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这股“智能化大会潮”里,大家其实等上汽很久了。
不是因为它说得少,而是因为它一直没说。别人争着开发布会、定战略、晒合作,它却像在酝酿什么,不抢热点,不造声势,甚至连这次发布会名字都低调得不像大厂——上汽与他的朋友们。
但行业人都明白,一家体量这么大的车企,如果沉默,往往不是没有计划,而是计划更大。
4月10日,上汽终于开口,而且讲得不一样。
这不是一场概念秀,也不是一次PPT式战略宣言,而是一种新的表达方式:从下往上讲,从里往外说。它先搭组织,再讲路径;先调结构,再谈生态;不是喊“我要做智能”,而是拆解“智能在我这里怎么落地”。
在别人忙着讲故事的时候,上汽已经把底座搭好、机制跑通,然后才站出来告诉市场,它准备怎么做智能。它没有试图变成一家科技公司,而是展现了如何像一家科技公司那样经营自己。
与其说它开了一场智能大会,不如说它在做一次“经营机制的技术发布”。
这一次,上汽的叙事方式变了
智能化的热度从年初一路延烧,盛会扎堆、口号泛滥,上汽选择了一个不同的节奏——不是抢着出圈,而是选择出深。
别人忙着讲故事,上汽已经把体系搭好了。
上汽的这场发布会,主题看似简单:智能。但真正打动人的,是它这次“由下至上”的叙事路径——不是喊出“我要做智能”,而是先问清“智能在我这里到底怎么做”,然后再告诉市场:我们做了什么,我们怎么做的,我们打算做成什么样。
这和行业中常见的“由上至下”打法形成鲜明反差,上汽的动作顺序是反的:不是在讲一个新概念,而是在交一份底层架构的成绩单。
过去,很多车企先抛出一个未来蓝图,设定目标角色,再去找合作方、堆技术、发产品,听上去热闹,但缺乏组织闭环。从过去一年的动作来看,这场大会更像是一次系统验证的阶段性公开。
合资板块的权责重构、自主品牌的组织瘦身、技术平台的统一建设,种种调整看似分散,实则早已为智能化战略铺好底座。在别人还在签约阶段时,上汽已经把组织表划好了。
这套路径背后,其实是一种极为成熟的结构型打法。上汽不是着急证明自己像一家“科技公司”,而是潜下心来建立一套能经营科技的公司体系——包括技术研发、平台复用、组织治理和资源调度。
它不是在拼谁更炫,而是在拼谁更能落地。上汽的这次发布,不是为了赢一场注意力游戏,而是交出一份具备复利效应的工程清单。这正是“由下至上”的深层价值:不是用故事构建预期,而是用体系兑现价值;不是靠签约构建信任,而是靠内核赢得时间。
在智能之前,先讲生死
谁也没想到,一场智能大会,第一个上台的,不是讲智驾、不是讲大模型,而是一位“安全架构师”。
全场第一个15分钟,他只讲了一件事:安全。一板一眼地说车身、说气帘、说碰撞角度,说得像在做一次审查答辩,甚至让很多到场的媒体找不到智能的重点。
为什么讲安全?因为在上汽看来,智能化不是从屏幕开始的,是从那一刻刹不住、撞上去也要护得住的瞬间开始的。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安全是底线,智能只是延伸。这听上去很朴素,但今天你去看行业里那些关于智能的演讲,能不绕开“碰撞”和“风险”两个字的,已经不多了。
但上汽没有回避。相反,它做了一件挺反直觉的事:在标准还没更新之前,先把标准往前推一步。
你听过零重力座椅吧?就是那种可以把座椅调到150度、让人躺进车里的配置。智能座舱很喜欢这种设定,看起来像头等舱,坐起来像太空舱。但问题是:一旦撞车,这种“躺平”的状态,危险系数是传统坐姿的几倍。而行业现在做碰撞测试的座椅角度是多少?113度。那是考试标准,但根本不是现实姿势。
所以,上汽干脆不按考题来,而是自己出了加试。比如,提前1秒感知系统预判碰撞风险、700毫秒内座椅自动弹回安全位置、200毫秒安全带收紧、靠背复位、气囊和坐垫一起点爆。结果就是,腰椎压力下降45%,胸腹伤害降低32%。这不是“做到了”,而是“做过了”。
而且,讲的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系统。从最早的安全1.0——钢筋铁骨、十纵十横的车身结构,做到“不怕撞”;到2.0——自研线控底盘、中央协调控制,把每一个动作都算准,“不会撞”;再到3.0——跨域协同、主动感知、全车响应,“放心开”。
上汽一直想着,如果有一天人真不摸方向盘了,到底靠什么来接住这个责任?这15分钟很直接的讲出了上汽这次智能战略的底色:不是跟着标准走,而是走在标准前。这才是“由下至上”的真正意义。从底线出发,先把账做清楚。
“朋友圈”要搭,但方向得自己定
上汽是圈了一大票朋友没错,但从来不是为了热闹。
智能驾驶这块儿光是名字报出来,就已经有地平线、大疆、华为、Momenta,几乎覆盖从芯片、感知,到算法、平台,每个都是一号位玩家。表面看是合作,其实背后清楚得很:每一家解决什么问题,怎么协同,怎么纳入体系,规划得明明白白。
这场发布会里,上汽没有拿合作成绩单去堆声量,而是把精力放在“下一步要怎么干”上。
线控底盘的资源重新整合,要造第二代全栈平台;L3级自动驾驶今年量产,Robotaxi运营已经跑出140万公里;AI座舱也不再是语音玩具,而是实打实用大模型、多模态感知去重构交互体验。
这些计划的共同点是什么?不炫,但有章法。每一个节点后面,都能看出上汽在做长期能力布局。这才是上汽做技术的核心逻辑:朋友圈可以很广,但路径必须自己选,节奏必须自己控。合作,是手段;闭环,才是目标。
上汽集团总裁贾建旭说,“我们不设技术围墙,不做生态孤岛”,但这句话的重点不在“开放”,而在“可控”。
这什么意思?不是谁来都欢迎,而是看能不能进体系、进标准、进产品。如果不能,那就留在朋友圈,不上桌。
所以你会发现,上汽的开放不是松散,是克制——清楚什么该借力,什么得聚力,什么适合合力推进。就像贾建旭那句总结的:
“我们懂得什么时候借力,什么时候聚力,什么时候合力。”
听起来轻松,但背后是对复杂系统节奏的判断力。别看今天行业里技术层出不穷,真正能把系统跑起来的,还是那些既会开放,也能整合的企业。能把朋友圈变成能力圈,再变成产品体验,这才是真功夫。
上汽这场发布会,更要看到面向复杂智能产业链的一种现实主义路径——放下理想化,关注实际约束,在有限变量下实现系统最优。
先给客户带来性价比高的产品,把销量干到第一,然后再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