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想搞懂黄巢之乱为何爆发,我们不如先想想古代什么东西是硬通货比黄金还值钱,现如今社会大家都知道,石油是硬通货,属于储备能源,那古代呢?
没错,就是食盐。盐油是精神,盐是气力,谁能不吃盐呢,,早在27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齐国宰相管仲就深有感触,管仲对齐桓公说了,说这十口之家呀,有十个人吃盐,那百口之家不得有100个人吃盐吗,如果盐由朝廷统管统销,每升盐啊,哪怕只涨两钱,那这一年得多多少钱呀!,盐铁专营就此开始,成为历朝历代帝国增加财政收入的“利剑”,于汉武帝时期成功化解执政中期财政危机,助力其成就霸业。
1,盐业专卖制度的演变
在大唐创立初期,唐太宗李世民选择了与民休息,宣布大唐不搞盐铁专卖,山泽泼湖,与众共之,大江大河,咱和百姓共同拥有,可等到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下,大唐一度穷困到连官员俸禄都难以发放。如此情形,可谓山河飘摇。于是,大唐祭出食盐专卖这一利器,开始推行相关政策,最初还效仿汉代。食盐老百姓做好,等待朝廷统一的收购,按照十钱一斗从老百姓手中收盐,然后涨价数十倍,以一百一十钱的统一价格在卖给老百姓。
2,官商勾结与私盐泛滥
官家要承担收盐、运盐、卖盐的工作,所以就需要任命大量的盐吏,为了精简人员呀,盐铁使刘宴想了个办法,把民治官、收、官运、官销稍作变动,改为了民治官、收、商运、商销,诶,看到区别没,在中间加了个商,简称中间商,盐还是由朝廷出面收,然后给到拿到了官方授权,具备食盐销售资格的盐商,在统一运作与售卖的情况下,大唐吏治衰败之时,官方授权的盐商逐渐失控。他们私自抬价,盐价猛涨至每年每斗三百一十钱,秉承着盐利“少入官家多入私”,的操作下,利益自然流入私人囊中。
3,私盐贩子的崛起
比如白居易《盐商妇》诗中描述盐商富有,“盐商妇,多金帛”,小姑娘若有幸嫁与盐商,可谓幸福至极。,结婚以后可以穿金戴银,从此什么活都不用干,这辈子可以彻底躺平了,大家都知道,根据热量学第一定律,盐商的暴富,那必然是由贫苦百姓买单的,暴涨的盐价令百姓们有苦难说,于是干脆吃起了淡食。随着十钱涨到三百一十钱的巨大食盐价差,一股势力在夹缝中毅然崛起,这便是私盐贩子。
私盐因为其远低于官盐的价格,一经问世,就受到了百姓的热烈追捧,当然也受到了朝廷的强烈打击,史书记载,史书中记载,贩私盐超过一旦就要被处死,街坊邻居如果没有举报,同罪论处,朝廷高压政策下,私盐贩子们被逼至绝境,于是,他们只得执剑习武,广结豪杰,组帮派,踏上武装贩盐、对抗朝廷之路。
1,门阀世家与科举僵化
五代十国的几位重要枭雄,都是私盐贩子出身的,元末和朱元璋同台竞技的张士诚,也是私盐圈的重要代表人物,而咱们本期视频的主角黄巢,和那些私盐贩子啊不一样,人家呀,是私盐贩子世家,从爷爷那代开始就在犯私盐了,到了黄巢这代,他们家已经积累下了大量的财富,在当地有一定实力。
原本呀,黄巢应该继承祖业,安安稳稳的当个私盐贩子,可老黄家对黄巢是另有安排,他们希望黄巢能够考取功名,入朝为官,万一黄巢官做大了,给他们家搞个食盐的特许经销商资格,从此转私为官,那可太美了,可惜黄巢生不逢时,此时的上升道路被士族门阀把控,在屡试屡败最后一次考完试后,黄巢仔仔细细的把榜单读了好几遍,行,确定了,上面又没我黄巢的名字,不让老子中是吧,我不考了。
