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国舅臭名昭著,还差点被包拯斩首,为何能得道成八仙之一?

雨后新清世界 2024-12-19 21:05:50

曹国舅臭名昭著,还差点被包拯斩首,为何能得道成八仙之一?

世人皆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故事,却鲜有人知八仙中最神秘的一位—曹国舅,竟是个臭名昭著的权贵。他不仅出身显赫,是宋朝国舅,更因包庇弟弟作恶,险些命丧包拯刀下。可奇怪的是,这样一个曾经作恶多端的权贵,最后却能得道成仙,位列八仙之一。他的人生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转折?又是什么样的际遇,让一个臭名昭著的官宦之家子弟,能与民间苦修的散仙同列仙班?更令人不解的是,他与包拯之间那段惊心动魄的对峙,又是如何化解的呢?

一、显赫家世与权势之路

世人都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句话用在曹国舅身上再合适不过了。宋仁宗年间,一位名叫曹佾的官员,平日为官清廉,生有一女两子。谁也没想到,这位不起眼的父亲,竟会因为女儿的际遇,让整个家族都飞黄腾达。

那一年,宋仁宗选秀,曹佾的女儿以其容貌与才德,被选入宫中。起初只是一名普通的宫女,可这位曹氏却凭借着自己的聪慧与善解人意,渐渐得到了宋仁宗的青睐。

时任皇后郭氏久无子嗣,宋仁宗对此颇为忧心。一次偶然的机会,曹氏向宋仁宗献上一个建议,说:"陛下若想开枝散叶,不妨多去民间走走,说不定能得上天眷顾。"宋仁宗采纳了这个建议,果然不久后就有了子嗣。

这一建议让曹氏在宫中的地位水涨船高。不久后,郭皇后因故被废,宋仁宗便立曹氏为后。一时间,整个曹家都沾了光。曹氏的两个兄弟,大的是曹景休,小的是曹景蕴,都被封为国舅。

从此以后,人们不再叫曹景休的名字,而是唤他"曹国舅"。这个称呼渐渐流传开来,以至于后来的典籍中也都以此称之。作为皇亲国戚,曹国舅很快就在朝中站稳了脚跟。

宋仁宗对这个妻弟格外信任,常常让他参与朝政。每逢大朝会,曹国舅总是一身绯红官服,腰间系着白玉带,手持玉板,在文武百官中格外显眼。那时的他,走路都带着风,说话都带着劲,谁见了不得绕着走?

就连当时的宰相范仲淹,也不得不给这位国舅几分薄面。一次朝会上,范仲淹上书弹劾一位贪官,不料这贪官正是曹国舅的心腹。曹国舅当场就拍案而起,指着范仲淹的鼻子说:"范大人,话可不能乱说啊!"

范仲淹虽然刚正不阿,但也知道得罪了国舅没有好下场,只得暂时收回奏章。这件事在朝中传开后,更加重了大臣们对曹国舅的忌惮。

那些年,但凡是与曹国舅有关系的官员,升迁都格外顺利。御史台的一位官员就曾私下感叹:"这位国舅爷一句话,胜过圣旨千万道啊!"

在权势的顶峰,曹国舅开始结交权贵,在京城置办了数处豪宅。他还特意在城南建了一座园林,取名"醉月园"。每到花朝月夕,总要邀请达官显贵们前来饮酒赋诗。那时的他,哪里会想到日后的沧桑巨变?

二、包庇罪行与法网难逃

世人常说,一人得势,全家飞升。曹国舅的弟弟曹景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曹二舅",仗着姐姐是皇后,哥哥位居高官,在京城里可谓是无法无天。

那时的开封城,每到夜晚,总能听到曹二舅和他的狐朋狗友们醉醺醺地在街上喧哗。若是哪个商家的店铺里有他看中的物件,不用付银子,第二天自然会有人送到府上。若是哪家有貌美的女儿,不出三日,也会被他的手下寻个由头带走。

开封府衙里,没月不来状告曹二舅的状纸堆积如山,可没有一个官员敢接这烫手的山芋。那些状纸,最后都进了曹国舅的书房。每每遇到这种事,曹国舅总会派人私下赔些银两,把事情压下去。

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天不遂人愿的是,宋仁宗景祐三年的春天,一个叫王明远的举子带着妻子来京赶考。这王明远的妻子李氏,不仅生得貌美,更兼知书达理。一日,曹二舅在街上偶遇李氏,登时起了歹心。

