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能通过血常规查出来吗?提醒:指标出现4种异常,要警惕!

瑞旭来看养护 2025-04-08 02:57:14

体检是守护我们健康的重要防线,而血常规作为一项基础且常见的检查项目,几乎是每次体检的“标配”。拿到血常规报告单,密密麻麻的数字和箭头常常让人看得一头雾水,也引发了不少疑问:血常规到底能查出什么?有人说血常规能查出癌症,这是真的吗?如果报告单上出现哪些异常,我们需要格外警惕,并考虑进一步检查呢?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关于血常规的那些事儿。

一、 什么是血常规?

血常规,顾名思义,是对血液中各种细胞成分进行计数和分析的检查。它就像我们身体血液的“基本信息表”,通过检测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及其相关指标,可以反映出机体整体的健康状况,帮助医生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贫血、出血倾向等问题。

血常规报告单上通常会包含以下几个主要部分:

红细胞(RBC)及相关指标: 包括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等。这些指标主要反映血液的携氧能力和红细胞的形态。

白细胞(WBC)及分类计数: 包括白细胞总数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白细胞的百分比和绝对值,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和比例的变化常与感染、炎症、过敏等有关。

血小板(PLT)及相关指标: 包括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等。血小板主要参与血液的凝固和止血过程。

二、 血常规能不能直接查出癌症?

很多人都希望通过一次简单的血常规检查就能筛查出癌症,但遗憾的是,标准的血常规检查并不能直接诊断出绝大多数的癌症。 癌症的诊断通常需要结合影像学检查(如X光、CT、MRI)、病理学检查(活组织检查)以及一些特定的肿瘤标志物检测等综合判断。

然而,虽然血常规不能直接“揪出”癌症,但当身体出现某些癌症时,可能会对血液系统产生影响,从而在血常规报告中出现一些异常指标,这些异常可以作为一种间接的提示,引起医生的警惕,并建议患者进行进一步的检查。

三、 提醒:若指标出现这些异常,建议进一步检查

那么,血常规报告中哪些指标的异常可能与癌症有关,需要我们格外注意呢?

1、白细胞异常升高或降低:

显著升高: 如果白细胞总数明显升高,尤其是某些类型的白细胞(如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异常增高,并且持续不降,同时伴有乏力、发热、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等症状时,需要警惕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可能性,如白血病(俗称血癌)、淋巴瘤等。特别是当报告单中出现“幼稚细胞”、“原始细胞”等异常描述时,更应高度怀疑。持续降低: 虽然白细胞降低更常见于病毒感染、药物影响或自身免疫性疾病,但如果白细胞总数持续降低,且伴有其他异常指标或症状时,也可能与某些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或晚期肿瘤骨髓转移等情况有关。

2、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异常降低(贫血):

不明原因的贫血: 贫血是血常规中最常见的异常之一,其原因有很多,如缺铁、失血、营养不良等。但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进行性加重的贫血,且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乏力、消瘦、食欲不振、大便习惯改变、便血等),尤其是在老年人群中,需要警惕**消化道肿瘤(如胃癌、肠癌)**或其他部位肿瘤引起慢性失血的可能性。此外,某些血液系统肿瘤也可能导致贫血。

3、血小板异常升高或降低:

显著升高: 血小板升高常见于感染、炎症、脾切除等情况,但如果血小板计数持续显著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上限很多,且伴有其他异常症状时,需要考虑骨髓增殖性疾病的可能性,其中也包括一些恶性血液病。显著降低: 血小板降低常见于病毒感染、药物影响、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但也可能是某些血液系统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或肿瘤骨髓转移的表现。如果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且伴有出血倾向(如皮肤瘀点、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应及时就医。

4、白细胞分类异常:

异常细胞出现: 在白细胞分类计数中,如果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幼稚细胞”等异常细胞,提示可能存在某些血液系统疾病,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排除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可能性。某种白细胞比例异常增高: 某些类型的白细胞比例持续异常增高,如嗜酸性粒细胞持续升高,可能与某些寄生虫感染、过敏反应有关,但在少数情况下也可能与某些肿瘤相关。四、 重要提示:血常规异常不等于癌症!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血常规报告中出现上述某些指标的异常,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患上了癌症。 很多非肿瘤性疾病,如感染、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反应、营养不良等,也可能导致血常规指标的异常。

因此,当我们拿到血常规报告时,如果发现某些指标超出正常范围,不要过于恐慌和焦虑,更不要自行诊断和用药。 最正确的做法是及时将报告单拿给医生解读,医生会结合您的病史、症状、体格检查以及其他相关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是否存在进一步检查的必要性。

血常规只是一个初步的筛查工具,它能够为医生提供一些线索,但最终的诊断还需要依靠更专业的检查手段。

五、 哪些情况下建议做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作为一种简单、经济、快捷的检查方法,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情况建议进行血常规检查:

健康体检: 作为常规体检项目,了解身体的基本健康状况。发热、感染: 判断是否存在细菌或病毒感染,以及感染的程度。贫血症状: 如乏力、头晕、面色苍白等,用于初步判断贫血类型和程度。出血倾向: 如皮肤瘀点、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初步评估血小板功能。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食欲不振、淋巴结肿大等: 作为初步筛查某些疾病的手段。监测某些疾病的治疗效果: 如血液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等。手术前评估: 了解患者的基本血液情况,评估手术风险。

对于普通人来说,血常规报告单上的各种指标和箭头可能难以理解。因此,最好的方式是将报告单交给专业的医生进行解读。 医生会根据您的具体情况,结合临床经验,判断这些指标异常的意义,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医院或实验室的正常参考值范围可能略有不同,因此,解读报告时应以报告单上注明的参考值为准。不要自行对照网络上的信息进行解读,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或延误病情。

1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