于是离长安之际,黄巢愤而题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诚然,欲考入长安,诚非易事”,不如换个思路杀进去吧,等着吧,总有一天我会回来的。
2,天灾与苛政的双重压迫
这一等就等了近30年,黄巢已经快50岁了,再不杀回去可就老了,诶,机会来了,咸通14年,公元(873年),大唐皇帝唐懿宗李漼死了,他年仅12岁的小皇帝李儇跪在灵堂里,哭着接下了帝国的烂摊子,李儇挺倒霉的,从他继位开始,关东地区就开始持续大旱,自虢州东到大海,整个秋季是颗粒无收,老百姓只能以麦穗渣为米,槐树叶为菜,饭吃不饱也就算了,还要卖妻卖子,以缴纳给朝廷的租税。
小皇帝李儇听说以后啊,马上下令不许再向关东百姓收租税了,咱们给关东百姓减减负吧,地方官吏们得到通知,高兴的是手舞足蹈,纷纷向天跪拜,以感念小皇帝的圣明,跪拜完,他们就干劲十足,欢天喜地地冲出门收租税去了,诶,不是说不让收租税吗,嗨,皇帝大器不收,那就由小气的我们代收吧。
3,起义口号的感召力
于是,百姓卖儿卖女换来的租,流进了地方官吏的腰包,成了他们桌上的珍馐和床上的美妾,灾民们被逼的是走投无路啊,行,既然横竖是个死,不如咱们抱团为盗,死他个轰轰烈烈一时之间,潼关以东民变四起,起义队伍星罗棋布。
其中声势最盛者并非黄巢,而是王仙芝,亦名王谦之。他身为蒲州盐帮首领,出身私盐贩子,颇为有钱有势。,轻轻松松的就拉扯起了一支起义队伍,起义后的王仙芝啊,很苦恼,哎呀,怎么才能抢占有限的灾民资源,迅速扩充自己的部队人数呢,咱们大家虽然不常起义,可大学招新还是经历过的吧,首先得有一个响亮的口号。
王仙芝喊出的口号,是“天补平均”,王仙芝说了啊,我有一个梦想,要让这天底下的财富啊,平均!平均,此口号对饥肠辘辘的灾民而言极具感召力。于是,他们闻风而动,纷纷奔赴王仙芝的大营,而王仙芝自号天补平均大将军,他的部队号称草军,虽然草军人数不断增加,可王仙芝知道光人数多没有用,他还需要一场关键性的胜利,来巩固自己的江湖地位。
乾符2年,公元(875年),王仙芝率领草军向濮州,曹州发动进攻,朝廷即派天平节度使薛崇出兵迎敌,可此时的王仙芝兵多将广,薛崇大败濮州、曹州相继沦陷,王仙芝大败大唐正规军的消息一经传出,各路起义军啊,是欢腾雀跃,王仙芝威武啊,大唐官军也不过如此嘛,无数支起义队伍犹如过江之鲫,纷纷游向王仙芝,王仙芝的草军人数迅速扩展到了数万人,不过曹州附近的百姓啊,有个疑虑,王仙芝攻陷了曹州,怎么和预言中说的不太一样啊。
什么预言啊,一首民谣,“金色蛤蟆争努眼,翻却曹州天下反”,喜欢历史的大家有没有发现啊,古代起义或者说王朝覆灭,都免不了配上两句谣谶,早在29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就有过先例,西周周宣王之时,有民谣传曰:“月将升,日将浸,檿弧箕服,几亡周国”,其意为售弓箭者将使周室覆灭,周宣王闻此,颇感忌惮。“心生畏惧”,遂下令在全国搜捕售卖弓箭之人。有一对售卖弓箭的夫妇,九死一生,逃往褒国。在逃亡途中,这对夫妇捡到一个不爱笑的女婴,后世称这个女婴为褒姒,后来的故事啊,大家就都知道了,周幽王为了哄褒姒笑,烽火戏诸侯。
