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刚刚过完,想必大家还对央视春晚还记忆犹新。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节目中间,插播了一则公益广告——《奶奶的日历》,讲述了小静和奶奶之间的感人故事。
每年的春节公益广告,一次次用镜头去描述、刻画亲情,将过年的气氛烘托得恰到好处。今年,公益广告聚焦的是“隔辈亲”,把镜头对准那个自出生起,就把我们视作珍宝的人,精心策划打造《奶奶的日历》,细数奶奶与孙女的幸福瞬间,让祖孙之间深厚细腻、无私温暖的情感在娓娓道来的回忆中流转,直抵内心深处的柔软。
视频中,女孩小静的奶奶,一个记忆已不好的老人,时常总会出点错。但却对孙女小静的大小事情总记得清清楚楚,尤其是在接送她上学放学这件事上,从没忘记,一直到长大了,奶奶还不忘来接她回家过年。
当小静告诉奶奶“以后不用来接我了”时,奶奶一句话让她破防——“你小时候不是叫我保证,每天来接你回家吗?”原来,关于孙女的事,奶奶总记得清清楚楚;对孙女的承诺,奶奶总记得清清楚楚。
直到偶然看到奶奶的日历,小静才明白,为什么奶奶记忆这么好原因。原来,奶奶记忆早就不好了,但为了留住记忆,把记忆写在纸上,更想把她记在心里。奶奶虽然老了,但爱的痕迹,被记录在时光里。年复一年,一笔一划,无数个幸福的瞬间,被织成了温暖的年岁。
正如视频中所言:“时光流逝,记忆也许会褪色,但爱永远不会……”
01
春晚这段文案,通过细腻的叙述和感人的细节,展现了奶奶对小静无私的爱与关怀,以及小静对奶奶的深情回报,触动了无数观众的心弦,为过年营造的气氛恰如其分。
确实,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感情里,都可能有一种爱、一段情,哪怕是人老体衰,哪怕是忘记了全世界,也深藏心底、不曾忘记。
近日,据建德公安发布的一则消息,也同样如观看央视春晚那则公益广告一样感动了我:
据称老人患有老年痴呆症,一般只会拄着拐杖在村里随便走走,知道自己回家。但当日出去后,一直到傍晚还没回家,家属们找遍了村子都没有,只得报警求助。
民警立即查看监控,发现黄老走到村口,搭上了公交车离开,下车后又搭上一国内过路车到了于合村下车了。很显然,黄老应该就在于合村。
经过走访,结果在一户村民家中找到了黄老父子。找到他时,他正悠闲地抽着烟,和人聊天呢。
通过老爷子家属发布的朋友圈才知道,原来黄老和其朋友相识于60年前,那时条件苦,饭都吃不饱。黄老的这个朋友到新蓬村捡地瓜藤,黄老爷子把她叫到家里,给了她一碗米饭吃。
就这样,两人成了朋友。后来,虽说两人居住地虽说只有七八公里远,但还是慢慢失去了联系。眨眼间,过去了60多年,已记不得多少事情的黄老爷子,竟然还惦记着这个60多年前的朋友,最让人奇怪的是,他是如何转了二趟车过去的。
原来,他依稀凭借着一些记忆,独自出门去寻找“老友”,但短短几公里,黄老辗转了4个小时才到。
但让他遗憾的是,黄老那个老朋友已于多年前去世,接待他的是其女儿。在说明情况后,其女儿热情接待了他,听他讲述过去的那些事情……
现在想来,这人还真有些奇怪,老人患上了老年痴呆症,应该很多事情都记不得了,独独还记得这件事,问题是这件事跨越了几十年……
看来,友谊真是条穿越时间的长河,对于某些人来说,它就是永不磨灭的记忆,一直藏在心底,从没忘记……02
关于黄老寻友的故事,我是深感震撼。友情的这份力量,在黄老身上体现得可谓淋漓尽致。
尽管他已91岁高龄,且患有老年痴呆症,但他内心深处对60多年前那份简单纯真友情的记忆却如此深刻。仅仅凭借模糊的记忆,辗转二趟车,只为寻找那位曾在困苦时因一碗米饭而结缘的老友。这份坚持和深情,超越时间,超越病痛,让人动容。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一碗米饭的恩情,足以让两人结下不解之缘。即便后来失去了联系,那份情谊却一直在黄老心中珍藏。遗憾的是,老友已逝,但黄老的那份念旧之情,却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最温暖、最真挚的一面。
在这则报道下面,引发了很多网友的热议,一位“勇往直前的溪水UG”的网友称:
他的母亲九十三岁时患了老年痴呆症,身边所有的人,她都认不得了,就连自己的女儿都认不出来了。作为儿子,他在外工作,回去的时间很少,更别说与老娘见面的时间有多少了,更是少得可怜。
但让他神奇的是,他每次回家,快步走向老娘时,甚至还相距几十米时,妈妈就用手打上眼罩,睁大眼睛,仔细辨别这个儿子,露出久违的笑容,还大声叫着儿子的乳名……
当他走到妈妈身边蹲下,妈妈就会伸出瘦削的双手抚摸着儿子的脸,还一直自言自语:“我的乖乖!我的乖乖!”……
谁都不认得了,只认得这个久未谋面的儿子,只能说,老人空白的记忆里,还留着儿子的一块自留地。
