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你有没有发现,身边的老人到了六十岁左右,开始戴上厚厚的老花镜,眼神不灵光了,看东西模模糊糊,好像隔着一层毛玻璃?有人甚至连熟人都认不清了。
很多人以为这是老了眼花,其实,真正的“罪魁祸首”很可能就是白内障。
说到白内障,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这是老年人的通病”,但它到底怎么来的?能不能防?是不是一定得挨一刀?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老年人绕不开的“视线杀手”。
看不见,不是因为“老眼昏花”
很多老人都说自己“眼睛老了”,但医学上并没有“眼睛老了”这个说法。白内障的本质是眼睛里原本透明的晶状体发生了浑浊,就像一块干净的玻璃变得模糊了。
这块“玻璃”一旦混了,就会严重影响光线进入眼睛,导致视力下降。
根据《中华眼科杂志》2021年第57期的数据:在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中有超过80%或轻或重患有白内障。
而在80岁以上的高龄人群中,几乎人人都有白内障的痕迹。
你可能会问:为啥年纪大了,眼睛就容易“混”?这不是巧合,而是身体自然老化的结果。

从医学角度来看,晶状体老化是不可逆的自然进程。
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里的蛋白质逐渐变性、聚集,透明度下降,就形成了白内障。
但仅仅是“老”,还远远不够解释一切。
研究发现,紫外线暴露、糖尿病、长期吸烟、营养不良、类固醇药物长期使用、眼外伤等,都是白内障的“助攻手”。

我有一位老病人,姓张,今年快70岁了,以前农村种地,风吹日晒几十年,他总觉得自己身体结实,眼睛出点毛病忍忍就过去了。直到有一天,他走在村道上差点撞上电动车,才急急忙忙来医院检查。
结果不出所料,双眼白内障,左眼视力只剩0.2了。
我问他平时有没有戴太阳镜,他说哪有那讲究,干活儿嘛,顶多戴顶草帽。
就是这几十年的“紫外线慢性伤害”,把他的晶状体慢慢“烤熟”了。
真的是“看不见”,不是“懒得看”
很多老年人不愿承认自己看不清,总以为换个眼镜就能解决。但白内障不是度数问题,而是“镜片”本身坏了。
就好比你再好的近视眼镜也没办法让你透过一块雾玻璃看清楚。
而且很多人对白内障还存在不少误解。比如:
有人以为白内障会“传染”;有人担心手术会“摘掉眼球”;还有人认为“拖到快瞎再做才不浪费”。
这些说法统统不靠谱。

白内障是非感染性疾病,不会传染,也不会蔓延到别人身上。
至于手术,现在早就不是过去那种“挖眼取晶状体”的老办法了。
现代白内障手术使用的是超声乳化技术,只需要2-3毫米的小切口,十分钟内完成,术后当天即可回家。
白内障的形成,和你吃什么、怎么活都有关系你可能没想到,白内障和你餐桌上的饮食、生活方式也息息相关。
有研究表明,维生素C、E、叶黄素摄入不足的人,更容易患上白内障。

这不是说吃点胡萝卜就能预防,而是长期缺乏抗氧化物质,眼睛里的晶状体更容易“氧化变浑”。
还有糖尿病患者是白内障的高危人群。
血糖不稳,会影响晶状体代谢,加速蛋白质变性。
我曾经接诊过一位55岁的糖尿病患者,眼睛早早就“花”了,以为是正常现象,结果检查出来是糖尿病性白内障。
那时候他才意识到,控制血糖不仅是为了防止中风、心梗,连眼睛也在“受罪”。

过去我们常听说“白内障要等成熟了再做”,其实这是一种过时的观念。在以前技术不成熟时,医生确实倾向于等白内障发展到一定程度再动手术。
但现在,早发现早治疗,恢复效果更好,风险也小。
很多老年人害怕手术,其实白内障手术是目前最成熟、最安全的眼科手术之一,全球每年有超过3000万例白内障手术,在我国,这一数字也在逐年上升。
而且,现代人工晶体种类繁多,不仅能改善视力,还能“顺便解决”老花眼、散光等问题,有些人术后甚至比年轻时看得还清楚。

有些白内障并不是单纯的浑浊,而是出现了并发症,比如青光眼、葡萄膜炎等。
如果拖延治疗,可能会引发不可逆的视神经损伤,甚至失明。
更严重的是,有些白内障会“变硬”,晶状体核变得像石头一样坚硬,这时候做手术不仅风险大,恢复也慢,术后视力提升有限。
还有人以为“等到双眼都看不见了再说”,殊不知,长期视觉受限会影响老人的认知功能、加速大脑退化,甚至提高抑郁风险。

对于60岁以上的老人来说,每年一次眼科检查是非常必要的。
尤其是已经有糖尿病、高血压、眼外伤史的人,更要定期监测视力和晶状体状况。
平时生活中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避免长时间强光暴晒,出门戴帽子或太阳镜多吃富含抗氧化物的蔬果,如菠菜、蓝莓、胡萝卜控制血糖、血压,远离烟酒、少吃高糖高脂食物避免乱用眼药水,尤其是含激素的滴眼液
白内障并不可怕,怕的是“拖”,怕的是“忍”,怕的是“误会它”。

我还记得一位70多岁的退休老师,做手术前几乎看不到黑板上的字,生活也失去了乐趣。
女儿带她来医院时,她满眼忧郁,嘴里念叨:“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术后复查那天,她激动得眼圈都红了,看着我说:“医生,我又能看清孙子的脸了。”
那一刻,我明白,白内障不只是看不清那么简单,它偷走的是老年人的尊严、独立和生活热情。
别等到“看不见”,才想起“看医生”白内障不是“老了的代价”,而是一种可以干预、可以治疗的眼病。

只要我们早点重视它、了解它,就能守住那一双看遍人间风景的眼睛。
别让模糊变成遗憾,别把“还能凑合看”当成安慰剂。
眼睛,是灵魂的窗户,该擦亮的时候,就别犹豫。
参考文献:
1. 《中华眼科杂志》2021年第57卷第6期,白内障流行病学调查与预防策略研究
2. 国家卫健委《老年人白内障防治指南(2020年版)》
3.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20年第38卷第8期,糖尿病与早发性白内障的相关性分析
4. 《中国眼视光杂志》2022年第24卷第2期,白内障手术视觉质量分析研究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