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军事惨败的背后是政治的失衡

厚德生益 2025-04-12 12:55:05

在英宗统治时期,大明王朝经历了土木堡之变的惨痛军事失败,其深层原因归结于决策失误。当时,皇帝缺乏独立的决策能力,而内阁又缺乏有力的领导者,因此,决策权逐渐转移至司礼监。由于宦官的素质普遍较低,导致其决策往往产生不可预知的后果。因此,土木堡之变的悲剧根本上是大明政治结构失衡的结果。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废除了元朝的丞相制度,并在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向群臣下诏:“国家罢丞相,设府、部、院、寺以分理庶务,立法至为详善,以后嗣君,其毋得议置丞相。”自此,大明的政治体制变为皇帝直接指挥六部。然而,这一体系的正常运作依赖于皇帝必须具备像朱元璋那样的强人素质,这在现实中却是难以实现的。朱元璋的能力是在极端的环境中锻炼出来的,而其后代则是在深宫中长大,缺乏实践的机会,长期与宦官、宫女相处,导致认知无法提升,反而滋生奢侈享乐的风气,能力也因此退化。

朱元璋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在洪武十年(1377年)的一道上谕中提到:“自古创业之君,历涉勤劳,达人情,周物理,故处事闲当。守成之君,生长富贵,若非平昔练达,少有不谬者。”这表明,成功的君主往往是在艰苦环境中锻炼出来的。朱元璋主动为太子朱标创造实践机会,旨在让其在实践中积累当皇帝的经验,以便未来能够驾驭这个庞大的帝国。然而,并非所有皇帝都能给予太子这样的机会,也并非所有太子都愿意主动参与实践。

再者,朱元璋无法确保未来的皇帝都是在盛年时即位,历史上小皇帝继位的情况也屡见不鲜,朱元璋本人就经历了太子朱标英年早逝和皇太孙朱允炆年幼的困境。这也是朱元璋政治设计的一个漏洞。可以说,大明皇帝素质的下降是必然的,朱元璋设计的体制也无法长久维持,皇权缺乏独立决策能力时必然会产生新的决策机构。

因此,朱棣即位后,立刻任命原翰林院的词臣解缙、黄淮、胡广、杨雄、杨士奇、胡俨、金幼孜等七人参与机务,内阁作为一种新制度正式出现在大明政治中。永乐元年(1403年)九月,“特简讲读、编、检等官参预机务,谓之内阁”。成祖在战争中成长为强人,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位的能力已经证明了他的才干,然而,即便如此,他也无法独自应对繁重的皇帝事务,这表明当时皇帝的工作压力之大。

根据数据,洪武十七年(1384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的奏章总计1660份,涉及3391件事务,朱元璋甚至感叹“朕一人处此多务,岂能一一周遍”。由此可见,即便是朱元璋也难以应对繁重的政务,朱棣在能力和精力都不如父皇的情况下,必然需要依靠助手,并在制度上进行相应的调整。实际上,早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就已经借鉴宋朝的制度,设立殿阁大学士以分担工作压力,朱棣即位后只是将这一制度进一步完善。

虽然此时的内阁成员名义上仍为顾问,品秩不超过五品,但在实际政务中,他们的作用愈发重要。例如,杨荣和杨士奇被成祖引入决策层,《明史》记载:“军务悉委荣,昼夜见无时……凡宣诏出令,及旗志符验,必得荣奏乃发。”成祖自己也曾表示:“天下事咸朕与若等同计,非若六卿之分理也。”内阁成员不仅参与重大事务的决策,还用手中的笔替皇帝发布各类施令,其对大明政治的影响已远超传统六部。

然而,成祖不仅仅依赖内阁作为辅助,由于他是通过发动靖难之役获得皇位,因此他也通过加强内朝的力量来制衡外朝的六部,以稳固皇权。这种“以小制大,以内制外”的传统贯穿了帝制的整个历史。内阁在成祖时期逐渐形成,待仁宗即位后,便顺理成章地按照永乐年间的模式维持大明政治的运转,天下事务皆由他与杨士奇、杨荣等老臣共同商讨。

