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间游玩的时候路过都结乡的龙民村,感觉这地方有点奇怪,非常靠近布泉乡,行政管理上却是都结乡的。本以为是隆安行政规划上出于方便管理,将一山之隔的龙民村划归都结乡,但龙民村走都结乡还得翻过大山,想来因隔山而划给都结乡的想法不成立。翻阅历史才得知,龙民村划给都结乡则是清朝时期的事情,则是个历史问题,而且还是个非常有趣的历史故事。
前面两座山中间就是前往都结乡的公路,远看确实海拔不高,但走过这段路就知道道路有多么的艰辛。龙民村距离都结乡还有10多公里的距离,但距离布泉乡也就5公里左右,行政管理上解读,划给布泉乡相对合理,可龙民村归都结乡管理确实百思不得其解。
龙民村原名龙民,民国时期龙同村和陇敏村合并设龙敏乡,敏简写成民。看到龙字,大伙会想到的是龙子天骄,更有可能是神话中的神龙来过此地。不过了解地方风俗的人都知道,龙不是真命天子或者神龙,而是山区、山坳的意思。龙跟陇都是同个意思,方言也可以叫做陇同。
龙民村历史上曾是万承州的领地,清朝光绪初年,万承州许氏土司嫁女都结农氏土司,龙民村则当陪嫁整体打包给都结州的农氏土司。龙民村赠给都结州后才独立设福禄甲,甲是清朝末代乃至民国初期实行县管保甲制度中最低行政单位,甲对等现在相当于村。
原本以为福禄甲赠送给都结州后就完事,没想到清朝宣统元年,万承土司不承认赠送一说,非要将福禄甲之地收回来,甚至动用武力来解决。都结州的农氏土司尽管拥有武装力量,但毕竟是万承土州的外甥,不想用武力解决领地,最后闹到南宁府。南宁府最后出面确认,福禄甲是都结州的永久领地。
民国初期广西境内全部结束土司制度,万承州成为万承县,都结州则跟佶伦、结安、镇远合并设镇结县,福禄甲撤销分解为龙同、陇敏两个村,隶属镇结县都结乡。民国19年(1930),龙同村和陇敏村联合设龙敏乡,乡公所则在叫龙屯。解放初期,镇结县跟向都县合并设镇都县,龙敏乡则属镇都县。
1952年镇都县县治搬迁至添等乡,添简写成天后改为天等县,龙敏乡则属天等县。解放初期,龙民更名为龙民,仍旧属天等县。1953年都结全境划归隆安县,1958年龙民乡并入都结乡后降为村,集体经济时期龙民村改为大队,同年更名为大山大队。改名大山大队是正确的,毕竟到处都是山,而且都是大山,不叫大山大队都对不起当地的地理环境。
1961年都结区改为第七区,区公所驻地都结公社,当时都结区辖有陆连、平养、同乐、龙民、欧里、三乐、普权、荣鹏等公社。1969年撤销小公社并入大公社,龙民公社并入都结公社,龙民公社降为大队,1980年龙民大队分出龙同、陇敏两大队。1984年陇敏和龙同大队合并设龙民大队后改为村委会后沿用至今。
龙民村村民主要有黄、农、马等姓氏,其中黄姓和农姓占主导地位,马姓则相对较少。黄姓,若是原峒蛮则是真正的土著民,若是山东白马县则是黄胜奇后代。农姓则是北宋壮族起义首领侬智高的后裔,关于侬智高和都结农氏土司的文章写过很多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观看之前发表过的文稿。农姓是侬智高后裔不假,不过这支农姓极有可能是万承州许氏土司嫁女的后裔。
远离乡镇,地处深山,但当地非常重视教育,只不过适龄儿童还有财政紧张等原因,龙民小学变成教学点,现在教学点已经停办,想来龙民村的生育能力相对较差。记得计划生育紧张的时候龙民村的人口增长率是相当高,龙民村出生率高的原因则是计生部门极少来到这里,即便来了人们往山上跑就抓不到人。
说起教育还真佩服都结这边,上中学的时候就在隆安中学。隆安中学是县重点中学,同时也南宁地区重点中学,我所在的班级60多学生的1/3是都结的。上中学的时候跟农姓和黄姓两位同学玩的非常开,至今仍旧记得它们的名字,可惜多年不联系,想来他们应该对我没有什么印象。因为是黄姓和农姓,两个同学是龙民村的都有可能。本文就写到这里,都结州的历史故事往后有时间就写,谢谢参阅。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