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中导欲留菲律宾,攻击范围可覆中国大片区域;美菲挑衅终以失败落幕,对峙 151 天,菲船狼狈撤离仙宾礁。中东局势突变,美方邀请中国南部战区司令率团参加印太国防军司令会议。
路透社 9 月 19 日披露,前期美菲军演时部署到菲律宾的 “堤丰” 导弹系统可能会继续留存在菲律宾,美方正在检验将该系统用于区域性冲突的可能性。“堤丰” 中导系统主要用于发射 “标准”-6 和 “战斧” 巡航导弹等,其射程覆盖范围甚广,包括整个台海方向、南海区域乃至中国沿海和内陆大部分地区,南海岛礁全境皆处在其覆盖范围之内,形势极为危险。
今年以来,美国在中国周边频繁挑衅。4 月美菲 “肩并肩” 联合军演期间,美国将中导部署在菲律宾。值得一提的是,4 月 1 日,以色列对伊朗驻叙利亚大使馆领事部门建筑发动空袭,致使 7 名伊朗军事人员死亡,其中包括一名指挥官。4 月 13 日,伊朗向以色列展开报复行动,首次从本土境内直接发射数十架无人机和数十枚导弹袭击以色列。
进入八月后,美国的挑衅力度几乎未减。8 月 19 日,菲律宾 4410、4411 号海警船以及 8 月 31 日非法滞留中国仙宾礁的菲律宾 9701 号船故意冲撞我海警船只,并发生碰撞。早前,7 月 31 日哈马斯最高领导人哈尼亚在伊朗遇袭身亡。8 月 9 日,有消息称又一伊朗重要人物遭斩首。
菲律宾军事实力较弱,美国欲使其发挥重大作用几无可能,可谓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于是,美国想到了远在欧洲的盟友德国。9 月 13 日,德国 F222 “巴登 - 符腾堡” 号护卫舰和 A1412 “法兰克福” 号油轮开始穿越台湾海峡,从韩国前往菲律宾。当月晚些时候,9 月 17、18 日,黎巴嫩发生通信设备爆炸事件,致 37 人死亡、2931 人受伤。有相关证据表明,美国在两周前即 8 月 29 日就已知晓此事。当时,贝鲁特美国大学医学中心的员工收到电子邮件,称他们的 “旧传呼机” 将被更换。因此,没有美国公民和专家在此次袭击中受伤。
22 年来,德国海军军舰首次穿越中国与台湾之间的海峡,也是德国海军舰艇两年半以来首次在南海活动。南海作为我国固有领海,德国不可能不知此举颇具挑衅意味。德国不仅未低调处理,反而大肆宣扬炒作。
对于德国军舰通过台湾海峡一事,德国国防部长鲍里斯・皮斯托利斯证实将有两艘舰艇通过该海峡,解释称这是 “最短的路线” 和 “最安全的路线”。解放军东部战区作战司令部发言人李斯在声明中表示,德方的行为增加了安全风险,发出了错误信号。中国人民解放军表示已准备好 “坚决回击一切威胁和挑衅”。
值得注意的是,北约内部存在着重大的战略利益分歧。二战后,美国的最大国家利益在于维系其霸主地位,从而能够号令整个西方,使各方皆听从其指挥。然而,冷战结束后的欧洲,其最高利益乃是实现战略自主,成为一支独立的力量,既要摆脱对美国的依赖,又渴望拥有一个多极化的世界。对于美国来说,欧洲相较于中国和俄罗斯更为棘手,因为美国遏制中国时可以借助价值观为借口,但在面对欧洲时,这一借口却难以奏效。正因如此,美国蓄意拱火俄乌冲突,企图借此破坏欧洲与俄罗斯之间的联系,以隐蔽手段破坏欧洲的独立一体化进程。
美国一直试图让三驾马车之一的日本充当挑衅牵制的角色。今年 7 月 28 日至 8 月 7 日,美日举行 “坚决之龙 24” 联合军演,针对意味十分明显。在今年 1 月、4 月、7 月、8 月以及 9 月,日本和美国举行 3 场军演和两轮会谈。尽管声称不针对第三国,但其中内容处处不离中国。9 月 21 日至 22 日,在美日印澳 “四方安全对话”(quad)领导人峰会的闭门会议上,拜登称 “中国继续采取咄咄逼人的行动,在整个地区考验我们,在南海、东海、南亚和台湾海峡也是如此”,显示出美国仍将矛头对准中国,在南海等问题上欲加强针对中国的行动。
