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当年风靡全国的“波导,手机中的战斗机”吗?
它曾年销量甚至一度超过千万部,堪称国产手机之王。
然而如今却鲜有人提及,甚至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那么它究竟为何消失了?
信源:波导股份的独特自救:手机中的战斗机是怎样活下来的? 36氪财经 2023-12-21
波导的崛起之路
1992年,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而来,处处都是机会,也处处都是挑战。
在深圳这个充满活力的城市,徐立华作为一个西南交大计算机系毕业的高材生,内心涌动着创业的激情。
在外企做呼机研发,工作稳定、收入不错,然而,他并不满足于现状。
他出身湖北随州农村,从小就想着要出人头地,打工仔的日子不是他的最终目标。
他看到了国内呼机市场的空白,全是英文或数显的,中国人用起来不方便。
一个念头在他心中萌生,那就是做一款中文呼机!
后来,他毅然辞去了外企的工作,和同是硕士的同学蒲杰一起,开始了创业之旅。
可是创业哪有那么容易,资金就是第一道坎,为了筹钱,两人熬夜写报告,四处找投资,却处处碰壁。
眼看着就要放弃的时候,徐立华的大学同学徐锡广,在北京工作,一次来深圳旅游,和他们碰上了。
徐锡广一听他们的计划,非常支持,立马联系老家的关系,帮他们牵线搭桥,找到了奉化市政府。
1992年,几经谈判,奉化政府同意出资510万,随后一起成立了奉化波导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政府占股51%,徐立华团队以技术入股。
不过,政府也不是立马就放款,还是担心项目风险,找了不少专家论证,多亏了隋波四处奔走,积极争取,510万最终才全部到位。
公司成立后,徐立华想起小时候和父亲上山砍柴,看到鸟儿成群结队飞翔,父亲说“只有结伴,才能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于是他给公司取名“波导”,英文名“Bird”,寓意团结协作,飞得更高更远。
“波导”也和“宁波”谐音,象征着公司扎根宁波,走向世界,“导”字也代表着传导和半导体,和公司的技术领域也相关。
战斗机的诞生
在政府的支持和团队的努力下,波导仅用一年就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文呼机。
消息一出,全国轰动,订单纷至沓来,产品还没投产,就收到了800万的预付款。
在接下来的几年,波导呼机迅速占领市场,市场占有率一度达到20%,仅次于摩托罗拉,成为国内第二大呼机品牌。
1999年,徐立华力排众议,引入宁波电子信息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为公司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年9月,波导获得了国家移动电话生产许可证。
手机行业的竞争比呼机激烈得多,技术门槛也更高。
波导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研发,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进展并不顺利,一度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徐立华压力巨大。
就在这时,法国萨基姆公司主动联系波导,希望合作。
萨基姆是全球知名的手机制造商,技术领先,经验丰富,曾为法国战斗机部队提供通讯服务。
与萨基姆的合作,为波导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也为波导手机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市场策略上,徐立华没有选择和国外品牌在一二线城市硬碰硬,而是采取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主攻三四线城市。
同时,他大胆采用“让利销售”,给代理商很高的利润,激励他们积极推广波导手机。
这一策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波导手机迅速在三四线城市打开市场,销量一路飙升。
2002年至2004年,波导手机连续三年盈利,年利润超过2亿元。
2003年,波导手机销量达到惊人的1175万部,几乎相当于当时国内所有外国品牌手机销量的总和,波导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国产手机之王”。
团队的力量
波导的成功,除了徐立华的远见和团队的努力,也得益于公司内部科学合理的股权架构。
徐立华作为董事长,持有36%的股份,拥有最终决策权,蒲杰、徐锡广和隋波三人各持有18%的股份,共同参与公司管理。
这种股权分配模式既保证了徐立华的领导地位,也确保了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避免了一言堂,形成了高效的决策机制。
剩余的10%股份分配给其他小股东,有效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形成了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为公司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波导的成功,是一段中国企业家在改革开放浪潮中敢想敢干、勇于创新的故事。
它也提醒我们,一个企业的成功,离不开领头人的远见卓识、团队的团结协作,以及对市场变化的敏锐洞察。
笔者认为
在今天这个竞争更加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波导的经历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它告诉我们,抓住机遇,勇于创新,重视团队合作,以及灵活的市场策略,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同时,也要居安思危,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