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晚年贫穷,为生存只能乞讨,5子无一成器,63岁活活饿死

报君只史 2025-04-22 11:35:46

提起陶渊明,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

一个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文人,放弃仕途,归隐山林,从此过上与世无争、诗酒田园的日子。

可真相要比诗词残酷得多。

陶渊明晚年生活艰难,五个儿子无一成器,在饥贫交加中离世了。

归隐田园,生活贫苦

在《归去来兮辞》的小序里,陶渊明写道: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家里穷,孩子又多,靠种地也不够养家糊口的。

其实家里田地不算少,只不过他种得一塌糊涂。

陶渊明虽然生在乡村,但并非农人出身,对农耕之事可以说是一窍不通。

对这一点,他倒是毫不隐瞒,都如实写在诗文中: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豆子种下去,草长得老高,豆苗却没几棵。

还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什么意思?

就是春天到了该播种了,要不是有庄稼人告诉他,他就连这都不知道。

他连最基本的农业知识都没有,很难有什么好收成。

要是再赶上什么旱灾蝗灾之类的地狱难度,收成就更是问题了。

陶渊明五次出仕,又五次辞官,最终归隐田园。

但其实一直有朋友想要帮助他,或是劝他出仕,朝廷也曾征他做官,都被他拒绝了。

他不屑折腰,也不得不承受代价。

有一年,陶渊明家中突发火灾,一场大火把原本就简陋的茅屋烧了个干干净净。

一家人无处可去,只能暂栖于一艘小小的渔船上。

此时的陶渊明,已是五个孩子的父亲,生活沉重,生计艰难。

田间害虫肆虐,天气风雨连绵,炎夏饥肠辘辘,冬夜无被御寒。

那个曾经“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也不得不提着破米袋去乞食。

内心的挣扎与苦楚,大概只有他自己知道。

三段婚姻,两度丧妻

陶渊明一生三段婚姻,两次经历丧妻之痛。

第一任妻子是他二十五岁才娶的,在东晋算是“大龄青年”了。

婚后夫妻恩爱,但家中经济拮据。

有一天叔叔陶夔来看望他们,提议让陶渊明去浔阳任教,给城中富贵人家的孩子授课。

不久后,陶渊明便应荐前往浔阳县,教书糊口。

陶渊明学识才情出众,这份差事对他而言游刃有余,与学生们的相处也很融洽。

然而人生无常,婚后没过两年,妻子难产而亡,一尸两命。

一夜之间,陶渊明失去了两位至亲,他强忍悲痛,为妻子操办丧事。

第二任妻子陈氏,是个温婉聪慧的女子。

陈氏给他生了四个儿子,陶渊明很是欢喜。

可惜好景不长,陈氏操劳过度,也撒手人寰。

陈氏去世后,陶渊明的老母亲一边照料孩子,一边操持家务。

朋友们看不过去,又给他张罗了一门婚事。

第三任妻子翟氏进门之后,家里立马变了样。

她年轻、勤快、贤良,对婆婆恭敬,对几个孩子也视如己出。

婚后两年,翟氏又给陶渊明生下一子。

家有五儿,无一成材

都说“养儿防老”,可陶渊明的五个儿子,却没有一个成器的。

四十四岁那年,陶渊明写了一首诗名为《责子》,提到了五个儿子的状况:

老大阿舒,十六岁,性情懒惰。

老二阿宣快十五了,孔子说“十五志于学”,但阿宣一直无心学习,不爱读书。

老三阿雍、老四阿端是一对双胞胎,两兄弟十三岁,居然连“六”和“七”都还分不清。

最小的通儿也已经九岁了,可每天除了吃,脑子里根本不想别的。

五个儿子没一个成才,甚至一个沾文墨、爱读书的都没有。

陶渊明一拍大腿,叹道:“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老天爷既然安排我就是这么个命,我还是喝喝酒算了!

人都说虎父无犬子,可惜这位文圣却生了五个“饭桶”。

有人说这是因为陶渊明祖上与孟氏的姻亲是近亲结婚,从优生学观点来看,基因不好。

也有人说,陶渊明家物质匮乏,生活状况又不稳定,所以对几个儿子疏于教导。

我们说陶渊明是个清高有风骨的文人,若从文学的角度来评价,他无疑是千古流芳。

可作为一个男人,作为丈夫、父亲,他交出的答卷,实在令人唏嘘。

从某种角度来说,他也是一个任性的失败者。

理想再美,也总得填饱肚子。

陶渊明63岁那年,终于熬不住了。

年老体衰的他,仍过着贫苦的日子,就在饥寒交迫中离开了人世。

1 阅读:33

报君只史

简介: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