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得主,用了时间诠释何为“越奋斗越美丽”

悦娱小站侃 2025-03-28 11:59:22

1978年生于呼和浩特的宝晓峰,血液里流淌着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基因。父亲是蒙古族工程师,母亲是汉族教师,家中排行老幺的她自幼享受双重宠爱:哥哥会为她手抄诗集,父亲常在暴雪天推着自行车送她上学。这个能歌善舞的草原姑娘,却偏偏痴迷新闻播音。

1997年北京广播学院在内蒙古仅招1人,19岁的宝晓峰带着全家期望赴考。面对3000:1的竞争,她以专业文化双第一的成绩突围。离乡那日,父亲将录音机塞进行李:“练好普通话,给草原争光。”

初入央视的宝晓峰并非天之骄子。因略带蒙古腔的尾音,她成为同学模仿对象。这个要强的姑娘开启“自虐模式”:每天清晨六点准时练声,零下十度裹着军大衣在操场诵读《人民日报》,随身听循环播放《新闻与报纸摘要》。半年后,她的播音腔让教授惊叹:“比北京孩子还字正腔圆。”

2001年入职央视后,她主动选择最苦的岗位——外景记者。为抢突发新闻,她曾站票赶路8小时,边啃馒头边写稿;报道台风现场时,瘦弱身躯险些被狂风吹倒。两年历练让她褪去青涩,2003年同时扛起《亚洲报道》《新闻早8:00》《媒体广场》三档节目,每天工作16小时成常态。

2009年接手《午夜新闻》时,宝晓峰开启“夜行侠”模式:晚10点化妆,凌晨2点下班,在空荡的央视大楼前等车成为日常。父母为她定制“深夜安全专线”——播完必须视频报平安。这份坚持终获回报:2017年与朱广权搭档手语新闻,她拜师聋哑学校三月,将复杂时政术语转化为精准手势,被听障观众誉为“最美桥梁”。

2020年9月12日,42岁的她首次坐上《新闻联播》主播台。导播间镜头记录下她反复调整领口的细节,手心沁出的薄汗折射出21年如一日的敬畏。如今她已成为央视“劳模”代表,主持风格既保有草原儿女的爽利,又添岁月打磨的沉稳。

这位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国脸”,私下竟是反套路高手。当同事好奇内蒙古是否高考考骑马射箭,她一本正经胡诌:“还要现场烤全羊,考官按肉质打分。”逗得众人捧腹。

从青涩记者到国脸主播,宝晓峰写下独特的成功密码: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专注才是最好的保鲜剂。正如她在采访中说的:“新闻人的美不在皮相,在每声播报都能经得起历史倾听。”或许正是这份清醒,让她活成了央视最具“观众缘”的逆生长范本。

0 阅读:0

悦娱小站侃

简介:挖掘不为人知的趣事,让你在欢笑中了解明星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