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河北张家口机床厂家属院里,郭家幺儿抱着收音机度过了孤独童年。父母中年得子,哥哥姐姐年长十余岁,收音机成了他最好的玩伴。高中时,他因朗诵《荷塘月色》被老师惊叹“声似金石”,一台老式录音机更是让他练就堪比新闻播音的吐字归音。
三战高考终入北广的执着,藏着家族孤注一掷的托举。为凑学费,大姐掏空积蓄,二哥抵押了摩托车,父母取出养老本。1992年踏入北京广播学院时,这个穿着补丁衬衫的男孩在日记本写下:“要让爹妈在电视里天天见我。”
1996年北京电视台招考,全班落选唯他独中的奇迹,开启了郭志坚的逆袭之路。27岁调入央视,34岁成为《新闻联播》史上最年轻主播之一,却在每次直播前用钢笔在稿纸角落写下“稳住”。
搭档李梓萌曾笑谈:“他的镇定剂是那支永远吸不满墨的钢笔。”2008年汶川地震特别报道中,他连续直播18小时未出错;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会,他声音平稳穿越长安街的轰鸣。这份定力背后,是二十年如一日5点起床练声、保持67公斤体重的苦修。
2016年母亲阿尔茨海默病确诊,父亲心衰住院,将双亲送进专业养老院成了郭志坚最艰难的决定。面对“不孝”质疑,他在采访中眼泛泪光:“父母看到我在主播台的笑容,比每天喝我熬的粥更欣慰。”
这位孝子有自己的坚持:每周雷打不动探视三次,亲手给母亲剪指甲,陪父亲复盘《新闻联播》。疫情封闭期间,他隔着养老院玻璃窗举着“今天播报很顺利”的纸条,父亲竖起大拇指的画面让护士泪目。
鲜为人知的是,郭志坚的妻子正是央视《晚间新闻》幕后编导。2001年儿子郭天悦出生当天,他完成直播才冲向医院,迎接他的是妻子理解的微笑。这种默契延续至今——妻子总在他值班时备好润喉茶,他则承包家中20年早餐。
12岁出版童话书的儿子,曾在作文里写道:“爸爸的声音属于全国人民,但睡前故事里的温柔只属于我。”郭志坚把儿子作品悄悄放在主播台抽屉,直播间隙瞥见封面就能充电。他在自传中所写:“孝的终极形态,是让父母活成别人羡慕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