捞一具尸体1.8万,一周捞70具尸体,捞尸人却叫苦:真没挣啥钱

来科点谱 2024-10-16 14:49:34

“人”为了钱可以做到何种程度?

认知当中“捞尸”普遍都是慈善的,但是也有一部分人靠着“捞尸”赚钱。

长江老辈捞尸人曾说过,捞尸的“行价”一具1.8万元,最多的时候一个星期能捞出来70具尸体。

可是,为何捞尸人却叫苦真没挣啥钱呢?

参考信源:参考消息,2016-04-18,《法媒走访中国长江捞尸人:最多一周打捞过70具尸体》

捞尸人,行走于阴阳之间

2010年8月,网络上的一张照片,像一颗深水炸弹,将“捞尸人”这个隐秘的群体,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照片中,一位老人手持系着尸体的绳索,另一只手比划着一个看似漫不经心的手势,配文则是“说好的三万六,钱到位了再往上拉”。

一时间,“挟尸要价”、“吃人血馒头”、“人性泯灭”的指责声如潮水般涌来,将照片的主角——捞尸人王守海,淹没在道德的审判席上。

这起事件,源于2009年发生在湖北荆州长江边的一场悲剧。

三个大学生为救落水儿童,不幸遇难,闻讯赶来的捞尸人王守海,却在打捞过程中,被指“挟尸要价”。

面对汹涌的舆论谴责,王守海百口莫辩。

不体面的工作,说不出的苦衷

重庆,长江边,陈松默默地点燃一根香烟,烟雾缭绕中,他的思绪飘向了远方。

作为家族打捞队的第三代传人,他从小就与“死亡”为伴,腥臭的河水、扭曲的尸体、家属撕心裂肺的哭喊,构成了他童年最深刻的记忆。

这份被视为“晦气”、“不吉利”的工作,让陈松从小就背负着异样的眼光。

他无法像同龄人一样,自由地选择自己的人生,更无法摆脱这份工作带给他的心理阴影。

“干我们这行的,容易沾上不干净的东西”,陈松猛吸一口烟,吐出浓浓的烟雾,仿佛想要驱散心中的阴霾。

多年来,他目睹了太多生命的逝去,也感受了太多人性的复杂。

他曾为了打捞一具被困在水底多日的尸体,在冰冷刺骨的河水中浸泡了整整一天一夜,最终体力不支,晕倒在岸边。

他也曾因为打捞上来的尸体过于残破,而被家属误解、辱骂,甚至殴打。

但是,最让陈松感到无力的是,他无法摆脱这份工作带给他的宿命感,他就像一个被困在“死亡”旋涡中的挣扎者,无法逃离,也无法解脱。

“我也不知道以后该怎么办”,陈松无奈地摇摇头,语气中充满了迷茫。

他渴望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却发现自己早已被这份“不体面”的工作,牢牢地束缚在了生死边缘。

令人毛骨悚然的工作

万述国,一个在荆州长大的年轻人,从小就对水有着一种近乎痴迷的喜爱。

16岁那年,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成为一名捞尸人——在普通人眼中,这是一份充满神秘色彩,却又令人毛骨悚然的工作。

万述国所在的潜水公司,主要负责水下打捞、搜救等工作,而他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潜水员,经常需要面对各种复杂的水下环境和突发状况。

2015年,长江发生的“东方之星”沉船事故,成为了万述国职业生涯中,最刻骨铭心的一次经历。当他接到救援任务,赶到事故现场时,眼前的景象,让他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巨大的游轮,侧翻在江面上,如同一个沉默的巨人,静静地诉说着这场灾难的惨烈。

浑浊的江水中,漂浮着各种杂物,以及……一具具冰冷的尸体。

“当时的感觉,就像掉进了地狱一样”,万述国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仍然心有余悸。

他强忍着内心的恐惧,穿上潜水服,戴上氧气面罩,毅然决然地潜入了冰冷黑暗的江水中。

水下能见度极低,万述国只能依靠手中的潜水灯,缓慢地摸索前进,突然,一具漂浮的尸体,出现在他的灯光范围内。

那是一个年轻女孩的尸体,她穿着救生衣,双眼紧闭,仿佛只是睡着了一般,可是,她苍白的脸庞和冰冷僵硬的身体,却无情地揭示着死亡的残酷真相。

万述国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小心翼翼地将女孩的尸体固定好,然后慢慢地向上游去。

