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国营养学会
2. 《高脂血症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第35卷第5期
3. 《植物固醇与血脂代谢》,《中华内科杂志》,2018年第57卷第3期

熬夜党闹心了吧!炸鸡配啤酒的聚会不想参加了吧!总听人说鸡蛋黄胆固醇高不敢吃了吧!可结果呢?躲过了西湖的龙,却栽在了潭里的虾!
那个真正的"胆固醇炸弹"压根不是蛋黄,而是我们日常嘴里经常塞的另一样东西!
近年来,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餐桌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
但与此同时,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也在悄然上升。很多人对鸡蛋黄避之不及,生怕胆固醇超标,却不知真正的"胆固醇杀手"就在我们的日常饮食中,隐藏得比谍战片里的卧底还深!
反式脂肪:胆固醇真正的幕后黑手
它,就是反式脂肪酸!

这个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化学怪物",对血液中胆固醇的影响可能是蛋黄的10倍以上!
反式脂肪不仅能提高人体内有害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俗称"坏胆固醇")水平,还会降低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俗称"好胆固醇")水平,简直是"双管齐下"地破坏我们的心血管健康!
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刘主任曾经遇到一位45岁的患者,每天坚持不吃蛋黄,对肥肉也敬而远之,但非常钟爱各种油炸食品和烘焙点心。
体检结果却显示,他的总胆固醇高达7.2mmol/L,远超正常值!细查饮食习惯后发现,患者几乎每天都要消费大量含有反式脂肪的食物。
它们藏在哪里?
你以为只有肯德基、麦当劳这些洋快餐才有反式脂肪?错得离谱!各种饼干、蛋糕、面包、炸薯片、方便面、奶茶,甚至那些所谓的"健康零食",都可能藏有大量反式脂肪酸。

市面上很多食品的配料表中写着"氢化植物油"、"人造奶油"、"起酥油"等字样,这些几乎都是反式脂肪的代名词!一块普通的曲奇饼干,反式脂肪含量可能高达3克,而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天反式脂肪摄入量不应超过2克!多吃一块饼干,你的血管就多了一分堵塞的风险!
反式脂肪的危害不仅仅限于提高胆固醇:
· 增加冠心病风险约23%
· 提高2型糖尿病患病率
· 可能影响大脑功能
· 增加炎症反应
· 降低精子质量

还是那句老话:吃进嘴里的苦,总比扎在手臂上的针来得舒服。病从口入不是吓唬人的!
西医看反式脂肪:代谢异常的"怪兽"
从西医角度看,反式脂肪酸的化学结构异于自然界中的顺式脂肪酸,人体对其代谢机制不完善。
这种"外来户"进入人体后,会干扰正常脂质代谢,导致胆固醇合成增加,清除减少。
美国心脏协会的研究显示,每天摄入2%的反式脂肪(约4克),冠心病风险就会增加23%。
这比你吃10个蛋黄带来的风险还要高!若长期大量摄入,还会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增加血栓形成的可能。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城市居民平均每天从加工食品中摄入的反式脂肪约为0.6克,部分人群高达7克以上!这部分高摄入人群冠心病发病率比普通人群高出近40%!
中医论"痰湿"与"瘀血"
中医并没有"反式脂肪"这一说法,但对饮食不节导致的疾病却有独到见解。
《黄帝内经》有云:"肥甘厚味,生痰生湿",《丹溪心法》则指出:"痰者,津液之变也,因喜食肥甘,酿成痰浊"。
按中医理论,长期食用油炸、精加工食品,会导致体内"痰湿"内生,进而阻滞气血运行,形成"瘀血"。这与现代医学所说的血脂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管病变何其相似!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痰湿瘀阻血脉,便会引发"胸痹"、"眩晕"等症,与现代医学的冠心病、脑卒中等病症不谋而合。

老中医常说:"不食太甘,不食太软"。
如今看来,那些软绵绵、甜腻腻的加工点心,确实是健康的大敌。
鸡蛋冤大头,天天背黑锅
说起胆固醇,多数人第一反应就是鸡蛋。一个普通鸡蛋黄含约200毫克胆固醇,看起来不少。
但近年研究证明,膳食胆固醇对血液胆固醇的影响有限,身体自身合成的胆固醇远大于从食物中摄入的量。
更重要的是,鸡蛋中含有丰富的卵磷脂、DHA等有益物质,能帮助肝脏代谢胆固醇。

美国心脏协会最新指南已不再限制健康人群每日鸡蛋摄入量,一般人每天吃1-2个全蛋是安全的。
反倒是那些号称"零胆固醇"的加工零食,因为含有大量反式脂肪和精制糖,对血脂的负面影响远超鸡蛋!人类千百年来吃鸡蛋,从未因此灭亡;但这些现代工业加工出的"新物种",却在短短几十年间带来了心血管疾病的井喷式增长!
防范于未然:躲开反式脂肪的陷阱
学会看配料表:凡含"氢化植物油"、"人造奶油"、"起酥油"等成分的食品,尽量少吃。
少买长保质期的饼干、糕点:保质期越长,往往含有的反式脂肪越多。
回归传统烹饪:使用天然食材自己在家做点心,避免工业化加工食品。
选择橄榄油、亚麻籽油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烹饪油,代替起酥油。

炸物要适量:高温反复油炸会增加反式脂肪产生,炸薯条、炸鸡等食品要少食。
新知|我们与反式脂肪的缠斗史
反式脂肪的发现与推广,原本是为了解决食品储存和保质问题。
19世纪末,法国化学家萨巴蒂尔发明了植物油氢化技术,使液态油脂转变为固态,延长了脂肪的保质期。
20世纪初,这项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生产出了廉价且易保存的人造黄油和起酥油。二战期间,由于黄油短缺,人造黄油成为西方国家的主要烹饪用脂。
直到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才开始注意到反式脂肪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联。
2003年,丹麦率先立法限制食品中反式脂肪含量;2018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宣布禁止食品工业使用部分氢化油;2023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全球消除人造反式脂肪的倡议。
而在中国,2021年国家卫健委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要求食品包装上必须标注反式脂肪含量,但尚未对其含量设置强制性上限。

结语:饮食之道,莫重于知
北宋苏轼在《食粥记》中写道:"君子之于饮食也,先饥而后食则珍,先渴而后饮则甘",讲的是饮食有度。
千年之后,面对琳琅满目的现代食品,这种克制与明辨的态度尤为重要。
何为健康饮食?不是对某种食物的妖魔化,也不是对某种营养素的迷信。
而是如钱钟书先生那般"不蔓不枝,从容不迫"的智慧态度——吃自然之物,避人工之品;取适量之需,弃无度之欲。
所谓养生之道,不过是听从自然,不违生理。

若能如此,则无需整日担忧胆固醇高低,也不必对着蛋黄战战兢兢。
健康不是靠忌口堆砌而成的高塔,而是由日常生活中的明智选择铺就的大道。既不要被"零胆固醇"的广告所迷惑,也不可陷入对反式脂肪的过度恐慌。
适度、均衡、多样,才是饮食的根本之道。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