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登山不坐轿子,钟情一根竹拐仗!

宝宝聊过去 2025-02-12 19:01:00

毛主席一生热爱山水,喜好登高远望,工作之余,登山是他的一大爱好。拐杖,成为他登山必不可少的辅助品。他对拐杖没有什么讲究,不管木制的还是竹制的,只要合用就行。在众多拐杖中,他特别喜欢用,最顺手的便是一根来自杭州丁家山的竹拐杖。毛主席喜欢杭州,称杭州为第二故乡,生前先后40多次来杭州。

1954年2月,毛泽东与工作人员攀登杭州西湖附近的北高峰。

1954年2月10日,毛主席登丁家山,上山前,随行人员没有带拐杖,就到附近农家砍了一根竹子,简单处理了一下,当作拐杖,毛主席就拄着这根散发着清新竹香的拐杖上山。途中,他仿佛想起了什么,突然停住了,郑重地问工作人员:“这根竹子有没有付钱?”工作人员回答说:“老乡本来不收钱,但我们还是付了。”毛主席很高兴,赞扬工作人员做得对。

1954年初,毛泽东在杭州。

毛主席对这根拐杖喜爱有加,上山后吩咐工作人员不要丢掉,要带回北京去。后来,无论是在中南海散步,还是外出视察,毛主席一直使用这根未经雕琢的竹拐杖。

1954年,毛主席和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主任委员陈叔通在北京故宫。

作为国家领导人,也曾有人给毛主席送精致的拐杖,但是他却从不留用。对于从野外带回来的这根竹拐杖,他却敝帚自珍,视为珍宝。

生活作风绝不仅仅是一己的好恶问题,还是一个人的精神境界、精神品格的具体反映。生活俭朴是毛主席的一贯本色,他不太注重物质享受,一向严格要求自己,拒奢侈、崇俭朴。他的这根竹拐杖就是最好的说明。

毛主席喜欢用拐杖,宁可拄杖徒步,也不愿坐担架,更不愿坐轿子。

1947年3月,胡宗南重兵进逼延安,毛主席率中央机关部分人员离开延安转战陕北。其时,他肺炎初愈,身体虚弱。卫士们考虑到他行军困难,为他准备了一副担架,可他坚决不坐,非与大家一起徒步行军。毛主席不坐担架,这让大家很伤脑筋。警卫员孙振国找了根柳木棍,送给毛主席说:“您就用这根柳木棍做拐杖吧,这样走起路来也许会稳当一些。”毛主席拄着木棍,试走了几步,很是满意。此后毛主席就拄着这根木棍转战陕北。

陕北转战中的毛主席

毛主席的登山爱好始终没有改变,但他有一个原则即上山不坐轿。有一次,毛主席邀张治中同乘专列外出考察。火车到了安徽,张治中建议毛主席上黄山看一看,毛主席心有所动,但是,当他得知不能开车上山,只能坐轿登山时,就毅然放弃了,说道:“那我就不去了,我不坐轿”。

很多人对毛主席不坐担架、不坐轿子感到不解,对此,他曾对身边工作人员解释说:“坐轿是骑在劳动人民头上。我毛泽东不能坐!”

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他比谁都更有权力和条件要求好的物质享受,可他从来不搞特殊化。宁愿拄杖徒步,也不坐轿子,正是他公仆本色的体现。毛主席说:“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人民的勤务员,当主席也不能比别人特殊,也不能脱离人民群众。”

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毛主席之所以被人民爱戴和怀念,原因也在于此。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