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如史我聞
编辑|如史我聞
点沙成绿,中国人有自己的魔法!
你敢想象吗?中国人竟然在荒无人烟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种了几千亩粮食。
机声隆隆,麦浪滚滚,甚至还用上了智能灌溉系统,可以用手机远程操控。
原本“以食为天”的农民,只想着在沙漠里种田保粮食产量。
可剧本都写不出来的是,此举竟然在阴差阳错下解决了世界难题......
遗忘之地
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西南边缘,有一个被黄沙三面包围的小县城——麦盖提县。
这里九成的土地是沙漠,本地人都说家乡是被镶嵌在沙漠里的城市。
麦盖提年降雨量不足100毫米,白天烈日炙烤夜晚寒风刺骨,沙尘暴更是家常便饭。
如此恶劣的环境,可想而知当地经济很难发展起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各种援疆队伍被派了过去。
俗话说得好,吃饱饭才能干活。
要想改善民生,第一个要解决的心头大患便是粮食不足。
援疆团队以“种粮保产量”为最初目标,展开了一系列“斗争”。
2011年,山东日照的援疆队伍初到麦盖提县,便接下来这艰苦的任务。
沙漠种粮,在当时几乎被认为是“天方夜谭”。
沙地贫瘠、盐碱化严重、水分蒸发快,传统作物根本无法存活。
但中国人骨子里的韧劲,让这场看似不可能的尝试成了现实。
援疆人员发现,小麦的根系能有效固沙,收割后的麦秆还能作为防风屏障。
于是他们决定赌一把,用小麦改良沙漠土壤,同时解决粮食问题。
第一年试种时,麦苗刚破土就被沙尘暴连根拔起,病虫害和倒伏问题频发,几乎血本无归。
更棘手的是沙漠土壤的盐碱化,盐分含量高达3%,远超普通农田的0.3%。
作物根系被“腌”得无法吸收养分,根本活不成。
当地农民赵大爷回忆:“第一年赔得想放弃,但看着沙丘一天天逼近村子,只能咬牙坚持。”
面对重重困难,不上点“科技”怎么能行?
坚持
科研团队经过多次探索,研发了“沙地转化剂”。
沙地转化剂是高分子材料与天然黏合剂的混合配方,作用类似于“胶水”。
当喷洒在沙地表面后,这些物质能迅速渗透沙层,将松散的沙粒黏结成紧密的团粒结构。
这种“人造土壤”能形成稳定的孔隙,既能锁住水分和养分,又具备透气性,彻底改变沙子“存不住水、保不住肥”的特性。
实测发现,黏结后的沙地保水能力提升6倍,小麦根系生长深度也增加了不少。
科研团队还因地制宜,推广了地下灌溉技术。
传统灌溉在沙漠中因高温蒸发,会浪费90%的水资源。
而地下滴灌则通过埋设深度20-30厘米的PE管道,直接将昆仑山融水精准输送到作物根部,形成局部湿润区。
在滴灌水中按比例添加一些酸性物质,可以将盐分“压”至根系以下50厘米处。
这种“细水长流”模式让水分缓慢渗透沙层,既避免蒸发,又防止盐分上涌。
而且他们还发现一种特殊微生物,也能分解土壤盐分。
除了改变恶劣的环境,小麦种子也一直在升级。
当地引入耐盐碱的“新冬20”小麦品种,产量大大提高。
配合麦秆还田增加有机质,盐碱地硬生生成了“黑土地”。
经过多年努力,麦盖提人民终于过上了丰收的日子。
随着农业技术不断进步,用卫星遥感监控麦田,实时预警风沙和病虫害。
2023年,他们甚至还在沙漠里种植了冬小麦。
次年收割时,亩产量差不多500多斤,虽然不如夏种的,但也已经令人欣喜不已。
望着6000余亩小麦,当地农业发展公司的副总笑得合不拢嘴还给自己定了目标。
“未来我们继续总结经验,争取达到亩产800斤。”
其实他们不仅光种小麦,还种了不少经济作物。
苹果、西梅等植物,总体成活率在95%以上。
他们还在林下种“沙漠人参”肉苁蓉,2023年一万亩地产生了2000万的收益。
如今麦盖提县的沙漠小麦不仅养活了当地人,还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通过技术创新与生态修复相结合,将原本寸草不生的沙漠转化为可持续耕种的农田。
假如将这方案复制推广到世界各地,那不仅能解决粮食短缺问题,还能防止沙漠化。
既能多种地养活人,又为全球受荒漠化威胁的人提供思路,简直两全其美。
结语
中国人用智慧和毅力,上演了一场从向沙漠要粮到向沙漠要绿洲的逆袭传奇。
荒漠化治理不仅是生态修复,更是生存智慧的创新。
将自然规律、科技力量与人类韧性深度融合,中国为全球贡献了一条兼顾生态与发展的可行路径。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本文内容信息来源:人民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