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原酒产业被大众所关注,今天我就来详细说说原酒产业及未来的发展。
说到原酒产业,即生产企业只做生产,不做品牌,生产好的酒批量卖给品牌酒企。由于品牌酒企买入量大,本身从事酿酒,对白酒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很了解,因此原酒贸易利润低。当前不少消费者喜欢买品质好、价格便宜的酒,于是原酒企成为大家关注的目标。
随着这些年头部品牌越来越强,头部酒企逐年扩产,中尾部品牌酒企越来越弱,许多酒企倒闭退场,原酒需求越来越少。有人说,未来原酒产业会被淘汰。个人觉得,未来原酒需求会减少,但被淘汰,一时半会儿不太可能。
要说原酒产业的未来,先从原酒产业的历史说起,不然我们都搞不清楚原酒产业为什么会发展成这个样子。原酒产业起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那时不少品牌酒企快速发展,优质基酒跟不上,许多酒厂于是在周边酒厂外购酒拿来销售。那时的原酒产业,全国都有。随着90年代五粮液的强势崛起,五粮液带动了宜宾乃至四川原酒产业。
要说五粮液各时期酒,90年代中后期品质最不稳,那时的五粮液正值巅峰,但优质基酒供给完全不足,外购便成了五粮液基酒的一大来源。作为定位名酒的五粮液,外购酒肯定不能乱选。针对这项业务,五粮液有自己的操作体系,除了严格选酒以外,五粮液还对周边给其供基酒的酒厂提供技术支持,让他们改进工艺,生产出来的五粮浓香酒更多能够达到五粮液酒厂的品质要求。
而这也给四川原酒企带来一波发展红利。当然,五粮液不可能长期依赖外购,酒厂的原酒外购始于品牌、营销的快速发展,在这一阶段,酒厂也在扩产,只是进度没有那么快而已。随着五粮液产能逐步扩大,原酒需求越来越少。但四川原酒在这时却迎来了第二波发展红利。
五粮液之后,泸州老窖、沱牌、全兴大曲都开始打造高端品牌,其他四川名酒崛起给四川原酒带来了新的需求。原酒的第二波红利在第一波红利尾声紧接而来。
第一二波之后,四川原酒又迎来了第三波红利,这一波红利是川外名酒带来的。主要原因是90年代中后期,川外流行过一阵“广告三精酒”,这对白酒口碑冲击很大,也对正儿八经酿造纯粮固态酒的酒企有很大冲击。随着1998年山西假酒案的出现,让这一问题彻底爆发,许多酒企一蹶不振。
而这也让不少酒企开始反思:我们需要给消费者提供怎样的白酒产品?自那以后,不少酒企意识到,要想真正做好营销,首先得要做好品质。纯粮固态是必须的,针对这一逻辑,许多酒厂在营销上把自己的酒往纯粮固态上宣传:年份概念、原浆概念、饮后不干口、不上头概念都是那个时候提出的。
做固态酒,首先要有固态酒产能,但这成了许多川外酒企最头疼的事。不少酒企没有多少固态酒产能,外购固态酒便成了许多名酒企的选择。那时能够批量生产固态酒的原酒企,主要在四川,因为其他地区能酿固态酒的中小酒企几乎倒闭。四川这边,主要有五粮液等几家名酒企,一直有固态酒需求,于是养活了这些酒企。除此之外,四川的不少政策也利好原酒企,这也是他们能够做好原酒的一大原因。
于是乎,原酒企迎来了第三波红利,这一波红利一直持续到2011年。这波红利的最大买家是苏酒集团,那时洋河发展迅速,但优质原酒供给不足,而后曝光的洋河在高洲买基酒事件让洋河备受质疑。随着洋河之后几年产能逐步放量,原酒需求慢慢变少,当前苏酒集团(洋河、双沟)成为全国产能最大的白酒生产企业,酒厂几乎没有批量化原酒采购需求(除了少数调味酒需要外采以外,大宗原酒已不需要)。
在第三波红利的同时,四川原酒还迎来了第四波红利,即渠道、消费者对原酒产区的认知,首先被认知的便是邛崃产区。相比现在,那时最火的是浓香酒,邛崃作为原酒产地,又离成都较近,交通方便,产业较为集中,易于旅游、渠道考察。于是乎,邛崃成为许多渠道、大企业客户关注的地方。不少人来邛崃定酒,而这也带火了邛崃产区。
