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罐车混用“丑闻”愈演愈烈,闹得人尽皆知,甚至一度传到了国外,引发国外媒体的广泛关注。
7月9日,B BC News中文网就大幅度报道了这起丑闻,而且用词非常的激烈,批评国有企业中储粮“无德、无责任心”,并指责这种做法形同“投毒”。
中储粮被推上风口浪尖,但随着事态的进一步发展,更多的细节被披露,不少人开始同情中储粮,认为中储粮是被境外势力做局。
他们认为,《新京报》联合境外势力,打压中国食品行业,把油罐车混用的锅,故意甩给中储粮,从而引发民众对国有企业的反感。
其中,以司某南为代表,司某南在谈及罐车混用的问题时,就明确表示,将披露这个事件的媒体和相关人员一同列入被调查的对象。
司某南指的媒体,很显然是指《新京报》,这算不算是对《新京报》的一种威胁?不先调查有问题的企业,反而要先调查曝光问题的媒体,这脑回路实在无法理解。
对《新京报》的质疑,还不仅仅止步于此,他们甚至认为,《新京报》的报道中只提到中储粮的名字,却对下游企业的名字避而不谈,难道没有目的吗?
《新京报》是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只是揭开了某些行业的一些丑闻,没想到能给自己带来如此严重的反噬,吃力不讨好,反惹一身骚。
要弄清楚《新京报》是不是境外势力,很简单,就看《新京报》报道的是不是事实,是否真的存在罐车混用的现象。
如果报道的是事实,那《新京报》就不是境外势力,值得所有人尊敬,如果报道的不是事实,那司某南们质疑的很合理。
然而,很可惜,从目前披露的信息来看,罐车混用的现象,是百分百存在的,只是从前一直没有人关注,潜移默化的成为行业内一个长期存在的潜规则,《新京报》“不知好歹”,捅破了这层窗户纸。
《新京报》为何只报道中储粮?
很简单,因为《新京报》只是一家媒体,不是权力机构,没有执法权,很多企业,连门都进不去,能报道出来一个中储粮,已经很了不起了。
《新京报》的责任,就是曝光,其它方面的调查,是市场监管部门的责任,如果要求《新京报》调查清楚所有真相,完全是故意刁难,能把丑闻曝光,就已经尽到了一个良知媒体的职责。
中储粮在这次事件中,是被推上风口浪尖的那一个,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过错都是中储粮造成的,中储粮其实也算半个受害者。
中储粮是卖油的,运输是由买方承担,买方为了节约成本,找了资质不全的第三方罐车运输公司,第三方罐车运输公司利欲熏心,为了节省清洗费用,不对罐车进行清洗就运输食用油。
从另一方面说,中储粮没有罐车混用的动机,一切作恶的背后,都是为了利益,请问罐车混用,对中储粮有什么利益?除了砸自己的招牌,没有任何好处。
当然,中储粮还是有一定的责任的,那就是监管不严,对第三方罐车缺乏有效监督,对食用油检测缺乏必要程序,这是中储粮逃不过的责任。
说中储粮是半个受害者,一点也不过分,经济损失暂且不说,单说名誉损失,中储粮都承担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