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元年前后,汉高祖刘邦开创的西汉王朝已经开始逐渐衰落。这一时期,贵族、官僚和地主拼命兼并土地,封建国家的赋税、徭役一天比一天重,致使广大农民纷纷破产,阶级矛盾越来越尖锐,全国到处呈现出动荡不安的局面。就在这种情形下,外戚王莽取得了皇位。那么王莽是怎样一个人?而他又是如何弑帝篡位的?后人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史载,王莽,字巨君,出身于贵族官僚世家。但是由于王莽的父亲王曼死得早,所以王莽自幼家境贫寒。他为了能出人头地,一方面努力读书,把四书五经烂熟于胸;另一方面则拼命巴结叔伯,希望能得到他们的帮助和栽培。特别是对于担任大司马大将军的大伯王凤,王莽更是把他当作父亲看待。王凤病重的时候,王莽更是大献殷勤,亲熬汤药,端屎端尿,不嫌脏不怕累。为了服侍王凤,他甚至几个月没有梳头洗脸,睡觉也是和衣而睡。王凤被王莽的这种行为感动了,临死之前,他向皇太后和汉成帝力荐王莽。这样,王莽很快就被任命为黄门侍郎,接着被提携为射门校尉。从此王莽踏入仕途。
王莽工于心计,获得了他的姑母和叔伯们的欢心,所以,永始元年(前16),其叔父王谭、王商以及当时名臣戴崇、金涉等人联名上书推荐,成帝下诏任命王莽为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又过了几年,大司马王根被王莽取而代之。王莽掌握了朝政大权。
王莽是继他的叔叔伯伯后王家的第五个大司马,为了使自己的名声能够超过叔伯们,王莽装出谦恭勤劳的样子,一丝不苟地工作。同时他搜罗党羽,凡是来投奔他的,均照单全收,给他们官做。他还把封邑里的钱粮送给宾客,自己却依然过着十分俭朴艰苦的生活。这样,王莽大公无私、克己奉公、勤劳俭朴的名声开始传播开来。朝廷里的大官都在皇帝面前称赞王莽,他的宾客、名士也到处替他鼓吹。
但是好景不长,王莽担任大司马还不到半年时间,成帝便一命呜呼。哀帝继位后,其祖母丁氏和母亲傅氏掌权,王莽受到排挤,无奈之下只好称病辞职,回到他的封国新都隐居起来。
公元前1年,哀帝病死,年仅9岁的平帝即位,王政君以太皇太后的身份临朝,外戚丁、傅二家开始衰落。于是王莽又以大司马大将军的身份,重新独揽大权。
再度登台的王莽,开始拼命栽培亲信,以各种各样的手段笼络和收买人心。例如,他恢复汉朝宗室和功臣后代的封爵;增加太学生的名额以扩充太学,为儒生修筑房舍等。于是,他得到许多官僚、贵族和儒生的拥护。有一年,有些地方发生旱灾虫灾,王莽上书朝廷,表示愿意献地30顷,出钱百万,发给农民。此举使得广大百姓对他感恩戴德。
王莽采取了这些措施后,就让亲信上书,要求朝廷给他加官晋爵。当太皇太后王政君封他为汉公时,他又虚情假意,再三推辞。后来,勉强把封号接受了,可是赏给他的封地他却故意推掉了。他说:"要等天下的百姓都家给人足,然后才接受增加的封赏。"
因为王莽不肯接受封地,于是他的亲信又鼓动官吏和老百姓,叫大家上书称颂王莽的"功德"。据说当时上书的人竟达到40多万,可见他的势力和影响之大。最终,他毒死了汉平帝,可王莽还不满足,公元8年12月,孺子婴被迫"禅位"给他。这样,王莽终于如愿以偿,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王莽想借对外战争来缓和国内的矛盾,这一来又遭到了匈奴、西域、西南各部族的反击。王莽又征用民夫,加重捐税,纵容官吏残酷地对待老百姓,最后终于爆发了全国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公元23年,起义军攻破长安,王莽被商县人杜吴杀死。
王莽的篡位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颇具争议的事件,它不仅标志着西汉的终结,也预示着新朝的短暂与混乱。王莽的个人形象复杂多变,他既是一个出身贫寒却志向远大的政治家,也是一个野心勃勃、手段高明的权谋家。
王莽的崛起得益于他的个人努力和家族背景。他通过勤学苦读和对权贵的巴结,逐渐积累了政治资本。他的谦恭和克己奉公的形象,使他在朝中获得了良好的声誉,这为他日后的权力扩张打下了基础。然而,王莽的野心并不止步于高位,他通过笼络人心、收买党羽,逐步掌握了朝政大权。
王莽的篡位过程充满了阴谋与权术。他先是通过政治手段排挤政敌,然后通过各种手段收买人心,最终通过毒杀汉平帝,迫使孺子婴禅位,实现了自己的皇帝梦。然而,王莽的统治并未带来国家的稳定与繁荣,反而因为对外战争和加重赋税,引发了全国性的农民起义。
王莽的失败,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改革措施的短视和不切实际。他试图通过复古的改革来解决现实问题,却忽视了社会的实际需求和民众的承受能力。王莽的统治最终以失败告终,但他的篡位和改革尝试,无疑为后世提供了一个关于权力、改革与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