起初,曹二舅还装模作样地托人带着礼物登门拜访,说是要结交这位才子。王明远哪里不知道他的居心,推说要专心备考,婉拒了几次。谁知这一推辞,反倒惹恼了曹二舅。

那年三月十五的夜里,王明远从书院回家的路上被人暗算,第二天就被人发现死在了护城河边。李氏痛不欲生,正要去开封府衙告状,却被曹二舅的人劫走,关在了一处宅院里。

事情传到曹国舅耳中,他不但没有制止弟弟的恶行,反而出了个毒计,说要斩草除根。就在准备动手的前一晚,李氏趁着看守疏忽,从后院的枯井中逃了出去。

这时候,包拯刚刚到任开封府尹不久。李氏连夜赶到开封府衙,跪在大堂前血书喊冤。包拯看罢血书,立即派人将曹二舅拿下。

"国舅又如何?王法面前,人人平等!"包拯一声怒喝,当即将曹国舅和曹二舅一同收监。这可在开封城掀起了轩然大波,谁也没想到堂堂国舅爷,竟也有锒铛入狱的一日。

案情很快呈报到了宋仁宗面前。宋仁宗看到奏折,只说了一句:"善恶到头终有报。"可皇后日日以泪洗面,求情不断,宋仁宗也是左右为难。

就这样,曹国舅兄弟在大牢里关了整整三个月。这三个月里,包拯多次提审,终于让他们认罪伏法。正要定罪之时,朝廷突然下了一道大赦天下的圣旨。

三、狱中顿悟与心灵转折

谁能想到,那个曾经呼风唤雨的曹国舅,如今却被关在了阴暗潮湿的牢房之中。这座开封府的大牢,平日里关押的都是些偷鸡摸狗的小贼,何曾见过这等显贵人物?

就在曹国舅入狱的第三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僧来到了牢房。这位老僧名叫智通,是汴京城外一座小庙的主持。他每月都会来狱中为犯人诵经说法,这天轮到了曹国舅所在的牢房。

智通和尚并未因为眼前是位显贵就格外优待,只是照例诵了一段《金刚经》。那一日,曹国舅听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句经文时,竟然当场泪流满面。

从那以后,曹国舅每日都请智通和尚来讲经说法。渐渐地,牢房里多了几卷佛经,这些都是智通和尚带来的。白天,曹国舅读经悟道;夜晚,就和智通和尚讨论佛法奥义。

一次,曹国舅问智通:"大师,您说这世间的富贵,当真如梦幻泡影般虚无吗?"智通不答,只是拿起一个空碗,问道:"此碗能盛水否?"曹国舅答:"能。"智通又问:"若是碗破了呢?"曹国舅恍然大悟,连连叩首。

在狱中的日子里,曹国舅常常回想起往日种种。他想起那些被自己和弟弟欺压的百姓,想起那些被强取豪夺的财物,更想起那个惨死的举子和他的妻子。每每想到这里,总是连连叹息。

这时,牢房的墙角处时常有一只老鼠出没。起初,曹国舅十分厌恶,后来却发现这老鼠与他成了伴。每当他读经时,那老鼠就静静地蹲在一旁,仿佛也在聆听佛法。

就这样过了两个月,一日清晨,曹国舅突然对狱卒说:"烦请转告包大人,就说我有一事相告。"包拯闻讯亲自来到牢中,只见曹国舅跪地叩首,道出了十几桩往日未曾审问出的恶行。

"这些年来,我仗势欺人,助纣为虐,实在是罪该万死。今日能在牢中悟得佛法,也算是上天垂怜。若有来世,定当重新做人。"这番话说得包拯也为之动容。

临近三个月时,一位名叫纯阳子的道士来到牢中探望曹国舅。这道士衣着朴素,但举止不凡。他与曹国舅相谈甚欢,临走时留下一句:"若得释放,可来终南山寻我。"

谁知就在第二天,朝廷就下了大赦天下的圣旨。曹国舅出狱后的第一件事,并非回府探望,而是直奔开封府外的小庙,向智通和尚叩首道谢。从此以后,人们再也没有见过那个趾高气扬的国舅爷了。

四、重获新生与修道之路

出狱后的曹国舅判若两人。还未回府,就命人将自家的醉月园捐给朝廷,改建成济贫院。紧接着,他将府中值钱的物件一一变卖,把银两分发给那些曾经被他和弟弟欺压过的百姓。

那一日,京城百姓看到一个身着粗布衣衫的人,挨家挨户地叩门赔罪。待看清此人面容,竟是那位曾经不可一世的曹国舅。有人不敢相信,有人冷眼旁观,却也有人被他的诚意打动,接受了他的道歉。

最让人意外的是,曹国舅竟然亲自找到了那位被害举子的妻子李氏,将自己的一半家产赠与她,并请求她原谅。李氏见他如此诚恳,终于点头应允。这件事很快在京城传开,百姓们这才相信,曹国舅是真心悔过。

处理完这些事后,曹国舅辞别了姐姐皇后,带着简单的行李,只身前往终南山寻访那位纯阳子道士。一路上,他风餐露宿,历尽艰辛。那些过往的商旅看到他时,谁能认出这位风尘仆仆的游人,就是当年那位呼风唤雨的国舅爷?