还据另一位“影子281642056”网友称:她的爸爸也是患上了老年痴呆症,已经八十六了。好在有一个退休的姐姐,在家伺候爸爸。但即使这样,他都不认得这个大女儿。但她这个女儿一回家,她爸爸都会非常高兴,并各种嘘寒问暖:“老姑娘吃饭了吗?是不是饿了?……”
也许,患有这种病的人,把天天就在身旁的亲人给屏蔽掉了,而那些放心不下的、心里惦记着的总是放在心里吧。
但也似乎不对,还记得有个大学副教授带母上课的例子吗?这个母亲就只记得这个儿子,也只认这个儿子,你说怪不怪。
据称,贵州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胡鸣的母亲患有严重的老年痴呆症,就只认得自己的儿子。胡鸣的母亲对其他家人和事物几乎完全遗忘,唯独对儿子非常依赖,可谓是寸步不离。
为了照顾母亲,胡鸣从4年前开始带着母亲上课。只要儿子在身边,他母亲不吵不闹,只是安静地坐在教室后排,既不打扰课堂,也让胡鸣能够安心授课。这种依赖、这种记忆,让人实在想不通。
与此相类似的情况,其实并不鲜见:
上海一位老人,患有严重的老年痴呆症,几乎忘记了所有事情。但他却始终记得亡妻的名字,还能认出妻子的照片。甚至,老人常常念叨要去厦门接妻子回家。有一次,老人独自前往火车站,好在民警发现并阻止了他,通过他随身携带的照片找到了其家人。老人儿子表示,他父亲虽然忘记了全世界,但对母亲的爱却从未消失。
福建泉州一位90岁的老奶奶叫蔡佩治,她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已经忘记了大部分事情,让人奇怪的是,她始终记得孩子们的名字。她的子女常年居住在香港,无法陪伴在她身边。有一次,儿子回来看望她时,老奶奶一直念叨着他的名字,并用手抚摸他的脸庞,为他擦去泪水。这一幕被拍下后,感动了无数网友。
武汉一位85岁的邓爹爹同样患上了老年痴呆症,忘记了身边很多人和事,却唯独记得自己的老伴。老伴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甚至在住院期间也要面朝老伴睡觉。有意思的是,只要老伴离开病房,邓爹爹就会焦急地询问她的去向。两位老人结婚60年,感情深厚,邓爹爹的行为让医护人员和家属都感动不已。
江苏靖江王玉英在98岁高龄时患上了老年痴呆症,却始终记得养女肖和英……
……
03
老年痴呆是一种俗称,其医学上的名称其实叫阿尔茨海默病,它是一种起病隐匿、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它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下降、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简单说,阿尔茨海默病其中一个最为明显的特征,它就像一块无情的橡皮擦,逐渐抹去患者的记忆,曾经的一切、身旁的亲人,随着症状的加重,变得逐渐不认识,甚至到最后自己是谁都不知道。
但让人称奇的是,某些患有老年痴呆者,竟然能回忆起曾经某些过往,包括某些事或某些人,尤其是那些令他们特殊的人或事。
尤其是某段情、某种爱,可能是刻骨铭心,可能是深藏心底,时间和病痛却始终擦不掉那份深植于灵魂的羁绊,那是对挚友的情、对至亲的爱。
这对于某些患者来说,也对于无数被疾病笼罩的家庭来说,这样的昙花一现,这样的灵光一闪,这份爱、这份情,如同一盏不灭的灯,照亮了遗忘的迷雾,也温暖了亲人最柔软的心,让人备感温暖。
曾经,那个浙江的九旬老人,因阿尔茨海默病不慎走失。他面对民警的询问,她忘记了女儿和家庭住址,却清晰地记得老伴的名字和面容。即使老伴已离世多年,她仍会每天念叨“要去接他回家”……
类似的故事也曾发生在上文所述的上海一位老人身上,他忘记了一切,却始终记得亡妻的名字,甚至独自前往火车站,执意要“去厦门接她”。
这些患病的老人用行动在诠释:爱,是超越记忆的执念,是时光无法磨灭的痕迹。纵使病痛,也无法抹去……
时间和疾病,或许会模糊亲人、朋友的面孔,但本能的爱和情依然鲜活。
黑龙江一位85岁的阿尔茨海默病老人,在见到儿子时,虽已无法辨认眼前的至亲,却仍会伸手抚摸儿子的脸庞,为他擦去泪水,口中喃喃重复着“要好好吃饭”。
面对疾病的侵蚀,家人用陪伴编织成抵御遗忘的网。上文所述的贵州大学副教授胡鸣,带着患病的母亲上课四年,母亲虽忘记了一切,却始终记得儿子的存在,安静地坐在教室后排,成为他生命中无声的依靠……
这些都告诉我们:陪伴不仅是守护,更是对爱的重新书写。唯有陪伴,才能对抗遗忘,照亮患者生命的灰暗角落。
或许,我们暂时还无法根治这种病;或许,阿尔茨海默病偷走了记忆,却无法偷走他们爱的本能,就算忘记了全世界,也忘不了你,那种刻在骨子里、刻在心底的爱;那些藏在皱纹里的牵挂、刻在习惯中的关怀,以及跨越时空的执念。
一句话说得好:爱是最后的记忆,也是永恒的抗争。愿每一个被遗忘困扰的灵魂,都能在爱的港湾中找到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