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49年深秋,上海一间幽静的会客厅里,两位将军相对而坐。一个是威名赫赫的粟裕,另一个是刚被任命为驻英大使的姬鹏飞。此时的姬鹏飞心事重重,他专程从北京赶来,就是为了向老首长"诉苦"。
"我一个打了一辈子仗的人,哪懂什么外交礼仪啊!"姬鹏飞苦笑着说。
谁知,粟裕听完后却笑了,他说了一番话,不仅打消了姬鹏飞的顾虑,更让这位老战友豁然开朗。这番话到底是什么?又为何能让一位久经沙场的将军,从此义无反顾地走上外交之路?
【一场特殊的"点将"】
1949年11月的北京,寒风凛冽。外交部大楼灯火通明,一场不同寻常的会议正在进行。会议室里坐满了身着军装的将领们,他们都是从各个战区匆匆赶来的。
周恩来站在主席台上,手里拿着一份名单。他环顾四周,目光扫过在座的每一位将领。这些将领有的是他的老部下,有的是多年的战友,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好奇和期待。
"同志们,"周恩来开口说道,"今天把大家召集到这里来,是为了一件特殊的任务。"
话音刚落,会场一片寂静。
"我们新中国成立了,但外交工作还是一片空白。"周恩来继续说,"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这时,坐在第一排的贺龙突然插话:"总理,这外交工作,我们这些大老粗能行吗?"
周恩来笑了:"老贺啊,你还记得咱们当年在井冈山的时候吗?谁不是从什么都不懂开始的?"
会场响起一阵会意的笑声。
周恩来拿起名单,开始点名。每念一个名字,就对应一个国家。"姬鹏飞!"当这个名字被喊到时,坐在后排的姬鹏飞猛地站了起来。
"老姬,你去英国。"周恩来说。
姬鹏飞一时没反应过来:"总理,去英国...干什么?"
"当然是当大使啊!"周恩来笑着说,"你在浙江一带打游击的经验,在外交战线上一定用得上。"
会场又是一阵善意的笑声。但姬鹏飞站在那里,脸上的表情却十分复杂。
就在这时,一位年轻的干部匆匆进来,在周恩来耳边低语了几句。周恩来的表情突然变得严肃起来。
"同志们,"周恩来环视会场,"刚刚接到消息,英国政府还在观望,迟迟不愿承认新中国。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的外交战线,比打仗还要艰苦!"
会场鸦雀无声。每个人都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任命,而是一场新的挑战。
当天晚上,姬鹏飞在宿舍辗转反侧。他拿出一张泛黄的地图,手指在英国的位置停留许久。第二天一早,他就向组织提出,要在上任前去拜访自己的老首长粟裕。
【将军的心结】
临行前的这几天,姬鹏飞的办公桌上堆满了各种外交文件。一份1946年的《中英关系备忘录》放在最上面,旁边是一本崭新的《外交礼仪手册》。
"老姬,这是你要的英语教材。"警卫员小李捧着一摞书走进来,"只找到这些基础的,够用吗?"
姬鹏飞摆摆手:"放那儿吧。"他站在窗前,目光投向远方。二十多年的军旅生涯,让他习惯了在战场上运筹帷幄。可如今,这些密密麻麻的外文材料却让这位战功赫赫的将军犯了难。
1927年,年仅17岁的姬鹏飞就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从一个普通士兵,一路走来,他在战场上练就了过人的胆识。淮海战役时期,他率部在盐城一带开展游击战,打得国民党军队闻风丧胆。
"姬司令,您这是要去哪儿啊?"机要秘书小王看到姬鹏飞收拾行装,好奇地问道。
"去上海,找粟司令说说情。"姬鹏飞一边整理文件,一边说,"我这个人,就会打仗。让我去当外交官,这不是难为人吗?"
