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杭州西子湖畔的故事。

宝宝聊过去 2025-02-13 19:04:47

◎毛泽东在杭州西湖畔

毛主席生前非常喜爱浙江。新中国成立以后,他曾50多次亲临浙江,在西子湖畔工作、生活了近800个日日夜夜。他曾动情地说过“杭州是我的第二故乡”。在浙江期间,他主持起草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拟定了《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主持召开了多次中央的重要会议,并在这里几十次会见了外国政府首脑和外国各界代表团成员。毛主席还十分关心浙江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浙江的许多建设成就与先进典型经验,因他的褒荐而推向全国。西子湖畔,留下了一代伟人的足迹和许多佳话。浙江人民对毛主席始终怀着特殊而深厚的感情。

◎1954年1月,毛泽东在新登县(今属富阳市)松溪乡王家水雄村视察。

1954年初,毛泽东在杭州刘庄。

1954年初,毛泽东在杭州刘庄

◎1954年初,毛泽东在王芳(浙江省公安厅厅长)陪同下到杭州钱塘江出海口海塘视察。

◎1954年2月,毛泽东与工作人员攀登杭州西湖附近的北高峰。

1954年,毛泽东在杭州

毛主席喜欢在西湖边漫步,欣赏湖光山色,观察群众生活。然而,地方保卫工作过度的隔离性措施,常常让他无法如愿接近群众。

1957年4月,毛泽东登上杭州将军山。

1954年春日,毛主席来到灵隐寺附近,想和一些卖茶农户搭话,却发现他们神情诡异、恍惚,根本不像真正的群众。毛主席在瞬间就看穿了,这是公安局布置的“假”群众,他黯然转身沿着小路向山上走去。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在杭州西湖畔。

在山路上,虽有几个真正的村民经过,但距离太远,毛主席无缘同他们攀谈。登上南高峰,远眺西湖美景,毛主席的心情才稍微好转。他对警卫说:“这山望着那山高,到了那山没背梢。”想要真正领略山峰高低,还得查看实际标高数据。

1955年,毛泽东在浙江农村田间。

之后,毛主席专程去勘探北高峰,对于年事已高的他来说,这已是艰难的登山之旅,但他仍拄着竹拐杖,一口气爬上了山顶,展现出顽强的体魄。

1954年3月,毛泽东与谭启龙在绍兴东湖。

在杭州期间,毛主席屡次外出,企图和街头巷尾的百姓谈天论地,可每每被公安局布置的装扮成群众的便衣人员破坏了心情。他告诫警卫员,不能将他和群众隔离开来,他最喜欢的就是跟老百姓在一起。

1958年1月5日,毛泽东视察杭州市上城区小营巷。

直到有一天,毛主席在花岗观鱼时,偶然置身于一群小朋友和家长中间,听他们天真烂漫地议论鱼儿的生存状态。那景象让毛主席展颜微笑,内心久违地获得了宽慰。离开花岗,沿苏堤向西漫步,欣赏芳菲春色,毛主席心情大好。一路走来,虽无人认出他的身份,但他的确已重拾了作为普通百姓的乐趣。

◎1958年1月,毛泽东与负责安全保卫工作的浙江省公安厅警卫处处长伍一交谈。

毛主席有意淡化自己的领袖身份,以朴素的面目示人,正是希望贴近群众,了解民间疾苦,化解彼此的隔阂。然而,公安部门一味本着安全的目的,却常常阻隔了毛主席的这一初衷。

◎1959年秋,毛泽东在杭州三台山与工作人员合影。

众生相,向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课题,作为领袖,毛主席也一直在追求与人民保持众生相的精神境界。只不过,这条复归自然的道路注定是荆棘满布,艰难重重。

1963年5月,毛泽东与江华(前排左)等人在杭州刘庄丁家山。

◎1960年,毛泽东在杭州刘庄丁家山与工作人员合影。

毛主席的故事昭示我们,无论身份如何尊崇,执掌多大权力,我们都应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世间花开百态,以兼卑之心贴近群众,化解权力带来的距离感,那份质朴,那份返璞归真的情怀,才是人生升华的最高境界。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