传世。著有《陈眉公全集》《小窗幽记》《吴葛将军墓碑》《妮古录》。

《安得长者言》陈继儒序
【原文】余少从四方名贤游,有闻輙掌录之,已复死心。茅茨之下,霜降水落时,弋一二言拈题纸屏上,语不敢文,庶使异日,子孙躬耕之暇,若粗识数行字者,读之了了也。如云安得长者之言而称之,则吾岂敢[疑缺]
【译文】我年轻时跟随来自四方的有名望、有贤德的人交游,只要有所听闻就会认真地记录下来。之后,我又一心归隐。住在茅草屋之下,每当秋末霜降、水位下落之时,我便选取一两句话,题写在纸糊的屏风上。所用的语言不敢过于文雅雕琢,希望日后子孙们在亲自耕种的闲暇时光里,要是稍微认识一些字,也能把这些话读得清楚明白。就像有人说“怎么能得到德高望重之人的言论并去称述它呢”,这样的事情我哪里敢当呢。 (“[疑缺]” 部分由于原文疑似缺失内容,译文也只能根据现有内容尽量完整表述)

正文
1【原文】吾本薄福,人宜行厚德事;吾本薄德,人宜行惜福事。【译文】我本来就是福气浅薄的人,因此更应该多做品德深厚的善事;我本来德行就不够深厚,所以更应该做珍惜福气的事情。
2【原文】闻人善则疑之,闻人恶则信之,此满腔杀机也。【译文】听到别人的善行就表示怀疑,听到别人的恶行就轻易相信,这表明心中充满了伤害他人的恶意。
3【原文】静坐然后知平日之气浮,守默然后知平日之言躁;省事然后知平日之费闲,闭户然后知平日之交滥;寡欲然后知平日之病多,近情然后知平日之念刻。【译文】安静地坐下后才知道自己平日里的心性浮躁;保持沉默后才知道自己平日里说话急躁;减少事务后才知道自己平日里浪费了许多空闲时间;闭门不出后才知道自己平日里结交的朋友过于杂乱;减少欲望后才知道自己平日里的毛病很多;贴近人情世故后才知道自己平日里的想法刻薄。
4【原文】偶与诸友登塔,绝顶谓云:大抵做向上人,决要士君子鼓舞。只如此塔甚高,非与诸君乘兴览眺,必无独登之理。既上四五级,若有倦意又须赖诸君怂恿,此去绝顶不远。既到绝顶,眼界大,地位高,又须赖诸君提撕警惺,跬步少差,易至倾跌。只此便是做向上一等人榜样也。【译文】偶然间和各位朋友一起登塔,到了塔顶时我说:大凡想要成为道德高尚、积极进取的人,一定要有君子们的激励鼓舞。就像这座塔很高,如果不是和诸位一起趁着兴致来游览眺望,肯定没有独自攀登上来的道理。已经登上四五层的时候,如果有人产生了疲倦的感觉,又必须依靠诸位的鼓励,说离塔顶已经不远了。等到了塔顶,视野开阔,所处的位置高,又需要依靠诸位的提醒警醒,如果一小步出现偏差,很容易就会摔倒。这就是成为道德高尚、积极进取那一类人的榜样啊。
5【原文】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译文】对于男子来说,有良好的品德就是有才能;对于女子来说,没有过多的才华就是有品德(旧时认为女子应以品德为重,不必有过多才华)。
6【原文】士君子尽心利济,使海内人少他不得,则天亦自然少他不得。即此便是立命。【译文】有学识有品德的君子尽心尽力地帮助他人、济世利民,让天下人都离不开他,那么上天自然也离不开他。这也就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7【原文】吴芾云:与其得罪于百姓,不如得罪于上官。李衡云:与其进而负于君,不若退而合于道。二公南宋人也,合之可作出处铭。【译文】吴芾说:与其得罪百姓,不如得罪上级官员。李衡说:与其在仕途上违背君主的意愿,不如退隐而符合道义。这两位都是南宋时期的人,把他们的话合起来可以作为关于出仕和退隐的座右铭。
8【原文】名利坏人,三尺童子皆知之。但好利之弊使人不复顾名,而好名之过又使人不复顾君父,世有妨亲命。【译文】名利会腐蚀人,这是连小孩子都知道的道理。只是贪图利益的弊端会让人不再顾及名声,而过于追求名声的过错又会让人不再顾及君主和父母,世上就有那种为了名声而妨害父母命令的人。
9【原文】以洁身讪朝庭以卖直者。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译文】用洁身自好来讥讽朝廷、以表现自己的正直来沽名钓誉的人,这样的行为如果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的呢?
10【原文】宦情太浓,归时过不得;生趣太浓,死时过不得。甚矣!有味于淡也。【译文】对官场的眷恋之情太浓厚,退休的时候就会难以适应;对生活的乐趣太执着,临死的时候就会难以放下。由此可见,看淡一切是多么重要啊。
11【原文】贤人君子专要扶公论正易之。所谓扶阳也。【译文】贤能的君子专门要扶持公正的言论,就像扶正阳气一样。
12【原文】清苦是佳事,虽然天下岂有薄于自待而能厚于待人者乎?【译文】过清苦的生活是好事,然而天下难道有对自己刻薄却能对别人宽厚的人吗?