当他带着女孩的尸体,浮出水面时,岸边等待的家属,顿时发出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喊声。

那一刻,万述国的心,仿佛被什么东西狠狠地撞击了一下。

他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死亡,不仅仅是一个冰冷的词语,更是一个个鲜活生命的逝去,是一段段无法挽回的人生悲剧。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万述国和他的队友们,夜以继日地进行着搜救工作。

他们从冰冷的江水中,打捞起一具具遇难者的尸体,也见证了无数人间悲欢离合。

“每一次下水,都像是一次与死亡的对话”,万述国感慨道,“我们能做的,就是尽最大努力,让逝者安息,让生者得到一丝慰藉”。

经历过“东方之星”沉船事故后,万述国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他开始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也更加坚定了自己“为生而战,为死而歌”的信念。

禁忌与恐惧

“捞尸”这个职业,在民间一直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人们对它敬畏、恐惧,却又充满了好奇。

而对于万述国这样的“圈内人”来说,这份工作,除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危险和艰辛之外,更伴随着许多禁忌和恐惧。

“不能在船上说‘死’字,要用‘走了’、‘去了’代替”,万述国向记者介绍着捞尸行业的禁忌,“还有,不能从尸体上方跨过,不能直视尸体的眼睛,不能……”

这些看似迷信的说法,在万述国看来,更多的是对逝者的尊重,以及对未知世界的一种敬畏。

在万述国看来,捞尸人,就像是在阴阳两界之间穿梭的使者。

而“挟尸要价”事件,将捞尸人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也引发了人们对人性善恶的激烈讨论。

有人认为,捞尸人利用死者家属的悲痛心理,索取高额报酬,是毫无人性的“吸血鬼”。

也有人认为,捞尸人冒着生命危险,将逝者从水中打捞上来,理应得到相应的回报,不能用道德绑架他们。

那么,捞尸人究竟是善是恶?或许,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

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人确实将捞尸,变成了一门“无本万利”的生意。

他们利用信息不对称,以及家属急于寻回亲人的心理,漫天要价,甚至不惜“挟尸要价”,将人性的贪婪和冷酷,暴露无遗。

2009年,王守海因为“挟尸要价”事件,成为了众矢之的。

陈松曾经说过,“每次打捞到尸体,我都希望那是最后一次”,他渴望这份工作能够消失,因为这意味着,将会有更少的人,因为意外而失去生命。

而万述国则认为,“捞尸人,也是在积阴德”,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逝者能够安息,让生者得到慰藉。

时代的洪流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传统的捞尸方式,正在逐渐被现代化设备所取代。

声呐探测、水下机器人等高科技手段的应用,使得打捞工作更加高效、安全。

但是,科技的发展,并不能完全取代人力的作用,在一些复杂的水域环境中,仍然需要依靠经验丰富的潜水员,进行水下作业。

“有些事情,机器是做不了的”,万述国指着自己潜水服上的划痕说道,“比如,解开缠绕在尸体上的渔网,比如,将遇难者的遗物,带回给他们的家人”。

在万述国看来,捞尸人,不仅仅是将尸体打捞上来的工具,更是一座连接生者与逝者的桥梁。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传递着生命的温度,也抚慰着生者的伤痛。

但是,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传统的捞尸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方面,社会对捞尸人的偏见依然存在,他们被视为“晦气”、“不吉利”的象征,难以获得应有的尊重和理解。

另一方面,捞尸行业工作环境恶劣,缺乏保障,导致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从事这份工作。

“现在愿意干我们这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陈松感慨道,“很多人都觉得这份工作太脏、太累、太危险,而且也不体面”。

他们,也许文化程度不高,也许不善言辞,但他们,同样是这个社会中的一员,他们,也渴望得到尊重和理解。

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每一个逝去的灵魂,都应该得到安息。

而那些,行走于阴阳之间,为生而战,为死而歌的“捞尸人”,更值得我们,致以深深的敬意。

参考信源

中国新闻网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