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美国在南海的军事活动频次和强度显著提升,试图通过航母战斗群、侦察机及联合盟友的演习维持其在这一地区的霸权地位。然而,根据中国智库“南海战略态势感知”发布的《2024年美军南海军事活动不完全报告》,美军在南海的常态化军事存在已逼近极限,其背后真正的原因在于美国海军的严重老化与力量投射能力的衰退。航母战斗群、两栖攻击舰和驱逐舰等核心平台已无力在中国家门口长期部署,甚至即便部署,也难以对中国形成实质性的威胁,反而在我国越发强大的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火力威慑下变得捉襟见肘。
报告显示,2024年美军在南海的军事活动在某些领域呈现“表面繁荣”。例如,大型侦察机抵近侦察约1000架次,海洋监视及测量船累计活动706个舰日,全年343天几乎无“空窗期”,较2023年显著增加。然而,这种高频次的侦察活动并不能掩盖美军核心作战平台部署能力下滑的现实。报告指出,航母打击群在南海的活动频次虽增至8次,但其中5次仅停留3至5天,呈现“快进快出”的态势,而非过去那种动辄数月的高压部署。与此同时,两栖戒备群的活动几乎“真空化”,如“拳师”号和“美国”号两栖戒备群去年均未进入南海,宣示性行动频次也明显下降。这表明,美军在南海的军事存在已从“持久威慑”退化为“象征性过场”。
美军在南海军事存在减弱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海军力量的老化与资源瓶颈。美国海军的主要作战平台,如航母、两栖攻击舰和驱逐舰,普遍面临装备老化、维护困难和数量不足的问题。当前美国海军仅有11艘航母,其中多艘因维护或轮换无法同时部署,而西太平洋地区的任务需求却与日俱增。与此同时,驱逐舰和两栖舰艇的服役年限延长、战备状态下降,导致其难以支撑长期海外部署任务。报告分析指出,美国海军已进入“增量瓶颈”阶段,新舰建造速度远跟不上老舰退役和任务扩张的步伐。
此外,红海危机和巴以冲突等地缘热点进一步牵制了美军的兵力分配。航母战斗群和两栖戒备群被分散部署于多区域作战任务,南海的优先级被迫降低。即便是短暂部署,其威慑力也在中国日益成熟的反舰弹道导弹、远程精确制导武器和高超音速武器的威胁下大打折扣。美军在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火力面前,已难以像过去那样自由行动。
即便红海危机平息,美国在印太地区可调配的海空兵力仍将捉襟见肘。面对中国海军的快速现代化和数量增长,美军在南海的传统军事优势正逐步丧失。为缓解这一“数量焦虑”,美军可能转而加大无人平台和自主性武器的部署力度,例如无人侦察机、无人舰艇和智能化武器系统,以弥补有人平台的不足。然而,这种转型能否有效应对中国在南海的战略态势,仍是一个未知数。
美军在南海军事存在的日趋减弱,既是其海军老化与资源分散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反介入能力提升的直接体现。从航母“快进快出”到两栖舰队“真空化”,美军在这一地区的霸权光环正逐渐褪色。未来,随着中国军事力量的进一步发展,美国若无法突破自身瓶颈,其在南海的影响力或将进一步被边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