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家宽:为纪念光荣牺牲的团长张永远,团报定名为《永远报》

绿拂晓 2024-04-13 17:49:14

作者||薛家宽 王皇义推荐

战火中的《永远报》

文/薛家宽

团报是火红的战旗

团报是战斗的号角

《永远报》是华野二纵五师十四团的团报,是该团火红的战旗、战斗的号角!

1946年8月9日,在泗县战斗中,七十五团(一八五团前身)团长张永远同志亲临一线指挥战斗,光荣牺牲。张永远同志对党赤胆忠诚,战斗英勇果敢,重视部队思想建设和战斗作风培养,对团的建设有重大贡献。为纪念他,团报定名为《永远报》。《永远报》直至1951年方奉命停办,该报编辑先后为宋禹久、范忠、薛家宽。工作人员先后有洪纪龙、薛家宽、张希斌、叶国丰和运输员裴喜安。报社通常是一个编辑,两个工作员,一个运输员,行动起来,一副挑子担着油印机箱和稿件箱。

在战争年代,团报刊登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有部队建设、拥政爱民等,但主要报导战斗情况和重大工作任务,反映指战员战斗中的英雄事迹、战斗经验;同时揭露敌人,以鼓舞部队勇敢作战,争取胜利。

报社虽然人少,但任务很重,工作很辛苦。千辛万苦不知累,于无声处见精神。有很多艰辛是一些人想不到的。

翻山涉水不畏难

为了迷惑敌人,调动敌人,牵制敌人,疲惫敌人,最后消灭敌人,有时部队常常联系行军、频繁战斗,有时是紧急转移,长途迂回;看似平常路,实则用以寻找,创造歼敌条件。

在行军中,翻山涉水,冒雨顶雪,这种时刻,最要紧的要把油印机和稿件箱保护好,不能有一点损坏。不论是1947年鏖战齐鲁,还是1948年转战苏北、鲁南以及淮北的连续行军作战中,不管情况多紧急,气候多恶劣,我们都做到了部队打到哪里,报纸出到哪里,从不间断。不畏山高沟深、河流急,我们报社的4位同志为了确保我们的命根子——油印机挑子的安全,每当上山过沟遇到险处时,总是两人前后把稳挑子,有时把挑子分开提过去。在过河时,就用头顶着箱子涉水过去,不使油印机箱子沾水。

记得莱芜战役后,部队南下,翻越青石关,倾盆大雨下个不停,同志们的衣服全都湿透了。真正是:“青石关、九道弯,一道一层云,一弯一重天,后人头撞前人脚,前人脚碰后人脸,人在云雾里,雨声震响天。”大家管着一副油印挑子,冒着暴雨,爬山转弯,不知滑倒多少次,不知摔了多少跤,人是泥人,手是血手,可是用油布包着的油印机箱和稿件箱,却丝毫无损。

行军出报不怕苦

报纸坚持按时、按期出版。除正刊外,有时加增刊,加画报,加号外。白天行军,夜里出报;夜里行军,白天出报。夜里住下后,从编稿、排版、刻写、印刷、再按单位分好裹上,需要五、六个小时,睡不到两个小时又行动了。有时住下后,刚摆好摊子,又要行动。在临水东里店地区,有一夜4次行动,饭都吃不上,就端着和好的面行军,最后还是赶着把报纸编印出来。1947年7月临朐战斗后,部队向东转移,白天行军夜里出报,连续7天没有睡觉,只能边行军边打瞌睡。就这样,报纸还是期期按时分送到各个单位。同志们见到了报纸,感叹地说:“报纸是几位同志用心血汗水凝结成的。”

行军收发更艰辛

为了能把报纸及时的分到各营、连,并尽快从基层收到新的稿子,在行军前,我们往往带着报纸先赶到前卫营前边,在行军中逐连发下,同时从一些干部和常写稿的同志手中收取稿子。对来不及写稿的同志,我们一边听他讲,一边记下来,代为编写。这样从前卫逐连发报纸、收稿子、作笔记,到了后卫连队赶来,需要好长时间。这时,前面的营连已走远了,我们再从后卫赶到通常在前卫营后边行军的团部行列。一个团行动,前后一般10华里左右,在行进中这样前后往返追赶常常累得腰酸腿痛,眼冒金星,大汗淋漓。可是报纸发下去了,稿子收上来了,心里还是甜丝丝的。

全团上下齐办报

出报要稿子。稿子一要及时,二要质量,是办好报的基本条件。稿子好,报纸好,传播战况及时,颂扬英雄事迹快,就对部队教育大,鼓舞大,又能推动更多的同志积极投稿。写稿子,光靠报社几个人不行,要靠全团各级领导和广大同志。就是说,“团报团报全团办报”。当时十四团的各级领导和广大官兵对《永远报》非常支持,不仅阅读很认真,写稿也非常积极,有些重要内容领导同志都亲自写稿。政委黄泽夫、程坤源,副政委张生华、柳夷,政治处张述副主任等都常写稿。