终南山上,道观林立。曹国舅走访了大大小小数十座道观,终于在一处名为"纯阳观"的小道观中,找到了那位道士。原来这位纯阳子,竟是道教名家吕洞宾的弟子。

吕洞宾见曹国舅诚心求道,便收他为徒。从此,曹国舅开始了艰苦的修道生活。每日天未亮就要起身打扫道观,然后去山下担水、劈柴。白天要跟着师父学习道法,晚上则要打坐修炼。

一日,有位官员路过道观,认出了曹国舅。这位官员惊讶地说:"国舅爷怎在此处?不如随我回京城去,我在陛下面前美言几句,定能让您官复原职。"曹国舅只是摇头,继续扫着院子。

三年过去,曹国舅的道法大有长进。有一次,山下村民家中闹瘟疫,他不顾危险,日夜守护在病人身边,用师父传授的医术救治百姓。一个月后,疫情平息,村民们纷纷前来道观答谢,这才知道救命恩人竟是当年那位权倾朝野的国舅爷。

又过两年,吕洞宾见他道心坚定,便传授了更深奥的道法。每到夜晚,曹国舅都要在观中打坐到天明。渐渐地,山中百姓发现这位修道人身上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气质,走路时脚不沾地,说话时字字珠玑。

第七年时,一场大旱席卷关中。眼看庄稼都要枯死,百姓叫苦连天。这时,曹国舅站在终南山最高处,施展道法,只见乌云密布,须臾间大雨倾盆。这一场及时雨,救了整个关中平原的庄稼,百姓们都说是神仙显灵,这才知道山上住着一位得道高人。

五、得道成仙与历史评说

话说那一年终南山上祈雨的奇事传遍四方后,民间便开始流传着一个神奇的故事:说是终南山上住着一位得道高人,此人原是当朝国舅,后来因罪入狱,在狱中得遇高僧点化,出狱后弃官修道,终成正果。

这故事传到宋仁宗耳中,他派人前往终南山探访。使者回报说,那位修道人确实是曾经的曹国舅,但他已经不问世事,整日在山中修行。宋仁宗感慨良多,当即下旨封曹国舅为"纯阳真人"。

不料圣旨送到终南山时,曹国舅早已踪迹难寻。据山中道士所说,就在圣旨到达前一日的夜晚,曹国舅与师父吕洞宾相对而坐,突然间祥云缭绕,仙乐阵阵,两人便乘云而去了。

从此以后,民间便开始传说曹国舅已得道成仙,位列八仙之一。与其他七位仙人不同,画像中的曹国舅总是一身官服,手持玉板,这是为了提醒世人他曾经的身份。

有趣的是,当年那位铁面无私的包拯大人,晚年时也曾提起过这段往事。据说有一次,他在衙门外遇到一位白发老翁,仔细一看,竟是多年前那位曾经被他关进大牢的曹国舅。两人相视一笑,曹国舅转身化作一缕青烟消失不见。

后来的文人墨客们常常把曹国舅的故事编成戏文,说他是八仙中最特别的一位。因为其他七仙要么是平民百姓,要么是隐士高人,唯独他是从权势顶峰跌落,又从地狱重生,最终得道成仙的奇人。

明代著名的戏曲《八仙过海》中,曹国舅的法器是一对玉板,这玉板据说就是他当年在朝为官时用的朝笏。每当他施展法术时,玉板上总会发出五色祥光,这是为了表明他已经完全抛却了过去的荣华富贵。

到了清朝,曹国舅的故事更是被编入了《八仙全传》,成为了民间最受欢迎的神仙传说之一。在这些故事里,他不再是那个作恶多端的权贵,而是一个浴火重生、普度众生的得道真人。

时至今日,在全国各地的道观中,人们还能看到曹国舅的塑像。有意思的是,不同地方的道士对他的评价也不尽相同。有的说他是劝人向善的典范,有的说他是修道得道的明证,还有的说他是普度众生的菩萨。

在终南山的纯阳观里,至今还保存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曹国舅修道处"五个大字。每年都有许多香客前来参拜,祈求能像曹国舅一样,放下执念,明心见性。山脚下的老人们还会给游客讲述那个关于前朝权贵修道成仙的传奇故事,说那个得道的人,正是当年那位作恶多端的曹国舅。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