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月,在澳洲定居的侄儿自“口罩事件”后,头一回携妻子和两儿一女,返乡省亲。
侄孙女甘甘今年十岁,与上小学四年级我的孙女亲亲一般大,年龄相同的姐妹俩一见如故。那些天,甘甘也不随她父母住到她的外婆家,与亲亲影形相随,玩在一起、吃在一起,睡觉都在一个被窝,两张小嘴一刻不停咿里哇啦还不够,还指手划脚分别说着半生不熟的外文或中国话,开心了不得了。
然,第四天,分析可能是俩个小Y头晚上睡觉时,没有盖好被子,不约而同鼻塞、喷嚏、流涕,还发起了低烧,这让我十分紧张,我担心侄孙女甘甘因为感冒而耽误返程。妻子心急如焚打电话给甘甘的父母,即我的侄儿和侄媳,告诉他们小孩子病了。未料想,住在岳母家的侄儿和妻子在电话那头泰然自若:感冒了?随它,慢慢会好的。
我以商量的口吻对他们说,是不是给小朋友先吃点药?
侄儿态度很明确:不要给小孩吃药,感冒有过程,至多一礼拜,会好的。
妻子从我手中接过电话,对我侄儿说:不能麻痹大意啊,千万别小视了感冒,如果不及时控制,弄不好会整出什么咽炎、鼻炎、肺炎,甚至心律失常这样的后遗症。妻子为证明自己的观点,举例她昔日一位年轻同事,因为对一次普通感冒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最终得了慢性肾炎。妻子由于一时说不服了侄子夫妇,最后对他们丢下一句话:我是要给亲亲服药的,再不行,就上医院挂水。
电话那头的侄子夫妇被伯母这么一说,估计也一时吃不准,立即打了出租车赶我到家。
大家经过一番商量,最终决定,先带俩孩子去附近一家三甲医院检查一下。
接诊的医生一番检查后,似是在征求我们意见:是给小孩服药,还是打针。打针,就是输液。服药的话,好的慢些,而且不排除病情会反复。打针则会好的快些、彻底些。当时我心想,孙女亲亲要读书,自然希望病能好的快些,以免耽误了上学。于是说:那就打针吧。
医生最后边开处方,边说:先打两天针吧,到时候看看情况再说。
侄子夫妇听说要给小孩打针,表情顿时紧张起来,异口同声问:打针输液,有那么严重啊?
小夫妇俩简单商量了一下,对医生说:我的孩子先配些药吃吃,针就不打了。
当天,孙女亲亲就在医院门诊输上了液。侄子为怕俩孩子交叉感染,把甘甘带到她外婆家住。
那两天里,我陪亲亲在医院输液,并不时打电话询问侄子,甘甘怎么样了,有没有按时服药,侄子在电话那头,说:甘甘已经好多了,药在吃的。
孙女输完液后的第二天,嘴角起了一只水泡,感冒症状全消。我打电话给侄子,告诉他亲亲已痊愈。侄子说:甘甘也好了,让她再休息两天后,把她送过来,让这对小姐妹再好好玩一阵子。
这天,侄子将甘甘送来,我自然问,甘甘的身体状况。侄子说:那天我听到医生说要给小朋友输液,魂都吓出了。在国外,只有患重病或者必需住院时才输液。接着他又拍了拍甘甘肩头,告诉我:其实,我带甘甘回她外婆家后,没有让她服医院配来的药,就是让她多喝水、早点睡觉。在国外,孩子也常患感冒,但很少吃药,更不会轻易去打针,大多在一周之内会好的。
当时,我嘴上责怪侄子:你们的胆子也真够大。内心则在想,真是搞不清楚,这究竟谁是对的呢。
各位网友,你们说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