淮海战役马山战斗中,团长佘骑义英勇牺牲,政委黄泽夫亲自写了悼文登在《永远报》上,对部队教育很大。解放战争时期,营长蔚锦茂,教导员徐春阳、丁汝勤、周茂芹,连长胡广达、马学俊,指导员朱德武、宋怀达、蔡士德、郑克强、张明修,医务干部张克良、张教树、翁奎等和更多的排长、班长、战士,都是积极的写稿人,并能及时派人把稿子送到报社。他们中有的职务变了,但还继续写稿,他的接替者又是一位新的踊跃投稿者。有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战士的热情支持,团报就有了深厚的群众基层,也就能发挥更好的作用。

战地出报更困难

在战斗中,团部离前沿阵地都不太远,虽然机步枪打不到,可却是敌机敌炮轰炸扫射的目标。团报经常是在敌炮敌机的轰击扫射下出版的。有时情况很危险,有时条件很艰苦。1947年5月在孟良崮战役中,部队在大山打敌援兵,战斗异常激烈,山上山下,团部周围,都是激烈的枪声。

一天拂晓,团完成了阻击任务,奉命撤出战斗时,团部东、南、西3面不远处都是敌人。报社出完报纸收拾箱子刚出屋,东边30余米处的敌人边向我们射击,边追喊:“抓活的”。同志们乘着早晨的微暗,冒着嗖嗖飞过的弹雨跑出100多米后,敌人还在向我们射击,我们满怀豪情地摆脱了敌人。

在淮海战役第三阶段围歼杜聿明集团的3个兵团时,团部离前沿阵地很近,报社安置在堑壕边的防空洞里。为防止敌炮轰击,夜里将洞口遮住,不露一点光亮。后来连日大雪漫天飞舞,遍地白皑皑,堑壕里积满雪,工事上盖满雪。防空洞的四壁和顶上都是厚厚的一层冰雪,寒冷异常。我们坐着被包,伏在箱子上,在一支烛光照明下刻写蜡纸,天冷地冷四壁冷,笔冷纸冷钢板冷,手冷脚冷,浑身冷,手脚由冷到疼,由疼到木,慢慢失去了知觉。脚冻木了,脱下鞋子,退下裤脚,把双脚缩到裤筒里,稍减寒冷。手冻僵了拿不住笔,哈麻木了再焐。就这样焐了写,写了焐,不断地焐,不断地写。由于钢板冷如冰,蜡纸一写就破;特别是刻磨报头和标题,难度更大。为了避免蜡纸破裂,就卷起袖子,一只胳膊焐蜡纸,一只胳膊焐钢板,焐一阵写一阵。可是焐了手,冷了蜡纸;焐了蜡纸又冷了手。

为了同时都能焐,就解开棉衣,用前胸焐蜡纸,手在大腿根焐。都焐得差不多了再刻写,天气虽冷,困难虽大,只要心不冷,有决心,有毅力,想办法,困难总是可以克服的。枪声阵阵,铁笔铮铮,战士战斗我战斗,英雄冲锋我冲锋。一期报纸刻出来了,印出来了,真有说不出的欢快!沿着堑壕,踏着大雪,把报纸分送到正在战斗的战友手中,收回来了新稿子,再继续战斗。

扬我军威唱英雄

英雄模范人物和单位,是部队的代表,是胜利的旗帜,报导他们,对部队的建设和作风培养最为有力。在历次战斗中,《永远报》报都大力报导了英雄模范单位和个人的事迹。老团长张永远在泗县战斗中光荣殉职,佘骑义团长在马山战斗中英勇牺牲,《永远报》都报导了他们的事迹,深刻地教育了部队,激发了全团官兵对敌人的仇恨。

爆破大王、特等功臣肖登文智爆众兴城墙;五连英雄连长胡广达在益林战斗中率领全连打退了敌人13次反扑,又含着眼泪带着剩下的13名同志参加六连的纵深战斗,直到最后胜利;英雄炊事班长王金友机智勇敢,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封锁,爬行数里,把饭送到前沿,保证同志们吃饱喝足,保证胶河战斗的胜利;在淮海战役中,英雄战斗组长刘金亮在大雾弥漫中深入敌阵,摸清了敌情和火力配系,又跟着部队歼灭了敌前沿的兵力;英雄王兆英、宋保秀、张明修、庞玉柱以及五连一排、九连一排、四连一排·····所有英勇战斗的事迹,团报都及时作了走访、报导,有的还出专刊、专辑、画报,大力进行宣扬,使部队受到了极大的教育和鼓舞,有力地培养了部队的战斗作风,提高了部队战斗力。

我在《永远报》社工作四、五年,根据自己当年的经历与留在脑中的记忆,简要写了上述人和事。现在回想50多年前在《永远报》报社工作的情景和接触到的很多英雄模范的光辉业绩,至今还深深教育和鼓舞着我,我为此深感骄傲、自豪!(本文2002年8月完稿于兰州市)

作者薛家宽

0 阅读:1

绿拂晓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