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原配妻子朱安有多美?独守空房41年,想与丈夫合葬被拒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02-02 22:50:37
文/历史勘探社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鲁迅身为家中的长子,自从他的父亲离世后,家里的重担便落在了他的母亲肩上,老太太不仅要操持家务,还得为鲁迅的终身大事操心,在老太太的眼里,朱安是个温柔顺从的好姑娘,正适合当鲁迅的媳妇,能够照顾好这个家。

于是,在1901年4月3日这一天,鲁迅的母亲没跟儿子商量,就自个儿跑到朱家去“请庚”了,所谓的“请庚”,就是古代的一种订婚习俗,要交换双方的生辰八字。

那时候,鲁迅和朱安连面都没见过,更别提什么感情基础了,可就这么着,两个年轻人的命运就被双方父母给决定了。

朱安的这场婚姻,可以说是她人生的一个分水岭,但从那刻起,她也步入了无尽的痛苦之中,而对于鲁迅而言,这段婚姻也成了一块压在他心头的大石头,让他倍感沉重。

他们两人,就这样被旧时代的封建礼教捆绑在了一起,过上了有名无实的夫妻生活,各自承受着无尽的痛苦和煎熬,这场包办婚姻,不仅没给他们带来幸福,反而成了他们一生的遗憾和伤痛。

出生在商人家庭的朱安,家境非常殷实,但是朱安并没有享受到多少来自家庭的宠爱与自由。

在那个时代,女性被严格束缚在传统的礼教之中,朱安也不例外,她从小就被教导要温顺听话、遵守妇道,识字不多,却懂得礼仪,性格温和,待人厚道。

在她四五岁时,朱安被迫缠足,那种钻心的疼痛和无尽的屈辱,成为她一生难以磨灭的记忆,在母亲的训诫和周围女性的示范下,朱安不得不接受这一残酷的现实,她的双脚被裹成了“三寸金莲”,从此失去了自由奔跑的权利。

随着年岁的增长,朱安逐渐成为了一个典型的封建女性,她身材瘦小,面容普通,没有受过教育,却擅长针线活和烹饪,在绍兴这个传统的地方,朱安被视为一个理想的儿媳人选,然而,她的命运却在1899年发生了转折。

1899年,通过亲戚的斡旋,朱安被介绍给了鲁迅,当时,鲁迅的父亲已经去世,家境贫寒,而鲁迅本人正在南京的新学堂读书。

因为周家手头紧,拿不出定亲需要的钱,所以鲁迅的母亲鲁瑞就一直拖着没有给对方送去聘礼,朱安的父母却急于将女儿嫁出去,于是这门亲事就这样被定了下来。

鲁迅对这门包办婚姻非常不满,他是一个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的青年,对封建礼教深恶痛绝,但他又是一个孝子,不忍让母亲伤心,因此,他一直没有提出退婚,而是选择拖着不与朱安结婚。

1901年,鲁迅从南京的新学堂毕业了,母亲准备给他办婚礼,哪知他这时拿到了赴日留学的奖学金,鲁迅对母亲的包办婚姻更加反感,但他还是选择了默默承受。

1902年3月,他正式赴日本留学,希望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可命运似乎并不打算轻易放过鲁迅和朱安。

1906年,鲁迅的母亲鲁瑞谎称自己患了重病,将鲁迅骗回了绍兴,在媒人的催促下,鲁迅不得不与朱安完成了婚礼,在新婚之夜,鲁迅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新娘。

只见这位姑娘脸色有些泛黄,下巴尖尖的,嘴唇薄薄的,看起来嘴巴稍微有点大,再往上看,她的额头很宽,还显得有些秃,这样的外貌,并不是鲁迅心中所想的那种美丽新娘的样子。

他在婚房里坐了一夜,心里非常悲凉,眼里一直在流泪,而朱安也感受到了丈夫的冷漠,泪水在眼里滚动,但她不敢哭出来,因为新婚之夜流泪不吉利。

婚后第二天晚上,鲁迅睡到了母亲的房间里,婚后第三天,他就离开了绍兴返回日本留学,从此,朱安开始了她漫长而孤独的婚姻生活。

朱安尽心尽力地扮演着好媳妇的角色,家里家外都打理得井井有条,对婆婆也是悉心照料,勤勤恳恳地做事,但鲁迅的心却始终没有因为她的这些付出而回来。

1909年7月,鲁迅结束日本的学业回国,在杭州教书,他住在学校里,平时很少回绍兴,即便回来了也不与朱安同房。

1910年,鲁迅回到绍兴教书,虽然走回家只需要20多分钟,但他还是坚持住在学校,为的就是躲避朱安,朱安一直没有怀孕,被婆家人知道了,大家轻视她,以为她不能生育,这让她抬不起头来,心比黄连还苦。