临走前,姬鹏飞特意把自己在浙江游击战时期的作战地图带上了。那上面,密密麻麻地标注着每一次战斗的细节。
从北京到上海的火车上,姬鹏飞遇到了另一位即将出使的将军。两人相对而坐,谈起即将面临的外交使命,都露出了为难的神色。
"你说咱们这些当兵的,连英语都不会说几句,怎么去跟那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打交道?"同车厢的将军叹了口气。
姬鹏飞掏出一份刚收到的电报。这是外交部发来的,要求他们尽快熟悉所在国的基本国情。电报上还特别提到:必须在一个月内掌握基本的外交用语。
"一个月?"姬鹏飞摇摇头,"当年打仗的时候,也没这么着急过。"
火车在一个深夜到达上海。姬鹏飞第一时间打听到粟裕的住处。这位曾经的老首长,如今正在华东军区担任要职。
"老粟啊,"姬鹏飞站在粟裕家的门口,深吸一口气,"我这次来,是想请你帮我给周总理写个条子。"
就在这时,门开了。粟裕站在门口,看着这位老战友风尘仆仆的样子,露出了会意的笑容:"我知道你要说什么。进来吧,咱们好好谈谈。"
姬鹏飞跨进门槛的那一刻,仿佛又回到了那些并肩作战的岁月。只是这一次,他面对的不是枪林弹雨,而是一场完全陌生的挑战。
【转折时刻】
粟裕的客厅里,一盏老式台灯散发着温暖的光。何基沣端来一壶热茶,轻轻放在两位将军面前。
"老姬,我听说你这次是来给我送礼的?"粟裕笑着说,"一个大使的职位,这礼可不轻啊!"
姬鹏飞苦笑着摇头:"首长,您就别打趣我了。我这是来求您帮忙说情的。"
何基沣在一旁插话道:"姬将军,你可别小看这个机会。你想想,当年咱们打游击的时候,谁不是从零开始学的?"
粟裕点点头:"基沣说得对。你还记得1947年那场战役吗?"
姬鹏飞一愣:"您说的是盐城?"
"对,就是盐城。"粟裕站起身,走到墙上挂着的一张地图前,"当时你带着一个团的兵力,硬是牵制了敌人一个师。你是怎么做到的?"
"不就是... ..."姬鹏飞话说一半,突然醒悟过来。
粟裕继续说:"你用了什么战术?声东击西,调虎离山。这不就是外交谈判的艺术吗?"
就在这时,一封电报送到了粟裕手中。是周恩来发来的,上面写着:"老粟,姬鹏飞若到你处,望你助他一臂之力。外交战线同样需要善战之将。"
何基沣看完电报,转身进了里屋,不一会儿拿出一个精致的木盒:"这是我珍藏的一套英文字帖,原本是准备送给孩子们的,现在送给姬将军正合适。"
粟裕接过木盒,递给姬鹏飞:"你看,连基沣都支持你去当外交官。这字帖,就当是我们给你的'参谋意见'吧。"
姬鹏飞接过木盒,沉默良久。粟裕继续说道:"你还记得咱们在浙江打游击时的口号吗?"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姬鹏飞脱口而出。
"对!"粟裕用力拍了拍桌子,"打仗如此,外交何尝不是?只要你肯下功夫去了解对手,掌握规则,这场'外交仗'一样能打好。"
突然,姬鹏飞从衣袋里掏出一份泛黄的作战地图:"首长,您看,这是当年在盐城..."
粟裕接过地图,仔细端详:"好啊,你把这些经验带去英国。这不比那些教科书来得实在?"
天色已晚,何基沣又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她说:"吃完再走吧,我特意放了青菜,这可是你最爱吃的阳春面。"
就在这时,又一封电报送到。这次是外交部发来的,通知姬鹏飞即刻返京,参加紧急外交培训。
姬鹏飞站起身,郑重地向粟裕敬了个军礼:"首长,我明白了。这次外交使命,我接了!"
【从战场到使馆】
回到北京的姬鹏飞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外交培训中。外交部大楼的一间会议室里,周恩来亲自为这批"将军外交官"们授课。
"老姬,你今天的西装打扮不错。"周恩来看到姬鹏飞的新形象,笑着说,"就是领带还要再打紧一些。"
课堂上,周恩来从最基本的礼仪开始讲起:"同志们,外交场合和战场不同。一个错误的称呼,一个不当的手势,都可能造成外交事故。"
这时,有人提出疑问:"总理,我们英语都不太好,怎么和外国人交流啊?"
