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也懂江南?带你解锁不一样的绍兴

浅文聊生活 2025-01-13 17:16:37

越州灵土,让无数文人墨客魂牵梦绕。在碧胜长空的绿水间听雨落婆娑,在窄巷深处的酒家旁见伶人聘婷……江南的一湾清水,蓄着亘古的柔情。

当现代科技AI入梦风花雪月的江南水乡,勾勒古桥流水、描摹老街行船会是何种样貌?

点击图片,查看灵感来源

青砖乌瓦,细丝扣檐;雨滴飘坠,水波涟漪。仓桥直街浸润在古城山水烟雨中,保留着街随河走的水乡风貌,保持着粉墙黛瓦的建筑特色,有着最质朴最原初的生活气息。

夜晚这里依旧灯火通明,臭豆腐、黄酒奶茶等美食皆聚其中,满街充盈着烟火气与人情味,熙熙攘攘的行人穿行于此,欣赏夜景的同时,还能品尝老街的特色美食。

点击图片,查看灵感来源

曲水流觞,诗竹文墨,粉墙黛瓦,水埠拱桥,石板小巷,这是诗画中的江南水乡。

书圣故里隐匿在蕺山南麓。街区山水相依,仄仄青石板铺就的传统街巷与潺潺河流形成了典型的“前街后河”格局。

江南的瓦,没有琉璃瓦的华贵耀眼,虽质朴粗砺,但气韵天成。漫步在书圣故里,白墙黑瓦连接成片,江南民居最本土的风貌就在眼前。看着已经上了年头的黑色瓦片,仿佛能感受到书圣当年挥毫泼墨的风采。

点击图片,查看灵感来源

南起胜利西路,北至光相桥,这条蜿蜒的河道,伴随着一条同样悠长的街道,共同编织出一幅“一河一街、街河并行”的独特景致。这是西小河,一条有历史的河,它纵贯南北,传统的水乡民居沿河而建。

西小河涓涓流淌,谢公桥静静矗立。脚下青石板路年代久远,两岸明清故居随处可见。这里没有沿街吆喝的叫卖声,也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有的只是谈天说地的老妪、垂钓的大爷、奔走玩耍的孩童。

点击图片,查看灵感来源

“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在古往今来的文人笔墨里,江南是离不开水的,而江南的水也离不开桥。

广宁桥是一处七边形拱桥,它是绍兴现存最大的单孔石拱桥。相传漕河此处本无桥,因乡人集资建桥,往来的百姓广受其惠,故名广宁桥。河水穿过桥洞,两岸白墙黑瓦的江南人家安居乐业,一砖一瓦皆透露着古朴恬静的水乡气息。

光相桥是一处单孔石拱桥。旧时桥畔有光相寺,桥因此得名,清代文史学家李慈铭曾在《晚过城隅光相寺古西寺也》中云:“落日来西寺,桥阴堕古松”。后光相寺逐渐破败,寺废桥存。

点击图片,查看灵感来源

据《越绝书》记载:“越人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越之常性也。”乌篷船的历史源头或许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

“水乡的路,水云铺,进庄出庄,一把橹……”水上行舟,水声摇橹声,往来船只的招呼声,岸上居民闲话声,门前鸡鸣犬吠声……一桨一声,闪烁着绍兴人踏实的性情、闲适的日子。

让乌篷船上的艄公,载你一程逍遥。晴天朗日,拨开乌篷,见白云同船一起向前移,困倦时在舱中打盹,或拿出书来看,或冲一碗清茶喝喝……

点击图片,查看灵感来源

窄径闲池,花木扶疏;亭径相衔,静谧藏幽。沈园,又名“沈氏园”,始建于南宋,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园内孤鹤轩立于池畔,轩前宋池塘水波涟漪,东侧冷翠亭滨水而筑,与池塘西面的拱石桥、亭桥相映衬。葫芦池倒映着四周的亭台楼阁与婆娑树影,风翩然吹皱一池绿水。

在园中转折行走,亭台楼阁、曲池清塘左右参差,花木草树前后逢迎。虽是方寸之地,却于"咫尺之内再造乾坤",蕴含深意浓浓。

点击图片,查看灵感来源

府山西麓隐藏着一处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西园。它原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王钱镠始建,为后官游乐之地。

小园几许,收尽静谧之美。全园以庞公池为中心展开布局,池中水深映翠,池周青竹摇曳,柳丝低垂,并有湖石假山点缀其间。

园中建有楼、堂、亭、台、廊等建筑,这些建筑古朴典雅且富有文化内涵,是西园的亮点所在。人在亭中如在画中,抬手可揽江山风月,举目可观四时好景。

点击图片,查看灵感来源

虽是现代建筑,也呈现出江南水乡典型的黑白灰色调。

徐渭艺术馆像一位高贵典雅,冷清的东方女子,静静地伫立在此。建筑如写意画般矗立地面,掀起筑屋、白墙黛瓦,与周边古朴环境相和谐。大块面玻璃、近白色的石制板材、银白色的天棚、隐喻的传统屋架等材质形成对比。

孑民图书馆这座犹如置身于水墨仙境的新中式建筑,墙作纸、石为画、水若镜,投射日升月落;飞檐勾弧,朱柱垂影,尽显对称之美。水景、照壁、镜面、假山、古建,这座人造山水景极具江南古韵,呈现“大道至简”的东方意境。

说“行至绍兴,更懂江南”

也说“绍兴之美,读它千遍不厌倦”

别让这份美只停留在想象中

一起领略诗人笔下的江南水乡

本文由绍兴文旅发布整理编辑

来源:越城文旅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来源

0 阅读:2

浅文聊生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