从那时开始,谣谶就不断地出现在了史书之中,秦末的大楚兴陈胜王,隋末的桃花落李花开,桃李子有天下,元末的莫道石人一只眼,搅动黄河天下反,谣谶之所以会成为其前的标准化流程,是因为在信息传播严重受限的古代,没有什么比一首朗朗上口,又略带神秘色彩的童谣,更好传播了,所以谣谶就成了有心之人实现政治目的的有力武器。
三、黄巢的个人轨迹:从落第文人到起义领袖1,科举失败与野心
“金色蛤蟆争努眼,翻却曹州天下反”,不知是哪位有心之人所为。但是最大的受益者是黄巢,当黄巢看到强盛的大唐,如今吏治腐败,民不聊生,华夏大地满目疮痍,民变四起,他又想起了曾慷慨激昂,大放豪言,总有一天要杀回长安城,“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唉,“吾不可失信“,那就反了吧。
黄巢于是召集众人说了,各位,你们听过金色蛤蟆的预言了吧,金色约等于黄,那这预言中的金色蛤蟆说的不是我,还有谁,于是在金色蛤蟆的加持下,黄巢也成功拉扯起了一支属于他的义军队伍,咱们刚才说了,黄巢家三代贩盐,本来就有一定的势力,加上黄巢这个人呢,善骑射,为人又豪爽仗义,在当地有不错的口碑,所以他的义军队伍也是不断的壮大。
不过此时的黄巢并没有想着单干啊,此时各路起义军风起云涌,小规模起义军的最佳归宿,就是能被风头最猛的王仙芝并购,不过被并购也是要讲究技巧的,麾下兄弟人数多,被并购后换来的职位也更高,报酬也更丰厚。
王仙芝和黄巢同为私盐贩子,早年是有过合作的,所以当黄巢率众投奔,王仙芝很开心说:兄弟,有了你的加入,咱虎军那是如虎添翼,如我添你啊!从今以后,咱哥俩就可以横行天下了,王仙芝任命黄巢为草军的二把手,黄巢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眼看王仙芝的草军不断壮大,朝廷着急了,下令由淮南、忠武、宣武、义城、天平等五军节度使,拿出团结一致、不畏强敌的精神,剿灭反贼,与此同时,王仙芝也没有闲着,他和黄巢一起率众发兵沂州,准备攻打沂州城。
沂州是平卢军的地盘,一看叛军,这都打到自己家家门口了,平卢节度使宋威马上上奏朝廷,愿身先士卒,力抗叛军,并请求朝廷调拨5000步骑给自己,朝廷没有不答应的余地,还任命宋威为诸道行营招讨草贼使,命各军阵讨贼军皆统一听从宋威指挥。
由宋威牵头指挥下,各镇讨贼军向沂州集结,王仙芝的叛军队伍虽然人数众多,可毕竟呢,是刚搭起来的草台班子,手下的士兵们加入叛军的目的,不过就是为了吃顿饱饭,听说各藩镇联军已经集结,并对自己形成了包围之势,他们哪见过这阵仗啊,嚣张的气焰一下就下去了一半。
等到真的开战以后啊,是一触即溃,弱的呀,就跟碰瓷儿似的,联军首战告捷,这是朝廷剿灭草军的绝佳机会啊,如果唐军此时乘胜追击,后面就没那么多事了,可此时的宋威啊,没有时间,他正忙着给朝廷写工作总结呢。
在没饿过肚子的宋威看来啊,这支由灾民组成的草包队伍,吓唬吓唬就怂了,怎么可能敢卷土重来,宋威颇通工作总结之道。其捷报称,叛军虽极为骁勇,然我军军威更盛,终大败贼军,且将贼首王仙芝斩首于马下,收到捷报,小皇帝开心极了,宋威辛苦啦,各军镇将士们也辛苦了,你们赶紧各回各家放个假,休整休整吧。
再来看看草军这边,别看草军溃得快,召集起来也很快,毕竟没有王仙芝,这些灾民下顿饭去哪吃都不知道,王仙芝、黄巢于是招揽败军,很快啊,就恢复了战斗力,又开始攻剽州县抢饭吃。
正准备回家迎接美好假期的大唐将士们啊,突然接到命令,要求他们紧急集合,继续平叛,得而复失的心情别提多沮丧了,王仙芝没死,这宋威怎么满嘴跑火车,各镇将士对宋威是满肚子的怨言。
