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7269bbcfdd57c1f6d4e4dccbe670e65.gif)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f0c3c01aa5e4914626badbfe180ffce.gif)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瘦得跟麻秆似的,还觉得自己能活九十九?胖得走路带喘,还当是福气?”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a3214f711fb9dd9b50e8ad2aeb8f562.jpg)
这话糙理不糙,村里那些活过九十的老寿星,没一个是皮包骨头的瘦子,也没见哪个大肚汉能熬过八十的坎。
这体重和寿命的门道,真不是“越瘦越好”或者“富态长寿”那么简单。
最新研究捅破窗户纸:50岁后体重藏着生死簿《柳叶刀》杂志上一项针对上万人、长达12年的研究实打实拍在桌面上:50岁往上的人群里,BMI值保持在22.5-27.9的,比标准体重(BMI18.5-24.9)的死亡率低17%。
这数据直接把“瘦才健康”的观念推翻了一半。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ca124037d2608524c635b4d661e77a7.jpg)
更狠的是,美国疾控中心(CDC)直接把老年人的健康体重范围放宽到BMI28,这意味着微胖的老人反而更长寿。
而BMI低于18.5的老年人,死亡率比正常体重的高出48%,这说明“老来瘦”并不是啥好事,反而可能是健康警报的信号。
是美国,日本厚生劳动省的百岁老人调查也发现,长寿老人普遍偏“微胖”,BMI大多在24-26之间。
换句话说,50岁后,体重稍微超标点,才是真的“抗造”。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008ad24947321608d00a916e464b5db.jpg)
“瘦老头子难过冬,胖老头子难过夏”,这句老话一语中的。
瘦得像根麻杆,冬天一来,稍微感冒就容易扛不住;胖成个球,夏天一热,高血压、高血脂就找上门。
郑州中医院王保国大夫接诊过个典型病例:56岁的老张头,三年硬生生饿瘦30斤,天天照着手机软件算卡路里。结果去年查出肌少症,摔一跤直接股骨头骨折,半年没缓过来。
人过了五十,肌肉每年以1%-2%的速度流失,这是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拿着CT扫描证实的。瘦得只剩把骨头,拿啥扛病抗灾?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e7d377a73bd1756c9ca4423aa82076c.jpg)
还有个更可怕的数据:超过65岁的老人,肌肉量每减少10%,死亡风险增加15%。
这意味着,老年人如果过度减肥,肌肉掉得太快,生命的“底子”也会跟着被掏空。
中医眼里藏着玄机:脾虚肉垮最要命老中医常说:“脾主肌肉,脾胃一虚,肉就垮了。”这话可不是瞎掰扯。广州中医药大学团队解剖过百岁老人遗体,发现他们的胃肠消化酶活性比普通老人高38%。
这说明,百岁老人能活到这么大岁数,关键在于脾胃功能强,能把吃进去的东西好好吸收,转化成气血和肌肉。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36ea68de2493661d311d8cc9d2e6ee1.jpg)
《黄帝内经》也早就讲清楚了:“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这里的“形”不是指光秃秃的骨头架子,而是指肌肉饱满、精气神充足的身体状态。
比起“饿瘦”,中医更怕“虚瘦”。这种人往往会有以下症状:
· 手脚冰凉,夏天也怕冷;
· 容易疲劳,干点活就喘;
· 脸色发黄、无光泽,甚至眼窝凹陷;
· 胃口不好,吃一点就饱。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8ed3186d414c1221664de759d0acaa5.jpg)
如果你身上中了几条,那就要小心了,可能是脾胃虚、肌肉流失过快的信号。
日本冲绳的活教材:微胖老人多长寿日本冲绳是世界著名的长寿地区,百岁老人数量是美国的五倍。
研究者拿皮尺量出来的数据明明白白:当地老人,大腿围普遍比东京城里人粗5厘米。
东京大学的研究团队分析出个结论:膳食纤维每增加10克,死亡风险降低12%。
冲绳老人爱吃红薯、豆腐、海带,正好能提供大量膳食纤维,帮助维持健康的肠道菌群,减少慢性病风险。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d1bb37dc7d811de6b09f7ee538a00c4.jpg)
· 每天至少1个鸡蛋、2两瘦肉,保证足够的蛋白质。
· 炖肉时加片陈皮,化油腻还能助消化。
· 多吃红薯、豆类、粗粮,增强肠道功能,提高营养吸收率。
2.动要“蚂蚁搬家式,少量多次”· 每天做6次靠墙蹲,每次30秒,增强下肢力量,防止跌倒。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390ec22f92add298c44cd80fed0b64a.jpg)
· 饭后散步15分钟,促进消化,减少脂肪堆积。
· 少坐多动,哪怕是站着折个衣服、扫个地,也比坐着强。
3.睡要“日落而息,养精蓄锐”· 晚上9点前睡觉,保证生长激素正常分泌,有助于肌肉修复。
· 睡前泡脚10分钟,促进血液循环,提高睡眠质量。
· 避免熬夜、少玩手机,保护大脑和内分泌系统。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2c6e6aa8248e8981b5787261a365151.jpg)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算过明白账:70岁老人BMI在26-28时,抗感染能力最强。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更绝——遇到流感季,微胖老人存活率比标准体重的高23%。
这就好比庄稼汉收麦子,瘪壳的麦粒最先被风刮走,饱满的才能撑到最后。50岁以后,别再盲目减肥了,保持适当的肌肉和脂肪,才能真正活得长久!
参考文献
[1]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中国老年肥胖管理专家共识》(2021).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3]冲绳长寿人群追踪研究报告(2018-2022).日本国立健康营养研究所[4]肌肉衰减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