不过,仁宗在位时间不长,宣宗即位后,由于年龄和经验的限制,也不得不更加倚重内阁大臣。据史书记载:“宣宗内柄无大小,悉下大学士杨士奇等参可否……自是内阁权日重。”内阁的权力已完全超越六部和督察院。当宣宗去世,九岁的英宗即位后,由于缺乏独立的决策能力,他只能将决策权完全下放给内阁,成为“垂拱而治”的角色。太后对英宗的教诲便证明了这一点:“此五臣,三朝简任,俾辅后人。皇帝万几,宜与五臣共计。”这里的五臣包括:英国公张辅、尚书胡濙、杨士奇、杨荣和杨溥。

由此可见,大明内阁制度的发展是随着皇帝素质的下降而逐步成熟的,从最初的顾问角色演变为最终的决策者,并成为正式的决策机构,这一过程是自然演变的结果。然而,在永乐和宣德年间,内阁尚未具备独立性,仅是协助皇帝决策的角色,直到正统年间才逐渐成为大明的政治中枢,并在嘉靖年间正式定型。嘉靖曾说:“此官虽无相名,实有相职。”而在永乐和洪熙年间,批红仍由皇帝亲自执笔,直到宣德年间,内阁才获得“票拟”的权力,正统之后正式成为制度。

这一切都反映了大明皇帝素质的递降,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然而,随着内阁逐渐外朝化,掌握核心权力,大明也有必要对内阁进行制衡,宦官政治再次走上历史舞台,成为制衡内阁的“内朝”。当然,司礼监的宦官也承担了分担皇帝“批红”压力的责任。由此,大明形成了宦官与内阁相互制衡的局面,只要这一制度能平稳运行,大明皇帝就可以安心在深宫处理个人事务,这也是明朝为何许多皇帝不上朝却依然能正常运转的核心原因。

只要内阁成员的素质保持在一定水平,大明政治在运作中就不会出现重大失误,帝国可以按照既定惯性维持运转。更重要的是,无论是司礼监的宦官还是内阁首辅的权力大小,都完全取决于皇帝对他们的信任程度。大明皇帝既可以隐身深宫,按照自己的意愿享受生活,也能将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就是嘉靖和万历为何几十年不上朝却依然能控制权力的根本原因。

然而,大明皇帝素质的下降和内阁人才的断层问题始终存在,只要内阁的精英无法形成接力,大明的政治就会失衡,宦官集团将会独大。如果此时的皇帝缺乏独立意志,便极易导致决策失误。这也是杨荣和杨士奇急于将侍读学士苗衷、侍讲曹鼐和马愉引入内阁的原因。然而,杨荣等人的能力和威望是经过长期积累而成的,始于太祖晚年,经过建文、永乐时期逐渐成型,此时再培养新人显然已经来不及。

王振早已意识到这一点,因此对杨荣和杨士奇说:“朝廷事久劳公等,公等皆年高,倦矣。”王振认为,等杨荣等人退出历史舞台后,大明的话语权必然会落到自己手中。果然,当太后和三杨相继去世后,新任内阁成员根本无法与王振抗衡,大明的决策权逐渐倾向司礼监,王振开始借助英宗这个傀儡来实施自己的意志。然而,王振的个人操守和能力远不及三杨,而此时英宗又缺乏独立决策能力,情感上又极度依赖王振,最终导致了土木堡之变的悲剧。

因此,土木堡之变的根本原因在于皇帝缺乏独立决策能力,被宦官所操控,因决策失误造成了帝国的重大损失。由于皇帝素质的下降是必然,土木堡之变的深层原因则是帝国政治的失衡。在这一悲剧中,由于勋贵集团几乎被消灭,文官在失去制衡的情况下崛起,皇帝为了制衡文官,又不得不进一步发展内朝,极度依赖宦官政治,最终加剧了帝国的内耗,导致了帝国的灭亡。这一切,都是朱元璋当初所无法预见的。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