13【原文】一念之善,吉神随之;一念之恶,厉鬼随之。知此可以役使鬼神。【译文】心中产生一个善念,吉祥的神灵就会跟随;心中产生一个恶念,凶恶的鬼怪就会跟随。明白这个道理就可以驱使鬼神了(意即可以通过控制自己的念头来趋吉避凶)。
14【原文】黄帝云:行及乘马不用回顾,则神去令人回顾。功名富贵而去其神者岂少哉?【译文】黄帝说:走路和骑马的时候不回头看,那么神就不会离开;让人回头看的,是功名富贵。因为追求功名富贵而失去精神内涵的人难道还少吗?
15【原文】士大夫当有忧国之心不当有忧国之语。【译文】士大夫应当有忧虑国家的心,而不应当只是空说忧虑国家的话(应将忧国之情落实到行动上)。
16【原文】属官论劾上司时论以为快。但此端一开,其始则以廉论贪,其究必以贪论贪矣。又其究必以贪论廉矣。使主上得以贱视大臣,而宪长与郡县和同为政可畏也。【译文】下属官员弹劾上级官员,当时的舆论认为这是大快人心的事。但这个风气一旦开启,开始的时候可能是以廉洁的名义弹劾贪污的人,到最后必然会出现以贪污的名义弹劾贪污的人。再到后来必然会出现以贪污的名义弹劾廉洁的人。这会让君主轻视大臣,而且监察长官和郡县官员勾结在一起处理政务,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17【原文】责备贤者毕竟非长者言。【译文】过分责备品德高尚的人,这终究不是有德行的长者会说的话。
18【原文】做秀才,如处子,耍怕人;既入仕,如媳妇,要养人;归林下,如阿婆,要教人。【译文】做秀才的时候,要像未出嫁的女子一样,害怕与人交往;进入仕途之后,要像媳妇一样,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退隐之后,要像老妇人一样,教导他人。

19【原文】广志远愿,规造巧异,积伤至尽,尽则早亡。岂惟刀钱田宅,若乃组织文字,以冀不朽至于镂肺镌肝,其为广远巧异,心滋甚,祸滋速。【译文】志向远大、愿望高远,谋划构造精巧奇异,过度耗费精力,精力耗尽就会过早死亡。不只是钱财、田地、房屋会这样,即便是撰写文章,希望能够流传不朽,以至于费尽心思、绞尽脑汁,这种追求高远、精巧奇异的心思越强烈,灾祸来得就越快。
20【原文】大约评论古今人物不可,便轻责人以死。【译文】大体上评论古今的人物,不可以轻易地责备别人为什么不选择以死明志(不应轻易以死来要求他人)。
21【原文】治国家有二言,曰:忙时闲做,闲时忙做。变气质有二言,曰:生处渐熟,熟处渐生。【译文】治理国家有两句话,叫做:忙碌的时候要做一些在闲暇时就该规划好的事,闲暇的时候要为将来忙碌时做准备。改变气质也有两句话,叫做:对陌生不擅长的方面要逐渐熟悉,对熟悉擅长的方面要保持警醒,不要因习惯而疏忽,要像对待陌生事物一样用心。
22【原文】看中人看其大处不走作,看豪杰看其小处不渗漏。【译文】观察普通人,要看他在大的原则和关键方面是否不犯错;观察豪杰之士,要看他在细微之处是否考虑周全,没有疏漏。
23【原文】火丽于木丽于石者也。方其藏于木石之时,取木石而投之水,水不能克火也一付于物即童子得而扑灭之矣。故君子贵翕聚而不贵发散。【译文】火是依附于木和石头等存在的。当它隐藏在木和石头之中的时候,即便把木和石头投入水中,水也不能克制火;一旦火附着在其他物体上,即便是小孩子也能够把它扑灭。所以君子贵在能够收敛聚集自身的能量,而不看重过度向外发散。
24【原文】甔甔子每教人养喜神,止菴子每教人去杀机。是二言,吾之师也。【译文】甔甔子常常教导人要培养喜悦的心境,止菴子常常教导人要去除伤害他人的念头。这两句话,就像是我的老师一样(指引着我)。