这个时期的大唐,满是骄兵悍将,让他们加班哪那么容易,乖一点的,垂头丧气回岗出兵不出力,厉害点的就直接发动兵变造反了,面对士兵们的抱怨,宋威也耍起了小性子,都赖我是吧,老子不管了,这个叛爱谁平谁平,从此他待在亳州开始袖手旁观。
2,与王仙芝的分合
王仙芝和黄巢,诶,打败仗的不是我们吗?怎么唐军如此消沉,草军们莫名其妙的就走进了顺风局,真的开始横行天下,接连攻克阳翟、颊城、汝州、阳武、郢州,复州、郑州、唐州、邓州、申州、光州,泸州、寿州、舒州、通州等地,除了在进攻郑州时,在中牟吃了一回败仗,一路上再无败绩。
在汝州,王黄二人还俘虏了汝州刺史王镣,之所以要俘虏这个王镣,是因为王镣的哥哥是当朝宰相,王镣有如此出身,属于重要的谈判筹码,王黄二人此时兵威正盛,按照这个势头啊,江淮沦陷那是指日可待。
朝廷吓坏了,江淮地区可丢不得呀,天下资粮半出江淮,那可是咱大唐的钱袋子呀,小皇帝和大臣们这下是真急了,灾民死活暂且不论,钱袋子破个洞可还能忍,江淮一丢,咱们还怎么花天酒地,正当朝廷挠头时,一个好消息却传来了。
说草军首领王仙芝表示愿意归降朝廷,只要朝廷能给他个一官半职,写信送来好消息的人叫裴偓,时任蕲州刺史,怎么回事呢,有一天,王仙芝和黄巢发明蕲州,蕲州刺史裴偓收到草军大营送来的信,说他的恩师王镣已经被草军俘虏了,裴偓你要是聪明,就赶紧开城投降,裴偓顾念你师生情谊。打开城门迎王仙芝黄巢入了城,并大摆宴席送出了大量财宝。
在获得了王仙芝的好感后,裴偓抓住机会开始游说王仙芝,裴偓说了,如果王大人您呢,有归降之心,我愿意出面上表朝廷,为您和军中将士们索要官职,以求和,私盐贩子出身的王仙芝没有什么远大抱负,贩私盐时就每天被官军追着跑,对正规编制,他是向往已久。
得知王仙芝有归降之心,小皇帝赶忙召集三位宰相开会,其中的两位宰相表示出了强烈的反对,他们对小皇帝说了,当年庞勋之乱,庞勋拥兵20万,你爹唐懿宗都没有赦免他,王仙芝就是一小贼,你就轻易赦免,羞不羞,如此一来,势必助长各地叛军的气焰,不过,另一位宰相王译则表示自己愿意举双手双脚,强烈赞成招降王仙芝,理由不复杂,因为草军人质王镣是他的亲弟弟,虽然史书没有记载,但相信啊,宰相们一定经过了一番激烈的讨论。
因为讨论结果看起来就特别勉强,朝廷最终决定,只给草军的一把手王仙芝颁发委任状,委任王仙芝为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左神策军押牙听起来挺像那么回事,简单给大家翻译一下,神策军的职责是戍卫京师,左神策军是其中的一支,押牙大概相当于队长,所以左神策军押牙的意思是,京城守备队二分队队长,而监察御史是正八品的小官,比县令略低。
这剧情大家应该熟吧,就好比给了个小官弼马温,又给了个虚职齐天大圣一样,不过不了解大唐官员体系的王仙芝啊,还是很开心,王镣和裴偓也亲自到访,向王仙芝表示了祝贺,他们对王仙芝说了,恭喜王将军,贺喜王将军,以后咱们可就是同事了。
不过此时站在一旁的黄巢啊,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他拿过王仙芝的委任状,仔仔细细的读了好几遍,行,确认了又没我黄巢的名字,科举入仕考不中,造反求官没我名,大唐你是不是针对我。
他扭头看向美滋滋的王仙芝,憋了实在没憋住,满腔怒火喷涌而出,黄巢一拳打在王仙芝脸上满说道:"当初你我曾立下誓言,要一同横行天下"。如今你却要前往长安城做那分队小队长,那我们这些兄弟又该何去何从呢?
