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汉奸张弘毅:建议美国误击中国军舰,最终结局怎样?

小风谈史 2025-03-22 12:32:44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曾经有一位“军事专家”,竟建议美军“误击”中国军舰。

这话一出,瞬间引起了大家的热议,成为了人人唾弃的“汉奸”

那么他究竟是谁,现在的结局又是怎样?

“卖国求荣”之路

1963年,张弘毅出生在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家庭,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张弘毅从小就知道读书才能出人头地。

他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学习上,玩命地啃书本,总算考上了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上大学那时,为了贴补家用,他还给报社投稿赚点稿费。

他在大学里就对政治感兴趣,开始写一些批评国家政策的文章。

不过,他的观点跟当时的主流思想完全不合拍,老师同学都不待见他,老师还经常找他谈话,希望他能“回头是岸”。

同学们也躲着他,这让年轻气盛的张弘毅很受挫,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让他对国内的环境越来越失望,甚至有了离开的念头。

1986年,张弘毅大学毕业,国内的环境不理想,他就跑到日本留学去了。

到了日本之后,他先学日语,两年后考进了青山学院大学国际政治苏联政治研究室,当了个预科生。

不过,在国外混哪有那么容易,经济上的压力逼得他只能半工半读,一边学习,一边送报纸赚学费和生活费。

为了给自己打气,他开始读一些名人传记,想从中找到点精神安慰。

其中一本叫《朱可夫传》的书深深地吸引了他,这本书讲的是前苏联朱可夫元帅的传奇人生,一个出身贫寒的鞋匠,靠自己的努力和军事才能,最终成了二战苏军的“战神”。

朱可夫的经历让在困境中挣扎的张弘毅看到了希望,他觉得自己跟朱可夫挺像,也渴望能像他一样,从困境中崛起,实现人生的逆袭。

可能是太崇拜朱可夫了,也可能是为了激励自己,他竟然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安德烈·平可夫。

尽管张弘毅付出了很大努力,但最后还是没拿到硕士学位,被迫离开了学校。

面对又一次的失败,他没有回国,而是选择留在日本,还跟一个日本女人结婚了,在异国他乡安家落户。

后来,他又去了美国等好几个国家学习,学会了日语、俄语、英语等多门外语,这为他以后搞“国际评论”打下了一定的语言基础。

在日本留学期间,张弘毅除了送报纸,还开始给日本的《朝日新闻》写一些关于中国和日本的新闻稿。

为了迎合日本社会,特别是那些右翼势力,他开始歪曲事实,编造假新闻,故意抹黑中国,以此来博人眼球,赚稿费。

可能是尝到了甜头,也可能是心里对中国有怨气,张弘毅在这条“卖国求荣”的路上越走越远。

抹黑中国的“专家”

1993年,他拿到了加拿大国籍,并在加拿大定居下来,后来他成立了汉和中心,靠翻译和写文章为生。

再后来,他又办了个军事刊物叫《汉和防务评论》,并以此为平台,开始了所谓的“国际军事评论”生涯。

从一个中文系毕业生到“国际军事评论家”,张弘毅这转变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他没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和训练,对军事领域的专业知识一窍不通,很多都是听来的、拼凑的信息。

然而,就是靠着这份漏洞百出的刊物,他把自己包装成了一个“专家”,在国际舞台上招摇撞骗。

他知道西方世界对中国有偏见,就利用这一点,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发表各种抹黑中国的文章,迎合西方国家的口味,以此来博取关注和利益。

在中国,张弘毅早就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被当成“汉奸”、“卖国贼”。

他的文章漏洞百出,逻辑混乱,没有事实根据,充满了对中国的恶意攻击和歪曲。

可是在国外,他却靠这些不实之词,赢得了一些关注,甚至被一些西方媒体捧为“国际知名军事评论专家”。

这种国内外截然不同的评价,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也暴露了张弘毅“卖国求荣”的本质。

他为了个人名利,不惜出卖自己的祖国,背叛自己的民族,这种行为真让人不齿。

而他接下来做的一件事,更是把他推上了风口浪尖,彻底暴露了他丑恶的嘴脸。

“误击”中国军舰

2022年4月23日,是中国海军的节日——海军节。全国人民都在为中国海军强大而自豪。

可就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前夕,张弘毅却干了一件让人目瞪口呆的事情。

他以“外国军事专家”的身份,接受美国媒体采访,公开建议美军“误击”中国军舰。

他说“如果美国不方便直接介入台海,可以派几艘潜艇到台海,‘误击’一下中国大陆的军舰。”

这话一出,立即引起了国内舆论的强烈谴责,无数国人对他破口大骂。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张弘毅还特意提到了1999年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事件。

在那次事件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了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造成三名中国记者遇难,多人受伤。

北约事后说是“误炸”,在中国人民的强烈抗议下,才做了经济赔偿。

张弘毅竟然把这起严重的国际事件作为自己建议美军“误击”中国军舰的依据,其用心之险恶,真是让人气愤。

他好像觉得,美国可以故技重施,再次挑衅中国,而中国也只能“忍气吞声”。

这不仅暴露了他对中国军事实力和政治决心的严重误判,更暴露了他甘愿当西方反华势力马前卒的丑恶嘴脸。

张弘毅自称是“国际军事评论专家”,可他的“专业性”一直被人质疑,他的文章里,观点经常自相矛盾,逻辑混乱,连基本的军事常识都没有。

更可耻的是,他经常抄袭国内军事爱好者发的帖子,原封不动地搬到自己的文章里,当成自己的“原创观点”。

这种行为不仅暴露了他的学术不端,更暴露了他内心的空虚和无知。为了掩盖自己的不足,他只能靠抄袭和剽窃来维持自己的“专家”形象。

国内的军事爱好者们对张弘毅的抄袭行为早就忍无可忍了,为了抵制他,他们开始在自己的帖子和图片上加上醒目的水印——“平可夫禁用”。

这种无声的抗议,是对张弘毅最直接的讽刺和谴责。在中国,张弘毅早就是臭名昭著了。

可是在国外,他却依然活跃,甚至一度担任英国军事杂志《简氏国际防务评论》的亚洲特派军事评论员。这种国内外评价的巨大反差,真让人深思。

笔者认为

张弘毅或许可以在国外过上好日子,但永远逃脱不了历史的审判和人民的唾弃。

他将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成为一个反面教材,警示后人。

那么你觉得除了个人因素外,还有哪些社会因素导致了张弘毅的转变?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