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穿校园霸凌的“四大谬论”:那些无效的“解决方案”

容学思辨 2024-07-14 14:47:45

上文我们通过电影《默杀》结合生物学和心理学,揭示了校园霸凌出现的原因和受害者的家庭影响。 大家对这个话题高度关注,各种媒体和渠道也提供了很多似是而非的建议和方法,但这些貌似合理的建议,背后存在着巨大的逻辑漏洞,不仅不能帮助解决校园霸凌问题,反而有可能让这个问题变得更加棘手,本文我们将选取四条最常见的建议,并进行逐条分析。

1.以牙还牙:直接反击

这是典型的“你打我一拳,我还你一掌”的逻辑。首先,现在是法制社会,我们不提倡以暴制暴。更重要的是,对于那些处于极端劣势的孩子来说,他们连一句反对的话都不敢说,何谈反击?如果孩子真的有勇气去反击,那么霸凌现象可能根本不会出现。

举个例子,一个瘦小的孩子鼓起勇气对霸凌者说:“你敢再欺负我,我就……”然后猛地一拳打过去。这画面虽然有点励志,但现实中,这样的孩子可能已经被吓得跑得无影无踪了。勇敢反击的孩子,可能早已不在霸凌名单上了。

研究表明,被霸凌的孩子大多数都缺乏自信。根据Olweus(1993)的研究,80%的被霸凌孩子表现出显著的自尊心低落和自信心缺乏。因此,指望他们主动反击几乎是不可能的。

中国学者李伟(2010)在《校园霸凌行为与应对策略》一书中指出,孩子在面对霸凌时的无助感源于长期的自我效能感低下。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习得性无助”,即个体在多次失败后放弃尝试,认为自己无法改变现状。

2.寻求教师帮助

这似乎是一个好办法,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困难重重。我承认有很多校园霸凌确实是因为学校管理的不到位和老师不负责所造成,但从正常角度来说,老师需要管理全班几十个学生,精力本就耗尽。况且,霸凌行为往往发生在课间或放学时,孩子已经脱离了老师的保护范围。即使孩子们都住校,并且老师有心帮助,也难以实现24小时贴身保护,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中国学者张晓华(2012)在《学校管理与学生心理健康》中提到,教师面对学生霸凌行为时,往往由于时间和精力限制,难以全面关注每一个学生,导致霸凌行为在隐蔽时段频发。教师虽然是重要的干预者,但无法独自承担解决所有霸凌事件的重任。

而且,也有研究表明,教师的介入虽有一定效果,但并不能彻底根除霸凌现象。Craig和Pepler(1997)发现,只有不到30%的霸凌事件在教师介入后得到有效遏制。

3.家长介入:向家长求助

这是一个最大的逻辑谬误。首先,很多家长工作繁忙,无法时刻关注孩子的情况。即使家长非常关心孩子,如果他们有能力解决霸凌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就不成立了。如果孩子不敢告诉家长,那说明孩子在心理上已经受到了严重影响。解决这个心理问题,比让孩子告诉家长更为重要。

打个比方,孩子对家长说:“妈,有人欺负我。”家长回答:“去告诉老师啊!”孩子又说:“老师说让我告诉你。”如此循环往复,孩子的心情估计比被霸凌还要糟糕。

数据显示,约有60%的孩子因为害怕家长责骂或认为家长无能为力而不愿意将被霸凌的情况告诉家长(Nansel et al., 2001)。

中国心理学家王静(2015)在《家庭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中指出,很多孩子因害怕家长的责备或不信任而不愿向家长倾诉自己的遭遇。家长如果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和支持,那么孩子面对霸凌时只能独自承受。

4.通过运动增强体质

这个建议听起来不错,但细想起来却很空泛。如何运动?做什么运动?运动又如何改善问题?这些问题都没有回答清楚。就像告诉一个女生要多喝热水,但不解释为什么喝热水、喝多少、什么时候喝、要不要加红糖,完全是敷衍了事。

这里想到一个段子,一个孩子回家,满头大汗地对家长说:“我去运动了,现在没人欺负我了。”家长问:“什么运动?”孩子回答:“跑步。”家长又问:“那欺负你的同学呢?”孩子耸耸肩:“我跑得比他们快,他们追不上我。”虽然这有点搞笑,但却突显了这项建议的空洞无力。

结论

要真正解决校园霸凌,我们需要从根本上了解问题的本质,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片汤话和空洞建议只会让问题更加复杂。让我们从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入手,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导和帮助,真正为他们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毕竟,说得好不如做得好,我们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而不是“喝热水”般的建议。

感谢您阅读本文!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分享给更多的朋友,让他们也能受益。欢迎关注我们的容学思辨,以便及时获取更多有趣且有价值的内容。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请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或问题,我们会尽快回复。谢谢大家的支持!

(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和出处:容学思辨)

0 阅读:2

容学思辨

简介:“容学思辨”解析教育现象,缓解家长焦虑,提升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