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背后的隐忧!年产百万吨的平民海产带鱼,或正面临严峻挑战

智趣百晓生 2024-12-07 13:51:41

“年夜饭上那盘金黄酥脆的带鱼,是多少人儿时最热切的期盼……”

每每跟长辈聊起过年那档子事,他们总会说起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一条带鱼能被老爸精心地切成几段,让全家人都能尝上一口。

如今的餐桌上,带鱼早已不是什么稀罕物,但谁能想到,这个年产量曾高达百万吨的“平民海鲜”,或许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时光倒回上世纪50年代之前,带鱼还是沿海人民的“专属美食”,那时候,受制于捕捞技术和冷藏条件的限制,内地人民想吃上一口新鲜带鱼,比登天还难。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实现让全国人民“年年有鱼”的美好愿望,带鱼凭借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了重点关注对象,每年11月到次年1月的带鱼汛期,恰好能赶在春节前将新鲜带鱼送上全国各地的餐桌。

而且带鱼有个有趣的特点:在汛期时,它们为了御寒,总爱扎堆儿待在近海区域,这可让渔民们可太高兴了——一网下去,十几万吨的收获着实不是吹的。

随着捕捞技术的进步,遇上好天气,产量破20万吨也是常有的事。

就这样,带鱼摇身一变,和大黄鱼、小黄鱼、墨鱼一起,荣登“四大海鱼”的宝座,但造化弄鱼,它的三个“小伙伴”却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继遭遇了滑铁卢。

要说带鱼为什么能在其他海鱼纷纷“江河日下”的时候依然屹立不倒,这里头可大有学问。

带鱼专门在海里研究生,它们一年就能发育成熟,每年还能赶两次“生育高峰”——春季4-6月和秋季9-11月,一次产卵就能产下2-4万粒,繁殖能力之彪悍让老母猪汗流浃背。

从南到北、从近海到远海,都能看到带鱼的身影,这种广泛的分布范围,让它们在生存竞争中占尽了优势。

然而,看似一片繁荣的背后,危机正在悄然逼近。

数据显示,2015年带鱼产量达到历史巅峰的110.6万吨后,就开始了持续下滑之旅。

2017年跌到101.2万吨,2018年更是首次跌破百万大关,降至93.9万吨,到2019年更是只有91.7万吨了。短短几年,产量下降了近17%!

并且现在捕获的带鱼,个头是越来越小了,别说一斤重的“大个子”,现在捕上来的带鱼,基本都是“小芝麻”级别的。

科学家们发现,带鱼正在发生一系列微妙的变化:性成熟的年龄越来越早,体型越来越小,产的卵也变小了,这就好比一个“早熟的少年”,看似能独当一面,实则暗藏隐忧。

面对这样的困境,有人提出:既然其他海鱼都能人工养殖,带鱼为什么不行?

这个问题看似困难,实则并不简单。带鱼是个“爱旅游”的主儿,每年都要进行洄游来满足不同生命阶段的需求。

在有限的养殖场里,要怎么给它们创造这样的“旅游环境”呢?

更棘手的是深海压力问题。带鱼平时住在60-100米深的海水中,突然被拉到地面上,那巨大的压力差就像是把我们突然送到珠穆朗玛峰顶一样,根本无法适应,它们的血管会因为压力骤降而爆裂,基本上一出水就嗝屁了。

虽然目前科研人员已经在实验室里取得了一些突破,但要实现规模化养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然,我们也不是毫无办法。近年来,各地严格执行禁渔期制度,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减少污水排放,这些措施都在帮助海洋生态逐步恢复。

所以说啊,即便是看似取之不尽的海洋资源,也需要我们悉心呵护。正如古人所说:“取之有度,用之不匮”,期待在科技发展和保护措施的双重加持下,这位“平民海鲜”能够摆脱当前的困境,继续为我们的餐桌增光添彩。

0 阅读:4

智趣百晓生

简介:欢迎大家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