1919年冬天,绍兴老家的房子被卖掉了,鲁迅的母亲、朱安还有周建人一家不得不搬到北京去,同时,周作人一家也跟着来了北京。

于是,鲁迅在北京西直门内八道湾11号买了个大院子,全家人都搬了进去,组成了一个大家庭,这个大院子有三进,鲁迅自己住在外面一进,还有门房和放杂物的地方。

中间一间是母亲和朱安住,而里面最好的一排正房,则分给了周作人和周建人两家,虽然全家人都团聚在一起了,但鲁迅和朱安之间还是像陌生人一样,没什么交流。

鲁迅也曾想过离婚,但那时候的社会风气,离婚对女人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

被休掉的女人往往会被人们看不起,甚至遭到唾弃,生活过得非常凄惨,所以,鲁迅也只能继续维持着这段没有感情的婚姻。

家里的经济大权交给了朱安来管,她每天负责打理家务,和鲁迅之间每天的交流也就仅限于早上、中午、晚上那三句重复的话。

除此之外,他们几乎没有什么机会能坐下来好好聊聊,朱安深爱着鲁迅,对他忠心耿耿,满心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但她却完全不懂鲁迅的心和他的事业。

为了避免过多的接触,他们甚至想了个办法,把一只箱子分成两部分用,一边放洗干净的衣服,另一边放要洗的脏衣服。

她依然尽心尽力地照顾婆婆,希望有一天能够感动鲁迅,可是鲁迅的心却早已被另一个女人占据,那就是许广平。

许广平是鲁迅的学生,比他小17岁,两人志同道合、举案齐眉,很快,鲁迅与许广平陷入了热恋并同居在一起,而这一切,朱安都是最后一个知道的。

虽然内心非常痛苦,但朱安并没有表现出任何嫉妒或怨恨,她知道,自己无法改变鲁迅的心意,也无法改变这个时代的命运。

尽管心里头有说不出的苦,但朱安从来没有怨恨过鲁迅和许广平,每当有人提起鲁迅,她总是反复地说鲁迅对她挺好的。

鲁迅每次买了点心回来,都会先送到母亲那里让她挑,然后再送到朱安那儿让她选,最后剩下的才自己留着吃。

她始终坚守着一个作为媳妇的本分,当许广平怀孕时,朱安甚至细心地照料她,如同照顾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后来,许广平的儿子周海婴出生了,朱安更是百般爱护他,将他视为周家的希望和未来。

然而,朱安的一生都没有得到鲁迅的爱,她独自守着无爱无性无后的婚姻,直到鲁迅逝世,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病逝,享年55岁,朱安得知消息后,悲痛欲绝,她失去了生命中唯一的精神支柱和依靠。

鲁迅去世后,朱安依然留在北京照顾婆婆鲁瑞,直到1943年婆婆去世后,她才真正变成了一个孤苦伶仃的老人。

晚年的朱安生活非常拮据,她靠变卖鲁迅的藏书和手稿来维持生计,然而,这些藏书和手稿是她与鲁迅之间唯一的联系和纪念,因此,在变卖时她总是小心翼翼、犹豫不决。

这张照片是在北京居住时朱安所拍下的,那时她已经四十多岁,脸瘦瘦的,但看起来精神头还是很不错的,从照片里能看出,她家里布置得很讲究,有宽敞明亮的玻璃窗,还有软软的真皮沙发,以及漂亮的红木家具和细致的盆景,生活过得相当舒服。

鲁迅先生去世后,朱安继承了北平的一处宅子、房间里的所有家具,还有一些鲁迅先生的藏书和手稿,朱安孤身一人,也花不了多少钱,就将所有的遗产,包括房产地契、书籍等等,全部留给了她挂念的周海婴。

尽管朱安如此安排,但在情感和身份认同上,他们之间的关系似乎并不和谐,周海婴仍不认可她是自己的母亲,所以说,尽管朱安衣食无忧,从年轻到晚年从来就没有幸福过。

1947年6月29日,朱安在北京病逝,走完了自己痛苦、屈辱、煎熬的一生,她在泪水中表达了自己的心愿,希望能死后葬在鲁迅的旁边,因为她心里一直想着鲁迅,也思念着许广平和海婴,命运并没有如愿以偿。

她的墓碑上刻着“鲁迅之妻朱氏安墓”的字样,这个身份对于她来说却是一种讽刺和无奈,因为她一生都没有得到鲁迅的承认和爱戴。

朱安和鲁迅的婚姻,是那个旧时代封建制度造成的悲剧,这不仅仅是鲁迅一个人的倒霉事,更是代表了当时很多被封建思想束缚的女性的共同命运。

参考信源:

北方新报——鲁迅原配夫人朱安:我也是鲁迅的遗物2014-04-30

中国文化报——鲁迅的两位妻子朱安与许广平:身份相同命运各异2011-12-18

0 阅读:555
评论列表
  • 2025-02-15 21:18

    说到底,鲁迅也是个渣男,你不能和她生孩子,那你让他领养一个嘛

  • 2025-02-16 18:39

    对待婚姻鲁迅是个混蛋。

  • 2025-03-08 21:40

    朱安从订婚到结婚整整九年

叨叨小科天下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