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再三提醒:耳朵背了,宁可大点声,都不要乱做这6件事情

调和养生之道 2025-02-08 03:38:40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我有个朋友,前几天突然跟我说:“我是不是耳朵有点问题?最近听啥都像隔着一层棉被。”

我问他:“你最近干啥了?”他说:“没干啥呀,就是上周掏了个耳朵。”

我当场差点把咖啡喷他脸上。掏耳朵这事儿,怎么还真能掏出个‘世界静音模式’呢?

耳朵,作为一个全天候24小时待命的器官,它的工作量一点不比你的手机少。

你睡着了,它还在听;你不想听,它也躲不过去(比如电梯里大妈的广场舞音乐)。这么辛苦的器官,你可得好好珍惜它,别动不动就折腾它。

今天,我要给你盘点6个最容易毁掉耳朵的行为,每一个都可能让你变成“听力VIP用户”——要么充会员(助听器),要么永远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听不见)。

1.千万别随便掏耳朵,不然你可能真“耳根清净”了

掏耳朵这事儿,很多人是当成一种享受的。

尤其是去理发店,师傅一边掏,一边跟你聊点“社会新闻”,感觉自己就是个大佬。但你知道吗?耳屎,其实是耳朵的“官方防御系统”,它能防止灰尘、细菌进入,还能保持耳道湿润。

你把它掏光了,相当于把家门口的保安解雇了,任由外界的脏东西随便出入。

掏耳朵时稍微用力过猛,就可能直接捅破鼓膜。听起来像是极端案例?但现实是,每年都有不少人因为掏耳朵导致鼓膜穿孔,直接变成“半永久性耳背”。

而且鼓膜不像皮肤,破了不一定能自动修复,到时候你只能靠助听器续命了。

2.耳机音量太大?恭喜,你的耳朵正在提前退休!

地铁上、健身房、办公室,耳机几乎是现代人的“第二个耳朵”。

但如果你喜欢把音量调到“嗨翻全场”的程度,那你的耳朵迟早会“罢工”。

研究表明,长期暴露在超过85分贝的环境中,听力损伤的风险会大大增加。而你的耳机音量只要超过60%,基本上就达到了这个级别。

更别提那些喜欢开到100%音量的人——你听的是音乐,耳朵听的是“辞职通知”。

想保护听力?记住这个“60-60法则”:音量不超过60%,连续听不超过60分钟。

别让你的耳朵在30岁的时候,就已经过上了“退休生活”。

3.游泳、洗澡,耳朵进水了?别乱处理,不然小心耳朵长蘑菇!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游泳或洗澡后,耳朵进水了,听东西变得闷闷的。然后呢?有人选择疯狂甩头,有人拿棉签往里捅,还有人直接用手指掏。

不管是哪种方法,基本上都属于“致命操作”。

耳朵进水后,如果水分滞留在耳道,就可能变成细菌和真菌的“养殖基地”。

尤其是公共泳池的水,里面的细菌种类可以开个“微生物博览会”,一旦感染,你就可能得上外耳道炎,甚至耳霉感染(也就是耳朵里长蘑菇)。

正确做法是:侧头+轻轻拉耳垂,让水自然流出。

如果还是有堵塞感,可以用干净的纸巾轻轻吸附外耳道的水分,切记别用棉签捅进去,那只会让水深入得更深。

4.感冒了?别硬撑,小心耳朵跟着遭殃!

感冒时,很多人觉得不过是“鼻塞、喉咙痛、流鼻涕”这些老朋友来串门。

但你知道吗?耳朵其实是感冒的“隐形受害者”。

鼻子、喉咙和耳朵通过咽鼓管相连。当你感冒时,病毒和细菌可能会通过咽鼓管进入耳朵,导致中耳炎。

特别是小孩子,一旦中耳炎反复发作,听力可能会永久受损。

感冒了别硬撑,早点治,别让耳朵陪你受罪。

如果发现耳朵闷闷的、疼痛,甚至听力下降,赶紧去医院,别等着它自己“好”。

5.耳朵痒?忍住,别用指甲、发夹、牙签去挠!

耳朵痒,是很多人忍不住要“手动修复”的问题。

但请一定要克制!耳朵内部皮肤非常娇嫩,随便用指甲、发夹、牙签去挠,很容易造成微小的伤口,一旦细菌趁机而入,就可能引发感染。

有些人痒得太厉害,直接用力过猛,结果把耳道挠出血。

这就像是给细菌开了一扇门,还给它铺上了红地毯。

如果耳朵总是痒,可能是湿疹、过敏、外耳道炎等问题,建议找医生看看,别自己乱折腾。

6.长时间暴露在噪音环境中?你的耳朵正在“默默抗议”!

工地、KTV、演唱会、夜店……这些地方的噪音动不动就超过100分贝。

而长期暴露在这种环境中,听力损伤的风险会大大增加。

有些人觉得,“我年轻,我还能听!”但听力损伤是一个悄无声息的过程,等到你真的发现听不清了,基本上已经回不去了。

如果工作环境噪音大,一定要戴上专业的耳塞或降噪耳机。

如果只是偶尔去KTV或者演唱会,尽量别站在音响旁边,给耳朵一点喘息的机会。

总结:耳朵是一次性用品,坏了修不好!

耳朵不像手机,摔坏了还能换个屏幕。听力损伤是不可逆的,一旦受损,就很难恢复。

别作死,别折腾,保护好你的耳朵,让它陪你听更多的美好声音。

春节快到了,到时候亲戚们的“灵魂拷问”你可能躲不过去,但至少,你还能听得清楚,完美应对。

参考文献:

1.世界卫生组织.(2021)."世界听力报告".世界卫生组织,听力健康报告。

2.哈佛医学院。(2023)。“如何保护你的听力”。哈佛医学院,<如何保护你的听力>。

3.美国耳鼻喉科学院,<耳朵清洁与常见误区>。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