乌合之众最怕有人挑头了,黄巢一点火,草军众人也跟着一起着了,纷纷叫嚣,王仙芝你不仗义,王仙芝此时才意识到自己思虑不周,忽略了手下弟兄们的感受,赶忙说了,大家别急,这官我不当了还不行吗,不当了,晚了,黄巢一挥手,走,咱不和他玩了,说完带上人离开了草军大营,宣布从此我黄巢单干了。
3,攻占长安,建立大齐
在众人强烈的反对之下,王仙芝放弃招安的想法,但此时他与黄巢之间的矛盾已然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王仙芝引领三千余人持续南下,黄巢则率领两千余人向北行进,重回山东,坚持不懈地与唐军展开激烈作战。此次分裂,致使起义军的力量遭受了极大的削弱,同时也给唐朝政府创造了逐个击破的绝佳契机。
乾符五年(878 年),王仙芝于黄梅(今湖北黄梅西北区域)和唐军作战期间,不幸兵败被杀。他的手下有一部分选择投奔了黄巢,而另外一部分则被唐军彻底消灭。
王仙芝去世后,黄巢引领起义军持续辗转于南北之间,他们施行了避实击虚的战略方针,屡屡突破唐军的防线。黄巢深切知晓,若要颠覆唐朝的统治,务必攻占长安,因而他率领起义军朝着长安进发。
为规避唐军的主力部队,黄巢统率起义军渡江南行,踏入江西、浙江一带。他们于极短的时间内,凭借令人惊叹的坚毅意志和迅疾速度,开辟出一条长达七百里的山路,挺进福建。次年夏季,起义军再度攻克广州。在广州,黄巢整饬军队,补充各类物资,并发布告示文书,宣称将要进击长安,推翻唐朝的黑暗统治。
广明元年(880 年),黄巢统率起义军挥师北伐,其一路锐不可当,先后攻克了洛阳、潼关等关键城市。十二月,黄巢大军挺进长安,唐僖宗仓惶逃往四川。黄巢乘坐着金色的肩舆,进入长安,百姓们夹道而观。大将尚让向百姓宣告:“黄王起兵,本就为了百姓,黄王断不会如李唐那般不怜爱你们,诸位安居乐业即可。”百姓们欢忻鼓舞,争相高呼万岁,场面蔚为壮观。
中和元年(881 年),黄巢于含元殿称帝,国号为“大齐”,改年号为“金统”。他委任尚让、赵璋、崔璆、杨希古为宰相,朱温、许建、张全等人为游奕使,张直方为左仆射,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政权。大齐政权的创立,意味着黄巢起义臻至巅峰,给唐朝的统治予以致命的重击。
1,内部矛盾的爆发
黄巢进驻长安之后,未能及时追击逃窜的唐僖宗,亦未构建稳固的根据地,这赋予了唐朝政府得以喘息的契机。唐僖宗于四川重新聚集力量,组织反攻之举。他呼吁各地藩镇出兵,协同围剿起义军。
于此之际,黄巢起义军内部亦显现出诸多问题。鉴于长期的流动作战,起义军缺乏稳定的后方,物资供应陷入困境。在进入长安之后,起义军的纪律渐趋松弛,开始肆意烧杀抢掠,从而丧失了百姓的支持。与此同时,黄巢对部下的掌控亦逐渐弱化,部分将领开始拥兵自恃,不再听从指挥。
2,一代枭雄的陨落
中和二年(882 年),黄巢麾下大将朱温察起义军局势不利,遂向唐朝投诚。朱温的叛离,给予起义军沉重之打击,亦让唐朝政府窥见到胜利之曙光。唐僖宗任命朱温为右金吾大将军、河中行营招讨副使,并赐名朱全忠。朱温归降之后,与沙陀贵族李克用联手进击起义军。李克用所率之沙陀骑兵英勇善战,给起义军酿成巨大损失。
黄巢被迫引领起义军撤离长安,朝河南退去。于陈州(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起义军遭遇朱温、李克用等部的重兵围堵。大将孟楷被俘并遭杀害,黄巢怒不可遏,其调集大量兵力,对陈州展开长达三百多天的围攻。然而,陈州城防坚固,起义军久攻未克,深陷困境。在围攻陈州之进程中,起义军错失发展之良时,唐朝政府则借机调集更多兵力,对起义军予以围剿。
中和四年(884 年),黄巢率领起义军向北撤离,意欲返回山东故乡。六月,沙陀军趁黄巢渡汴河之时,拦腰突袭,起义军被击得溃败四散。黄巢逃至山东,被围困于泰山的狼虎谷中。最终,黄巢见大势已去,自刎身亡。黄巢起义终以失败落幕,曾经盛极一时的大齐政权亦随之消散无踪。
结语:黄巢起义的爆发,本质是盐业垄断导致的经济压迫、科举僵化与腐败统治引发的阶级矛盾,以及天灾人祸下民不聊生的综合结果。黄巢的个人经历与野心,则成为点燃这场燎原之火的火星。其起义虽以残暴闻名,却客观上加速了旧秩序的瓦解,切除了阶级门阀制度这处病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