周恩来指着墙上的日程表说:"所以我给大家安排了特训。上午是礼仪课,下午是语言课,晚上还要加练。这比打仗还要紧张啊!"
然而,就在姬鹏飞刚刚适应这种节奏时,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1950年9月,因中英建交谈判进展缓慢,组织决定改派他为驻民主德国外交使团团长。
"总理,我这还没学完英语,又要改学德语了?"姬鹏飞有些为难地问。
周恩来拍着他的肩膀说:"德国是马克思主义的发源地,那里的工业技术我们很需要。这个任务,比英国的还要重要!"
就这样,姬鹏飞带着一摞德语教材,踏上了赴德国的征程。临行前,他特意回了一趟浙江老家,看望了当年并肩作战的战友们。
在德国的第一个春节,使馆里飘着饺子香。姬鹏飞让工作人员给每个德国邻居送去一盘饺子,这个小小的举动,让周围的德国人感受到了中国的友好。
"姬先生,"隔壁的德国老太太用蹩脚的中文说,"这个饺子,真好吃!"
姬鹏飞笑着回应:"谢谢!Danke sch?n!"这是他刚学会的德语"谢谢"。
使馆里,姬鹏飞和工作人员们挤在一起收听新年贺词。收音机里传来周恩来的声音:"我们的外交战线正在向世界展示新中国的面貌..."
突然,一封来自北京的加急电报打断了节日气氛。德国政府提出希望与中国开展工业技术合作,需要立即准备相关文件。
"同志们,"姬鹏飞放下筷子,"看来咱们得加个班了。这可是建交后的第一个重要任务!"
就这样,在异国他乡的第一个春节,姬鹏飞和他的同事们一直工作到凌晨。第二天一早,这份工整的德文报告就放在了德国外交部的办公桌上。
【将军外交官的蜕变】
1951年春天,柏林迎来了一场罕见的外交盛会。中国驻民主德国使团举办了一场规模空前的经济合作洽谈会。姬鹏飞站在会场中央,用流利的德语致辞。
"看看老姬,谁能想到他半年前还是个'大老粗'?"一位中国外交官对身边的同事说。
会场上,姬鹏飞正在向德国工业代表介绍中国的发展规划。他手里拿着一份工整的德文材料,那是他连续一周熬夜准备的。为了确保专业术语的准确性,他甚至请教了德国的工程师朋友。
"姬团长,您对我们的重工业这么了解,是在德国学习过吗?"一位德国企业家好奇地问。
姬鹏飞笑着回答:"不,我是在战场上学会观察和分析的。当年打游击时,每次行动前都要研究地形和敌情。现在研究工业项目,也是一样的道理。"
这番话很快在德国工商界传开。一周后,德国《柏林日报》用整版报道了这位特殊的中国外交官,称他是"把军事智慧带入外交领域的创新者"。
1953年秋天,姬鹏飞在使馆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军事外交晚宴。他邀请了德国的军事专家和工业界人士,共同探讨两国在军事工业领域的合作。
晚宴上,姬鹏飞展示了一份独特的"菜单":每道菜都融入了中德两国的特色。德国传统的猪肘子旁边,摆着一碗地道的四川泡菜。
"这是我的'外交创新',"姬鹏飞举起酒杯说,"就像两国的合作,也要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当晚,三份重要的技术合作协议在觥筹交错间达成。德国《世界报》评论说:"这位中国将军用一顿晚餐,架起了两国友谊的桥梁。"
1954年,周恩来访问德国。在柏林国宾馆的会议室里,他紧紧握住姬鹏飞的手:"老姬,你真的变了,不仅仅是穿上了西装,更重要的是,你找到了打赢外交仗的新方法!"
姬鹏飞从抽屉里取出一个旧本子,那是他当年在浙江打游击时用的作战笔记。如今,本子里多了许多外交谈判的心得。
"总理,"姬鹏飞指着本子说,"您看,这些外交谈判的技巧,和当年的军事战术还真有不少相通之处。"
周恩来翻开本子,看到里面密密麻麻的德文笔记和谈判要点,欣慰地说:"看来,我们没有选错人。这个'将军外交官',你当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