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把行为不端的人叫做“不三不四”?

行者无疆1982 2024-10-02 11:05:41

要明白“不三不四”的含义需要了解古人对“三”“四”的特殊感情。

据史料记载,古人认为天为一,地为二,天地相加成三。“三”不仅是一个吉祥数字的概念,而且还作为整体的象征,所以汉字中有三木成“森”,三金成“鑫”,三水成“淼”,三口成“品”等情形。此外宇宙中有三材(天、地、人),天上有三光(日、月、星),帝王中有伏羲、神农、黄帝,文人中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三袁(袁宗道、袁中道、袁宏道)等。古歌曲反复咏唱为“三叠”。像“三十而立”,“三思而后行”,“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等词句也都与“三”有关。取“三”名的事物,含意深远,其味无穷。

至于“四”,古意则多含有周全、称心,取事事(四四)如意之义。西天如来佛身边有“四大金刚”;唐僧取经是师徒四人共同西行,文房四宝为笔墨纸砚;琴棋书画是文人所操四事;真草隶篆为汉字书写四体;四库全书含经、史、子、集;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是古代“四大美女”。有关“四”的事物诸如“四季”、“四方”、“四海”之类真是不胜枚举,魅力无穷。人们把“四”视为吉祥,取“四”名而呼之,成为习俗。

正是由于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三”与“四”寄托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礼赞,所以那些不正派、不正经的人及其言行便被斥为“不三不四”了。如胡屠夫骂范进:“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

在“三”和“四”的搭配中与“不三不四”相关的还有“颠三倒四”,指说话、办事没有次序,没有条理;“说三道四”是指爱说人闲话,乱加议论;“丢三落四”形容人马马虎虎或记性不好而好忘事;“低三下四”形容卑贱,低人一等;“推三阻四”表示以各种理由推脱;“三番四复”,形容反复多变;还有朝三暮四、挑三拣四等等,也都含有贬义。

“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是人们从坏处预想时常说的话,到底是哪“三长”、哪“两短”呢?

“三长两短”指意外的灾祸、事故,或人的死亡等不吉利的事。如罗贯中的《三遂平妖传》有“万一此后再有三长两短,终不能靠着太医活命”的例子。以后范文若《鸳鸯棒传奇·恚剔》中也有:“我还怕薄情郎折倒我的女儿,须一路寻上去,万一有三长两短,定要讨个明白。”为什么“三长两短”就跟不吉利有关呢?

原来“三长两短”是指一副未盖上盖子的棺材,它是由棺材的三块长板(底面加左右两面)和两侧的两块短板构成的匣子。《礼记·檀弓上》记载:“棺束,缩二,衡三;衽,每束一。”孔颖达疏云:“棺束者,古棺木无钉,故用皮束合之。缩二者,缩纵也。纵束者二行也。衡三者,横束者三行也。衽,每束一者。衽,小要也,其形两头广,中央小也。”

古时棺木不用钉子,用皮条把棺材底与盖捆合在一起。横向捆三道,纵向捆两道。横向的木板长,纵向的木板短,“三长两短”即源于此。连接棺盖与棺底的木楔为两头宽中间窄的衽,它插入棺口两旁的坎中,使棺盖与棺身密合。衽与皮条联用,又可以使棺盖紧固。后来由于有了钉子钉棺盖,既方便又快捷,衽也就逐渐被淘汰,但这个词语却一直流传下来。起初“三长两短”是死的别称,后来又加入了意外、灾祸等意思。有时它被缩写为“长短”,但含义不变。如《红楼梦》第十一回:“可是呢!好个孩子,要有个长短,岂不叫人疼死!”

关于“三长两短”的来源还有一说。据《越绝书·外传记》记载:“欧冶子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卢,二曰纯钩,三曰胜邪,四曰鱼肠,五曰巨阙。”说战国时期越国著名剑师欧冶子铸了五把利剑,其中三长两短,都锋利无比,一般人遭遇到这五把剑就有性命之忧,于是后世把各种危及生命的风险称为“三长两短”。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