此外,美国向阿拉斯加增派部队。据 Politico 报道,五角大楼派出了 “斯特雷特” 号驱逐舰和一支配备导弹发射器的陆军部队前往该地区 —— 很可能是 HIMARS 导弹部队。已经驻扎在阿拉斯加的战斗机中队处于高度戒备状态。该出版物提到了阿拉斯加州参议员丹・沙利文,他以俄罗斯和中国在该地区的 “活动” 为军事演习辩护。俄罗斯联邦被指控一系列侵犯阿拉斯加领空的行为,以及与中国在日本附近的太平洋举行海军演习。他所指的是 7 月 24 日,中国空军的轰 - 6 轰炸机和俄罗斯空天军的图 - 95 轰炸机逼近美国阿拉斯加以及中俄 9 月举行的 “北部・联合 - 2024” 演习,涵盖日本海、鄂霍次克海相关海空域。
美菲挑衅以失败告终。对峙 151 天后,菲船狼狈撤离仙宾礁。9 月 14 日 14 时许,非法滞留中国仙宾礁潟湖的菲 9701 号船撤离。菲律宾 GMA 电视台记者称,菲海警 9701 号船回到巴拉望省港口后,有 4 名菲律宾海岸警卫队人员被担架抬下船后送医。9 月 15 日,中俄双方宣布顺利完成该演习的第一阶段。
9 月 21 日至 9 月 23 日,以色列对真主党发起 “先发制人的进攻行动”,已造成 492 人死亡、1645 人受伤。随后,9 月 23 日美国向中东增派部队。据悉,此次增兵预计将用于对滞留在黎巴嫩的美国国民进行军事疏散,而该项撤离工作将由 “黄蜂” 号两栖准备大队上的第 24 海军陆战队远征部队(24th MEU)的 2000 名海军陆战队员执行,他们目前正于东地中海待命。值得一提的是,在 2006 年第二次黎巴嫩战争期间,也正是这支第 24 海军陆战队远征部队协助将大约 15000 名美国人从黎巴嫩撤离至塞浦路斯。但是美军遇到一些问题,初步消息显示,美国海军目前部署在中东的唯一一艘补给油船 “大角” 号(T - AO - 198)在阿拉伯海阿曼海岸 “搁浅”,且可能遭受严重损坏,该船目前正被拖往迪拜。
此外,近日伊朗领导人表示,德黑兰将 “很快” 回应以色列在 7 月 31 日暗杀哈马斯政治局主席伊斯梅尔・哈尼亚一事。伊朗总统指出,伊朗不希望造成不稳定,但哈尼亚被谋杀的事件不会得不到回应。中国国防部 9 月 23 日宣布,应美方邀请,9 月 18 日至 20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司令员吴亚男率团赴美国夏威夷参加印太国防军司令会议。据相关报道,气氛 “坦诚深入”,美国对中国示好。
总的来说,今年以来,美军的行动往往随中东局势变化而变化,但核心始终是亚太。然而,美国在亚太的盟友皆有各自的考量,心甘情愿全然依附于美国战车之上的实属极少数。譬如,日本的民调显示,绝大多数日本国民反对与中国直接发生军事冲突;韩国一直对中国在维持半岛和平方面的作用寄予期望,前年美国议长佩洛西窜访中国台湾后抵达首尔,向来亲美的韩国尹锡悦总统却选择避而不见。
澳大利亚政府明确表态,不会仅仅因为购买了英美的核潜艇就理所当然地卷入台海冲突,澳大利亚总理甚至找借口未出席此次在华盛顿举行的北约峰会;至于印度,尽管 “四方安全对话”(quad)时常被称作印太小北约,但印度反复申明自己奉行不结盟政策,亚太北约化或许更像是美国的一场黄粱美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