说到十五年前的邛崃,就像几年前的茅台镇一样,火得发烫,以至于邛崃的优质原酒供给不足,邛崃产区还要外购基酒销售。宜宾、泸州、德阳成了给邛崃供酒的原酒基地。从消费者层面,那时的消费者比现在更厉害。因为那时,除了渠道可以定酒以外,不少企业、政府机构也可以定酒,政务消费成了白酒消费的很大一部分。
随着11年下半年“三公消费”被限制,许多酒企业绩腰斩,白酒随即进入到调整期,不少做政务市场的酒企一蹶不振。邛崃产区由此跌落神坛,其实在此之前,由于邛崃产区过于火热,并缺乏管理,使得这里有点疯狂,一些皮包公司跑到这里,打着邛崃产区的名号,卖酒精酒;还有不少酒企发AB酒(即给你的样品酒品质很好,发的成品酒品质一塌糊涂);有些酒厂觉得卖散酒好赚钱,酒厂从上到下都想着怎么赚钱,酒都不认真酿了;还有些酒厂借着邛崃产区爆火的机会,打起来品牌酒的主意,于是烧钱做品牌……
随着邛崃产区跌落神坛,市场给这些浮躁且不切合实际的行业从业者狠狠上了一课,从11年至今,邛崃倒闭了将近90%的酒企。真正存活下来的,是那些认认真真、安安心心做原酒业务的酒企。
从2012年开始,四川原酒进入到调整期,自此以后,再无辉煌。毕竟四川原酒以浓香为主,浓香品牌格局已定,头部酒企多数已完成扩产,没有多少原酒需求。中尾部酒企正逐步被淘汰,原酒需求也开始减少。
有人说,原酒产业未来会消亡,那也不一定。未来浓香原酒会减少,但多少有需求。当前浓香原酒需求主要在这几个方面:
1、四川以外的浓香酒企(以及一些其他香型酒企,比方说特香、凤香)多少都需外购四川的调味酒,这一点,不少大型原酒企可以做;
2、北方及一些地方因为气候、土壤的缘故,无法酿造高端浓香酒,但不少品牌有高端浓香酒需求,这也是四川优质浓香基酒外购的一大来源;
3、不少私营性质的品牌酒企,不愿扩大产能,因为产能扩大意味着更大的经营风险,这些酒企,更愿外购(相比之下,国资背景的酒厂,因为国资做后盾,抗风险能力强,同时也需要帮地方完成劳动力就业、粮食生产等各项指标,所以国资背景的酒厂愿意扩产);
4、不少大型白酒渠道公司想做自己的产品铺市场,他们更青睐在原酒企中采购基酒,因为更便宜,且优质酒供给稳定。
正是因为这些需求,使得浓香原酒市场正缓慢变小,但不会急剧萎缩。同时这些原酒企因为有三十多年的积累,使得这里能够成长出不少年产能破万吨的原酒企。相比之下,其他产区的原酒企无论是产能、规模、酿造、基酒库存、历史都没法与四川原酒企相比。
当然,现在的四川头部原酒企,也有不少在做稳原有产业的基础上,利用多余的资金,能动地探索新市场。相比贵州中小酒企,四川原酒企显得保守。这种保守是因为他们经历过曾经的辉煌,他们看到过曾经做品牌做得很火的酒企,然后一蹶不振。在他们眼中,传统方式做品牌如有机会,早就成功了。
对于当前的原酒企,要想做起来,不能按别人的老路走,他们需要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能够发挥出自己长处的赛道。随着这些年互联网信息的高效传递,原酒企越来越被消费者和渠道所认知,这也给原酒企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个人觉得,原酒企的未来是新渠道、新模式、新玩法,从而形成的新赛道,而这也是我目前努力探索的一个白酒项目。
对于这个新项目,目前有个雏形,其实也是卖散酒,只是小批量卖散酒,服务的是渠道,而且是能够把产品下压给消费者喝掉的渠道,并非做串货的渠道。对于这个新项目,难点是怎么让渠道里的人会品酒,且通过引导消费者品酒赚钱。对于这件事,只能一步一步慢慢来做,因为营销核心逻辑是通过对消费者的消费教育,完成引导转化并实现营销。对于消费教育,最消耗的是时间和精力,因此这件事快不起来。当然对于这个赛道的信息,我也会慢慢梳理,并分享给大家。最后,关于原酒产业的发展历史和未来发展,作为行业的您怎么看?欢迎大家在留言区留言,我们一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