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好的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清晨六点,我照常在医院急诊室值班。窗外的天色还未完全亮起,急诊室内却已经忙碌起来。突然,一位中年男子搀扶着他的父亲急匆匆地跑了进来。
"医生,我爸这两天走路总是不太对劲,一会儿歪歪扭扭的,一会儿又绊倒自己,今天早上差点摔倒。昨晚睡觉前还说话含糊不清,我们都听不太懂他在说什么。"男子焦急地说道,额头上沁出了细密的汗珠。
我仔细打量着眼前这位65岁的老人。他身材偏瘦,面色略显苍白,走路时右腿明显不自然地向外侧摆动,右手也有些不自主地颤抖。更引人注意的是,他的右侧嘴角微微下垂,面部表情略显僵硬。
作为一名从医二十年的神经内科医生,这些症状让我立刻警觉起来。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得知老人姓刘,退休前是一名中学教师。除了高血压病史外,平时身体还算硬朗。可最近一周,除了走路不稳,还出现了说话含糊、记忆力下降、右侧肢体麻木等症状。
"刘叔叔,您这情况得立即做个头部CT检查。"我郑重地说道。为了安抚他们紧张的情绪,我补充说:"别太担心,我们先排查一下具体情况。"
检查结果很快出来了:老人的右侧大脑中动脉区域出现了多发性缺血性病变,这正是临床上常见的脑梗前兆。进一步的核磁共振检查显示,除了新发的病灶外,大脑白质区还存在多处慢性缺血性改变。
这不禁让我想起前几天遇到的另一位病人张阿姨。她是位退休教师,今年62岁,平时爱好广场舞。一天跳舞时,她突然发现自己总是向左边倾斜,右脚也不听使唤。同伴们都说她跳得不对劲,可她起初只是一笑了之,以为是年纪大了平衡能力差。直到第二天早上刷牙时,她发现右手拿不稳牙刷,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经过详细检查,张阿姨被确诊为脑干梗死。幸运的是,她及时就医,经过规范治疗后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出院时她感慨道:"真没想到,跳舞时的那点不适竟是脑梗的信号。"
在我二十年的临床生涯中,像刘叔叔、张阿姨这样的病例并不少见。通过观察走路姿态,我们常常能发现脑梗的早期征兆:
走路像喝醉酒一样摇摇晃晃,步态不稳,这可能是小脑或脑干供血不足的表现;单侧手脚无力,走路时一瘸一拐,往往提示对侧大脑运动区受损;步态不稳,经常绊倒自己,则可能是基底节区域供血不足。有些患者会出现小碎步,迈不开步子,这种情况往往与深部白质病变有关。
记得有位患者形容得特别生动:"就像走在棉花上,脚不知道该往哪里落。有时候明明想往前走,腿却不听使唤,感觉特别没有安全感。"这种感觉特别真实地描述了脑供血不足时的症状。
临床研究表明,约有30%的脑梗患者在发病前会出现步态异常的早期警示症状。美国stroke协会的数据显示,及时识别这些早期症状可以将脑梗的致残率降低40%以上。
除了异常步态,还有哪些表现需要警惕呢?
说话口齿不清,词不达意,这可能提示语言中枢受损;面部表情不对称,口角歪斜,常见于面神经受累;视物模糊或出现重影,提示枕叶或脑干视觉通路受损;头晕头痛,伴有恶心呕吐,可能与小脑或脑干病变有关;手脚麻木,感觉迟钝,提示感觉通路受损;记忆力明显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可能与皮层多发性梗死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症状可能是短暂的,持续几分钟到几小时不等。医学上称之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研究显示,约有1/3的TIA患者在未来3个月内会发生脑梗死,其中40%发生在最初2天内。
任何一项症状单独出现,或许不足以确诊。可要是同时出现多项,那就得格外当心了。特别是对于存在危险因素的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等患者,更要提高警惕。
2023年发表在《柳叶刀-神经病学》上的一项研究显示,约60%的脑梗患者在发病前1-2周内曾出现过预警症状,却有超过70%的患者选择了忽视这些症状。这让我想起另一位患者王先生,他是位企业高管,平时工作压力很大。一天开会时,他突然感觉右手发麻,说话也有点不利索,可他硬撑着开完了会。第二天他就因为大面积脑梗住进了重症监护室。
在临床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脑梗就像一个潜伏的"定时炸弹",往往在症状不明显时就已经开始了。很多患者都觉得"小毛病不用看",等到症状严重了才想起就医,那时黄金治疗时间可能已经错过了。
国际脑卒中指南强调:"时间就是大脑"。对于急性脑梗患者,每延误1分钟,就会死亡190万个神经元。静脉溶栓的最佳时间窗是发病后4.5小时内,而动脉取栓术的时间窗则是6-24小时。越早治疗,预后越好。
预防胜于治疗,我建议大家:
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像太极拳、游泳这类有氧运动就很适合。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或75分钟高强度运动;
控制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定期体检。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以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在2.6mmol/L以下;
戒烟限酒,清淡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果。研究表明,地中海式饮食可以显著降低脑卒中风险;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波动。压力管理对预防脑血管疾病同样重要。
回到刘叔叔的故事。经过及时的溶栓治疗和精心护理,他的症状逐渐好转。除了常规用药外,我们还为他制定了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包括运动功能训练、言语训练等。出院那天,他紧握着我的手说:"真庆幸早发现早治疗,要是再拖几天,后果真不敢想。以后我一定要好好管理自己的身体。"
最近的随访中,刘叔叔告诉我,他现在每天都坚持晨练,血压控制得很稳定,走路也有了信心。看着他红润的面色和稳健的步伐,我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
这让我想起一句医学格言:时间就是大脑。脑梗的治疗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现和救治的时机。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有1500万人发生脑卒中,其中约500万人死亡,另有500万人永久性残疾。而这些悲剧中,很多是可以通过早期识别和及时干预来避免的。
作为一名神经内科医生,我深知预防脑梗的重要性。希望通过分享这些临床经验和科研进展,能帮助更多人认识到早期症状的重要性,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健康不只是个人的事,更关乎整个家庭的幸福。一个人的脑梗可能会让整个家庭陷入困境。让我们一起关注身体发出的警报,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在这个被称为"悄无声息的健康杀手"面前,我们能做的就是提高警惕,及时发现问题。记住:异常的步态可能是身体向我们发出的重要警报,千万不要掉以轻心。
回望这些年遇到的病例,最遗憾的莫过于那些本可以预防,却因忽视早期症状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的患者。期望这篇文章能唤起大家对健康的重视,让更多人远离脑梗的困扰。
生命只有一次,健康更是无价之宝。让我们携手共同守护这份珍贵的礼物,创造更美好的人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值得我们用心呵护,为的就是那份来之不易的健康。
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
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文中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身体不适应及时寻求医师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