25【原文】朝廷以科举取士,使君子不得已而为小人也。若以德行取士,使小人不得已而为君子也。【译文】朝廷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这使得君子为了适应这种选拔方式而不得不做出一些类似小人的行为(比如为了科举成功而追逐名利等)。如果以品德操行来选拔人才,就能让小人不得不努力去做君子(去培养自己的德行)。
26【原文】奢者不特用度过侈之谓。凡多视,多听,多言,多动皆是暴殄天物。【译文】奢侈不仅仅是指花费超过了应有的限度。凡是过多地看、过多地听、过多地说、过多地行动,这些都是对上天赐予的资源的浪费。
27【原文】鲲鹏六月息,故其飞也。能九万里仕,宦无息机,不仆则蹶。故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译文】鲲鹏要先有六个月的停歇休养,所以它起飞的时候,能够飞到九万里的高空。为官从政如果没有停歇休养的时机和意识,不是倒台就是遭受挫折。所以说: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
28【原文】人有嘿坐独宿悠悠忽忽者,非出世人,则有心用世人也。【译文】有的人喜欢默默静坐、独自安睡,生活悠然自在、恍恍惚惚,如果不是超脱尘世的人,那就是内心有想法、想要有所作为的人。
29【原文】读书不独变人气质,且能养人精神,盖理义收摄故也。【译文】读书不仅能改变人的气质,而且能滋养人的精神,大概是因为书中的道理和道义能够收束人的内心的缘故。
30【原文】初夏五阳,用事于干,为飞龙草木,至此已为长旺。然旺则必极,至极而始收敛,则已晚矣。故康节云:牡丹含蕋为盛,烂熳为衰,盖月盈日午,有道之士所不处焉。【译文】初夏的时候,五行中的阳气在天干中发挥作用,就如同飞龙在天。草木到了这个时候已经生长得非常旺盛。然而旺盛到了极点就必然会走向衰落,如果到了极致才开始收敛,那就已经晚了。所以邵康节说:牡丹含苞待放的时候是最兴盛的,而完全盛开、烂漫的时候就意味着要走向衰败了。因为月亮圆满、太阳正午(达到极致)的状态,是有道德学问的人所不愿意处于的。
31【原文】医书云:居母腹中,母有所惊,则主子长大时发颠痫。今人出官涉世,往往作风狂态者,毕竟平日带胎疾耳,秀才正是母胎时也。【译文】医书里说:胎儿在母亲腹中时,如果母亲受到惊吓,那么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发作癫痫。现在的人出仕做官、踏入社会,往往表现出疯狂的状态,归根结底是因为平日里就带有胎儿时期落下的病根啊,秀才时期就如同人在母胎的时候(是打基础、形成性格和习惯的阶段)。
32【原文】士大夫气易动心易迷,专为"立界墙、全体面"六字断送一生。夫不言堂奥而言界墙;不言腹心而言体面,皆是向外事也。【译文】士大夫们情绪容易波动,内心容易迷惑,主要是被“树立界限、维护体面” 这六个字毁掉了一生。不说家中的私密之处(堂奥,代指核心、关键之处)而说界限围墙;不说内心的真实想法(腹心,代指真心)而说维护表面的颜面,这些都是关注外在的事情。
33【原文】任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此二语其宰相台谏之药石乎?【译文】负责做事的人应当把自己置于利害关系之外,公正行事;提出建议的人应当设身处地考虑利害关系。这两句话难道不是宰相和谏官们的良药吗?
34【原文】乘舟而遇逆风,见扬帆者不无妬念。彼自处顺,于我何关?我自处逆,于彼何与?究竟思之,都是自生烦恼。天下事大率类此。【译文】乘船的时候遇到逆风,看到顺风扬帆的人,难免会产生嫉妒的念头。人家处于顺利的境地,和我有什么关系呢?我处于逆境之中,又和人家有什么相干呢?仔细想想,这些都是自己给自己带来的烦恼。天下的事情大多都是这样的。

35【原文】用兵者仁义可以王,治国可以霸,纪律可以战,智谋则胜负共之,恃勇则亡。【译文】用兵打仗的时候,秉持仁义之道可以成就王业,用来治理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